如何打造粤北区域医疗高地?看看这些医院的“2023”|聚焦韶关市委全会

南方+ 记者

“要实施好‘1·333+N’区域卫生健康新发展战略。”1月10日,中共韶关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上,韶关市委书记陈少荣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工作报告。

报告提到,要加快推进粤北人民医院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何谓“1·333+N”?这是韶关市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专科特色明显的市区医疗资源新格局。

“1”即1个核心目标——打造粤北区域医疗高地

第一个“3”为建设3家高水平综合三甲医院(粤北人民医院、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韶关市中医院)。

第二个“3”为建设3家高质量专科医院(韶关市妇幼保健院、粤北第二人民医院、粤北第三人民医院)。

第三个“3”为提升3家区级医院(韶关市第二人民医院、韶州人民医院、曲江区人民医院)。

“N”是指打造一批口腔专科(市口腔医院)、皮肤病专科(市慢病院)、医养结合专科(核工业四一九医院)、职业病防治(市职防院)等具有特色学科的医疗机构。

韶关三江六岸。段勇摄。

韶关三江六岸。段勇摄。

发展蓝图已然绘就。打造三家高水平综合医院为龙头、三家高质量发展专科医院以及三家区级医院为支撑、一批有特色学科的医疗机构为补充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建成与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相匹配的粤北区域医疗高地。

韶关三江六岸,众多医院临水而建,向水而生。它们如何助力“1·333+N”建设?又是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南方+记者带你回顾它们的“2023”。

粤北人民医院:为粤北群众带来更优质高效服务

院士大咖、专家院长云集韶关。2023年6月,第二届精准医学院士研讨会暨粤湘赣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这是粤北人民医院第二次承办院士高水平论坛。

“近年来,区域医疗中心发展成果来之不易。”论坛上,广东省医院协会会长黄力说,感谢兄弟省市各医院的领导,带来先进管理经验的交流。

粤湘赣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

粤湘赣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

两年前,粤北人民医院顺利通过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委评审,成为广东省5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之一。

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怎么建,建得怎么样,与粤北百姓息息相关。2023年7月,韶关市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

“我们有信心,粤北人民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韶关市就医环境。”发布会上,韶关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谢晓斌说,这将提高全市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完善粤北区域医疗网络体系。

“总的来说,医院近年来通过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绩可喜,进步明显。”粤北人民医院院长龚小倩说。

具体来讲,在加强基础建设上,医院将新建1栋南急诊综合楼和1栋北健康综合楼,并对门诊和住院病区进行全面的改造和翻新;在提升学科能力上,投入6500万元完成228台(套)先进医疗设备购置,投入5000万元完成对重症医学科的全面升级改造,骨科成为全韶关唯一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2”中心建设稳步前行……

同时,在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方面,完成医学研究中心、生物样本库和一期临床试验中心的建设;在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上,进行智慧医院信息化整体提升建设,远程影像诊断已辐射到9家基层医院;在人才队伍培养上,先后成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数据显示,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该院取得A+的好成绩,在全国1355家医院中名列第114名,进入全国前8.5%行列。在全省146家三级医院能力评价中,该院综合能力位列全省第12名。

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C臂动了起来,它通过X线3D实时透视采集数据传送到主控系统,医疗团队依托数据进行手术路径规划,找到阿婆的髋臼中心……

2022年10月,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团队在“天玑”的辅助下,为患者陈阿婆成功实施髋臼成形+股骨截骨+髋臼加盖+复杂髋关节置换术,这也是粤北地区首台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

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开始第一次工作。

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开始第一次工作。

“经过数年的积累和学习培训,我们成功把手术机器人这个技术消化,接着引进到医院。”创伤足踝外科主任胡争波说,借助高水平医院建设的东风,韶关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高端前沿的智能医学、精准医学和现代化医学服务。

2021年,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入选广东省第二期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医院从发展前沿医疗技术、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聚集拔尖医学人才、打造一流医学学科、率先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六大方面重点发力。

同时,重点提升疑难重症及高精尖诊疗技术水平及高水平科研能力,打造七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肿瘤防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精准医学研究中心。为支持科室快速成长,医院选拔院内重点学科2个、优势学科8个、培育学科15个进行培育,给予经费支持。

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吴强介绍,2023年聚焦“技术、科研、人才、学科、制度、示范”六大建设任务,持续强化“七大中心”建设投入;强化医院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内涵建设,加强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建设,争取国家级科研立项实现突破。“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及DRG、CMI指数在全省综合医院排名均有提升,这表明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韶关市中医院:完成三甲复审,新院建设进展顺利

99岁高龄的马爷爷,突然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腰背疼痛。十多天后,老人已经无法自主活动,卧床不起。在韶关市中医院骨伤科,医生通过MR检查,诊断为第一腰椎体压缩性骨折。一次微创椎体成形术,让马爷爷第二天就能下地活动并出院。

作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骨伤科团队已为大量高龄腰椎骨折老人实施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取得良好效果。术后康复中,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中药外敷、外洗、辩证中药汤剂口服,外治舒筋通络止痛,内服补筋骨强肝肾,达到标本兼治。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韶关市中医院顺利完成三甲复审工作,中医院新院建设项目同样进展顺利,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据了解,韶关市中医院在学科建设上卓有成效。神志病科入选广东省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推荐名单,治未病中心通过广东省中医药局组织的治未病服务4A级评审;多中心建设顺利推进,房颤中心评为“2023年度房颤中心优秀基层单位”,胸痛中心顺利通过常态化质控。耳鼻喉科、护理学、肾病科、外科、治未病中心已通过广东“十三五”中医重点、特色专科验收。

韶关市第三届中医药膏方节活动现场。

韶关市第三届中医药膏方节活动现场。

同时,着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特色治疗手段。遴选8名中青年医师去暨南大学中医学院进行西学中人才培养,安排9人到始兴县中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完成114名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举办中医药膏方节活动为广大群众集中介绍膏方知识,为市民提供权威、专业的中医药健康义诊服务。

韶关市妇幼保健院:粤东西北首家辅助生殖技术项目“全覆盖”医院

2023年底,一项技术的行政许可决定书“落户”韶关市妇幼保健院,这意味着医院可开展该技术的试运行。

技术全名为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也就是俗称的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能阻断遗传病、罕见病,让婴儿远离“魔咒”困扰,这项先进的辅助生殖技术,为何落在韶关市妇幼保健院?

“这是专家组和省卫健委对市妇幼辅助生殖和产前诊断技术的高度认可。”在院长陈艳看来,这次成功拿下,是医院团队凝心聚力、精益求精交出的一份优秀答卷。

时间回到2023年4月,在筹建资质现场答辩的最后环节,评委要求陈艳用一句话总结医院优势。“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团结、向上!”陈艳没有丝毫犹豫,她心里又浮现出四个字——众志成城。

评审工作现场。

评审工作现场。

事实上,相比于其余14家在现场集中答辩的医疗机构,该院起点低,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我们凭借规范严谨的管理和优良运行数据,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陈艳说。

此后,韶妇幼成为粤东西北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可以同时开展(夫精、供精)人工授精和第一、第二、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的医疗机构,实现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项目“全覆盖”。

自2010年成功在粤北地区率先运行“试管婴儿”技术以来,试管助孕周期近2万个。其中,35岁以下标准人群妊娠率超过70%,达国内先进水平,外地区就诊患者占比达20%。

陈艳说,2023年,韶妇幼聚焦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关键问题,把脉问诊、找准对策,以“高质量发展年”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学科建设、优质服务主动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增强内生驱动力,创新促进了全院“医、教、研、防”的全面提升。

这一年,医院总体发展趋势稳中向好,达到预期目标。其中,医院核心技术得到突破,除了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获准筹建并通过国家级准入试运行,同时省级科研基金实现零的突破、2024年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省级示范基地创建资质,省市级多个重点学科通过竞争,多学科加入省级专科联盟、多个传统及新科室稳步发展与进步,妇女儿童就医获得感得到提升,员工幸福感不断增强……

韶关市第二人民医院:聚焦劳动者健康,在职业病防治方面发挥应有作为

2023年11月,由韶关市人社局、韶关市卫生健康局主办,韶关市第二人民医院承办的7期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知识培训班完美收官。培训班覆盖了韶关所有的县(市、区),近500家企业派出代表参加培训。

职业健康知识培训班现场。

职业健康知识培训班现场。

“职业病可防,但又难治。这一轮培训,主要为推动韶关市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提升职业健康管理水平,降低职业病和其他职业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韶关市第二人民医院职业健康监护科主任李新华说。

“来,用嘴巴吸,鼻子呼,非常好!”这是韶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一科护士为92岁的尘肺病患者刘伯伯做雾化治疗的一幕。

刘伯伯来自韶关某国营矿务局,从事的工种就是采煤。当时作为国营大矿,收入好,能在矿里工作很是令人羡慕。这样一干就是20多年。

1985年,刘伯伯体检的时候发现胸片上有阴影,接着进行工伤鉴定,确诊为尘肺病一期。凭着尘肺证和工伤残疾人证,每年可以免费一次到韶关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伤康复28天。

像刘伯伯这种90岁以上的尘肺病患者还有10余人,80岁以上有100余人,他们在韶关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尘肺的康复治疗将近20年。

据介绍,当前,韶关市第二人民医院承担着各类职业病防治、工伤康复治疗和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在聚焦劳动者健康中发挥应有作为。

曲江区人民医院:打造信息共享平台,中西医结合提升服务能力

近日,在曲江区医共体总院人民医院,一名患者忘带病历十分着急,“陈医生,我是大塘过来的,反反复复咳嗽、咳痰、气喘好多年了,上次你在大塘中心卫生院义诊的时候说需要做进一步检查,但是在卫生院检查的结果遗漏在家里了。”

义诊现场。

义诊现场。

“没关系,只要是在曲江医共体就诊过的患者,我们都可以查到相关记录和检查结果。”呼吸内科主任陈建繁说。

根据患者之前做的检查及诊断结果,很快给出了新的治疗方案。陈建繁介绍,自从医共体内信息互联互通后,总院与分院实现了检验检查结果实时查阅及互认共享,“大家不用反复奔波,重复检查,节约了医疗资源的同时,也减轻了负担。”

这是曲江区医共体信息共享平台惠民便民的一个缩影。2022年,曲江区医共体信息平台上线后,将医共体内两家公立医院、10家基层分院以及85家村卫生站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优化数据资源共享。

同时,医院逐步完善中医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中医管理体系,开设中医门诊、康复门诊、康养中心、中医内科、治未病中心、中医骨伤科、中医肛肠科、妇科及运动康复医学中心等,利用针灸、推拿及中西医结合等特色疗法,在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疑难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面发挥独到的优势和特色,打造曲江中医特色名片。

前海人寿韶关医院:提供对标一线城市的诊疗服务

据介绍,2023年,前海人寿韶关医院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基调,逐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公益为民与医疗质量是医院的年度“关键词”。

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2023年3月18日大型义诊,院长汪建平等三十余名广州专家齐聚一堂,为千余名市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并现场与5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开展帮扶坐诊、健康讲座、公益义诊五十余场,以实际行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5月27日,“广东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巡回论坛(粤北站)”在前海人寿韶关医院举行,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医疗平台医院管理专家汇聚一堂,交流分享医院发展、学科建设、区域融合的经验与智慧。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这颗至诚之心,一定能为韶关的医疗格局增添新的颜色,为韶关人民的健康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汪建平说。

2023年年末,前海人寿韶关医院与前海人寿保险强强联合,共同开创医养保结合创新发展模式,发挥集团化优势,搭建起保险与医养多元化融合发展“样板医院”,助力保险客户实现权益有“保”障,健康有“医”靠。

为实现“大病不出韶”,为韶关人民提供疑难杂症的解决路径,前海人寿韶关医院神经医学中心、肿瘤医学中心相继开科,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有效实现了神经、肿瘤疾病诊疗全覆盖,省级专家坐镇,尖端设备加持,为老百姓提供对标一线城市的诊疗服务。

南方+记者 叶志强

编辑 杨韬
校对 罗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