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城区挤”“大校额”,高质量推进公办学位建设|聚焦韶关市委全会

南方+ 记者

“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1月10日,中共韶关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上,韶关市委书记陈少荣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工作报告。

报告中提到,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全力推进民生保障攻坚

报告中强调,要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创建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力度,加强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供给,特别是加大主城区和县城等人口集中流入区域公办学位建设力度,着力解决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大校额”问题。

如同报告所提到的,“城区挤”问题是大家迫切关注的,如何高质量推进公办学位建设,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是韶关的民生“必答卷”

记者从韶关市教育局了解到,韶关通过高位推动,压实属地责任。韶关市政府先后印发《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韶关市创建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韶关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和《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韶关市市区公办学校三年攻坚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压实各县(市、区)属地责任,明确学位建设任务,促进实现学位供给总体平衡和布局结构合理,坚持学位扩容和质量提升并重,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多渠道推进公办学位建设。优化学位建设项目选址、征地报批流程,对列入年度建设计划的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足额配置教师资源,市委编办加大区域间基础教育编制统筹调配力度,健全市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调剂、周转使用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高标准、高起点办好每一所新建、改扩建学校;选优配强校(园)长,加大校(园)长的培训培养力度;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公办学位建设作为韶关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韶关市教育局采取“一月一督办,一季度一通报”的方式督促各县(市、区)稳步推进公办学位建设项目,并将进展情况定期报告市政府。同时,市政府将学位建设情况纳入市级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考核激励机制中,在分配奖补资金时,对学位建设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适当倾斜,并优先支持其在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方面探索创新。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韶关全市新建、改扩建25所中小学幼儿园已全部完工,新增公办学位8280个,累计完成投资4.83亿元。“城区挤”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拉动和集聚作用进一步凸显。

南方+记者 叶志强

编辑 曹伟峰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