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英歌“不如男”?汕头95后女生霸气回应!

汕头人社
+订阅

由腾讯新闻出品、播出的首档关注Z世代非遗传承人的系列人文纪录片《非遗新生代》正在热播纪录片通过讲述非遗新生代传承人背后的故事,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需面对的挑战及发展方向。片中有许多属于z世代年轻非遗人的身影,潮汕英歌舞年轻的传承人们就是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群体。

在1月9日播出的第2期英歌舞专题中,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主动向潮南西岐男子英歌队发起挑战,汕头少男少女上演一场精彩的“街头斗舞”演绎经典,用中华战舞燃我国魂!

非遗新生代 第1季 第2期 《少男少女街头斗舞演绎经典,看中华战舞燃我国魂!》

“有了女子队后,就给了我一个梦!”

英歌舞原先主要由男性表演,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出现女性的身影。近年来,越来越多女子英歌队以刚柔并济的舞姿出街登台,受到海内外群众的关注和喜爱。

2011年,一支女子英歌舞队伍横空出世,在全男子的英歌舞领域独树一帜。参加英歌舞12年的28岁西门女子英歌队副队长吴燕花说:“有了女子队后,就给了我一个梦。”自成立以来,年轻的女子英歌队饱受争议,吴燕花坚持不懈,将她博采众长改良的女子英歌舞,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带领西门女子英歌队勇敢地向历史悠久的西岐男子英歌队发起了挑战。

面对"女子英歌不如男子英歌"的质疑,吴燕花霸气回应

汕头西门女子英歌队队员姚嘉璇是一名“00后”,她第一次看到女子英歌舞时“非常震惊”,此前她以为只有男子才能跳英歌。

“过去有人认为女孩子抛头露面就是不端庄,女子英歌队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观念。”姚嘉璇由此萌生了加入英歌队的念头。

2023年2月25日,汕头西门女子英歌队在演出。新华社发

西门女子英歌队资深队员的郑媛轩说,有人觉得女性体能跟不上,还要结婚生子、照顾家庭等,会影响参与英歌舞的训练和演出,“但我们可以摆脱偏见的束缚,成为自己的英雄。”

2023年2月28日,汕头西门女子英歌队队员在练习。新华社记者 胡拿云 摄

女子英歌队员练得不比男孩少,手上起泡、膝盖淤青是常有的事。能坚持下来,是因为真正热爱。不同于男子英歌取材于《水浒传》,女子英歌多源于穆桂英挂帅或花木兰从军等中国古代女英雄的故事。这群热爱传统文化的女孩,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给古老的英歌注入许多创新元素。

2023年2月28日,汕头西门女子英歌队队员在上妆。新华社记者 胡拿云 摄

据《潮阳县志》记载,从明代开始,潮阳始有英歌。2006年,英歌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潮汕人民对英歌舞的喜爱从队伍数量可见一斑,仅汕头市潮阳区就有上百支。女子英歌队虽数量不多,但却在传承这一古老艺术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她们改变着英歌,英歌也改变着她们的生活。为了能长期跳英歌、教英歌,更灵活支配时间,西门女子英歌队副队长吴燕花辞去了幼教的工作,转行开了一家美甲店;在广州读书的郑媛轩在学校组建了英歌舞社团,招募了20多名队员;“小拖拉”姚嘉璇说自己在跳英歌的过程中成功克服了“拖延症”……

英歌舞也进入了当地的学校、社区,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这个充满仪式感的战舞,成为她们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每到女子英歌队招新时,当地很多女孩都踊跃报名。

西门女子英歌队在演出。受访者供图

潮汕新生代的“英歌追梦路”

“每个小男孩都有一个武侠梦,英歌就是我们潮汕地区的一个武侠梦。”西岐英歌队队长,也是洪家最年轻的传人——洪英宝表达了他对英歌舞的看法。英歌舞起源于潮汕地区劳动百姓干农活时的形象形态,又经历不同时代的发展,依托潮汕地区人民的团结精神传承至今。极具代表性的西岐英歌队,由洪家祖孙三代创立延续,成为了大家争相模仿的标杆。

对于英歌舞,他的父亲洪少华更多得是想要保留原始传统,而他更想要创新,让传统的英歌舞更具有可看性。“每个地方的人都有每个地方的一个文化,我们潮汕就是有英歌队伍,它就是一个文化的象征。”在25岁已参加英歌舞19年的洪英宝来说,英歌舞就是这么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在中国,许多年轻人一直坚持在传承非遗的道路上,从女子英歌的探索,到英歌服饰、脸谱、队形的创新,从大型表演与赛事中的频频亮相,到网络平台上的走红出圈,如今,这项绵延数百年的古老非遗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来源:汕头发布、汕头融媒集团、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