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十二时辰是幅怎样的画卷?
比第一缕朝阳还要早的,是阳江渔港海鲜早市。2023年,阳江重力式深水网箱增至860口,年产量超10万吨,数量、产量均居全省第二。
“明渔一号”正式迎来首批渔获,不仅标志着“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开发模式的成功,更是阳江积极融湾的生动案例。梁文栋摄
比深夜的月光更撩人的,是烟火气满满的“漠阳味道”。“程村蚝美食文化周”“新洲腊味节”“塘坪烤羊节”,色香味俱全的“寻味”之旅,成为阳江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
从白天到黑夜,从开年起出发,阳江竞逐绿能新赛道,围绕氢能与储能、深海开发、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坚持制造业当家,产业立市的机器轰鸣中,漠阳大地,百舸争流,干事创业DNA已融进她的每一个时刻。
去年8月,阳江港广泰隆码头开港,阳江正全力打造亿吨大港。黄晓军摄
1月5日,阳江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新一年的发展路线图新鲜出炉: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只争朝夕、真抓实干,推进“433”工作安排,“打造绿能之都,建设海丝名城”,奋力推动阳江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
“拼”,正成为这座城市的姿态。
为何要拼?
“阳江正处于各种优势和潜力最能有效释放的关键时期,是跨越赶超的窗口期和蓄势跃升的突破期。”这是全会对阳江战略机遇期做出的重要判断。
阳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短板:海上风电在建装机容量全国第一,先进材料产业总产值突破 1200亿元,“中国刀剪之都”“中国调味品之都”等品牌打响——这是阳江长期发展攒下的坚实基础,也为阳江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积累了有利因素,成为阳江奋勇向前的底气所在。
截至2023年底,阳江各类电力能源建成装机容量超2000万千瓦,其中绿色能源占比超70%,中国绿能之都在南海之滨悄然崛起。资料图片
但经济增长恢复不及预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民生事业欠账较多,营商环境有待优化等,仍是阳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和差距。
补齐短板,加长长板,阳江切实的发展路径何在?
去年8月底,在密集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阳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明确提出,实施“四大工程”、打造“三张名片”、加强“三项建设”的“433”工作安排,持续向开放要动力,向湾区拓空间、向城乡拓空间、向海上拓空间,让经济触角延伸得更远更深。
经过四个多月的火热实践,此次全会再次强调,“433”工作安排既是任务书,又是路线图。阳江将坚持举“改革旗”,向改革要动力。阳江将坚持走“开放路”,向开放要动力。阳江将坚持打“创新牌”,向创新要动力。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全会强调,要辩证把握时与势、危与机、利与弊,紧紧抓住推进高质量发展涌现的政策红利、市场红利、空间红利、创新红利,充分挖掘发展潜力,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展现更强担当。
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向哪里拼?
新的征程,向哪里拼?
全会明确提出,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创新为主动力,以“百千万工程”为主牵引,以“营商环境年”建设为主抓手,采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把高质量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准更稳,推动新一轮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
阳江在全省率先规划建设7.4平方公里广东(阳江)全产业链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吸引了明阳智造、龙马铸造等重点项目相继在阳江落地开工。资料图片
拼绿能新赛道,锻造新质生产力。目前,阳江正全力推动阳东区、阳江高新区分别选址谋划建设各约10平方公里的绿能产业园,打造集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和智慧能源管理等源网荷储于一体的绿色供电工业园区项目。围绕“4+4”支柱产业布局,阳江以绿能产业园建设为牵引,加大光伏、风机等绿色产业全链条招引,加快建设“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新型储能”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加快打造绿能之都。
拼与大湾区“同标高”的营商环境,让企业“留得住”“干得好”。阳江将全面开展“营商环境年”活动,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通过起草《阳江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保障和支撑,打造“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涉企服务新生态,让广大市场主体看到这座城市的诚意和机会。
阳江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图为江城区双捷镇新建的江畔休闲广场。资料图片
拼“百千万工程”,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同推进。阳江深知只有坚持靠山唱山歌、靠海念海经,高水平统筹强县产业和富民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做好交通、水利、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实现城乡共美。
拼民生答卷,全力建设海丝名城。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民生社会建设欠账较多,就业、社保、养老等领域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如何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关乎着幸福阳江的成色如何。
新拼法是什么?
战略选择前进方向,战术分解落地路径。
“百千万工程”是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全会认为,扭住“百千万工程”这一总抓手,借智借力借势,发展主导产业,优化特色产业,增强民生福祉。整个城市经历一场系统性的提质升级,必将迎来生机勃勃的壮美景象。
借智,阳江成立了“百千万工程”决策咨询委员会,首批15名专家委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县域经济、城镇建设、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方面的专家。
目前,阳江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百千万工程”决策咨询委员会。打破惯性思维,整合全市资源,深度综合研究,高端智库在阳江科学决策中起到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阳江坚持“项目为王”,以大项目促大发展,打造县域经济主引擎,图为广东顺欣海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园区。资料图片
借力,阳江按照“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理念,各县(市、区)要在全市统筹推进“4+4”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打好“特色牌”,重点发展2—3个主导产业。
阳江充分发挥招商洽谈、企业筹建、企业服务三支队伍的作用,努力引进一批产出规模大、创新水平高、品牌竞争力强的链主型龙头企业,牵引带动配套企业,上下游企业、服务型企业集合成链,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形成贯通全链条的县域主导产业。
借势,阳江“放活”权限、“盘活”资源、“激活”要素,破除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持续释放县镇村发展活力。
阳江选取了东平、春湾、沙扒、闸坡、平冈等8个镇探索实施“市直管镇”试点,统筹推进职权下放与机构编制下放、人员经费下放、促进业务指导下沉,切实增强镇级综合服务功能。
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阳江将以创优争先、苦干实干的劲头,找准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全力办好阳江的事,以一域发展为全局增光添彩,奋发有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在攻坚克难、向上突围中推动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
一切成就,都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用行动见真章,以实绩论英雄!2024年的阳江,值得期待!
【策划】陈戈
【统筹】汤凯锋 毕式明
【执行统筹】赵文君 陈丹佳 杨世华
【采写】赵强 黄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