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塔成林的“最小村”,中山横栏裕祥村逆境重生|乡村“工改”观察

南方+ 记者

迈入新年,中山市横栏镇的裕祥工业园内陆续传来好消息:园区一期的蓝德电子COB灯带项目和创渝中智能科技园项目刚刚封顶,金艺高精度燃气具阀体项目将在春节前封顶,二期五个项目已全面开工。

300余亩的连片地块上吊塔成林,共9个智能制造项目如火如荼地建设,一派繁忙景象。仅仅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低矮破旧的锌铁棚。用裕祥村党委副书记吴镇辉的话来说:“这是村里近十年来最大的改变了。”

裕祥工业园一期项目,其内四个企业项目已有两个完成封顶。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低效园区日渐凋零:“再不改就没有未来”

裕祥村位于横栏镇东北部,毗邻交通要道沙古公路,与中山工业重镇小榄镇仅一河之隔,区位优势显著,却也是横栏镇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村居之一,户籍人口不到四千人。

相较于改革开放后中山兴起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图景,裕祥村的工业史并不算久。吴镇辉介绍,村中最大的一处工业片区——裕祥工业园,2009年才开发起来,“一开始只有十几家企业,到2012年的时候,已经有五十多家了。”

原先的中山市鸿大铝塑包装有限公司(下称“鸿大公司”)便是最早一批进驻裕祥工业园的本土企业,其在2009年从旧厂址搬迁至裕祥村,租用了一处12亩的用地,新厂房于2011年1月正式投产。

时间过去10余年,裕祥村与鸿大公司共同来到了下一阶段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裕祥工业园为裕祥村创造的租金收益低下,每亩地每年租金收入仅7000余元,平均每月每平方米用地租金收益仅1元左右。与此同时,单层锌铁棚内的低端金属加工厂企环境恶劣、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河水污染,我们的村民意见很大。”吴镇辉说。

另一方面,向裕祥村租地的鸿大公司因用地手续不全,一直无法报建新厂房来增资扩产。尽管企业在金属氧化等领域的技术已领先同行,但生产规模和效益一直上不去,“规上”企业的门槛始终迈不过去,恶劣的生产环境也让企业无法投产食品级口红等更高端产品。

2022年初,两条路摆在了裕祥村和鸿大公司等园区内的企业面前:一是继续在低效工业园带来的恶性循环中挣扎,另一则是参与中山开展的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横栏镇工改专班负责人黎玉龙直白地说:“情况已经危及生命线了,再不改就没有未来了。”

算好得失账:“越来越多人支持”

该当如何抉择,看似一目了然,而部分村民和企业起初对“工改”仍持观望态度。

根据裕祥工业园及裕祥村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计划采取“政府挂账收储+村自改”的模式对裕祥工业园进行“工改”,即政府先与村集体签订挂账收储协议,待土地出让后再将补偿款支付给村集体,另一部分用地由村集体自主改造。“因为要等土地出让了才能收到补偿,一些村民就缺乏信心,怕拿不回这笔钱。”吴镇辉坦诚地说。

沙古公路与裕祥路交口,裕祥工业园一期(左)与二期(右)正在建设。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企业同样存在信心不足的情况。黎玉龙介绍,鸿大公司因担心厂房改造影响生产、流失订单,起初并不愿参与“工改”。

村民和企业的顾虑,在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流中逐渐消除。

“一些村民其实是不了解政策才不愿意改,我们一点一点去解释,比如和他们对比价格,发现‘工改’每亩地的补偿金比一般征地还要多,而且政府、村两委都做了承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了。”吴镇辉说。

“在用地手续不全的‘工改’项目里,能够不停产改造是非常不容易的。”黎玉龙解释,为了帮助鸿大公司实现不停产“工改”,市、镇两级部门借助“工改”新政的突破,帮助企业分期改造,待一期新厂房建成、企业搬迁进驻后,再拆除旧厂房进行二期建设。“这些大胆的突破,都是从服务企业角度出发的。”黎玉龙说。

“工改”的火热进展,引来了知名金属制品企业——上海宝澜的关注。该公司看中了鸿大公司在金属制品领域的先进技术,并决定全资收购鸿大公司,随即成立中山市宝澜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下称“中山宝澜”)。

“我刚拿出来我们的样板,还没介绍完,差不多就一分钟,他们的老总就同意收购了。”中山宝澜董事长、原鸿大公司负责人朱小珍回忆起2023年6月自己奔赴上海、在上海宝澜负责人办公室里的这一幕,仍对这突如其来的结果感到惊讶和欣喜。

中山宝澜董事长朱小珍正在展示公司口红产品。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两年完成华丽转身:“‘工改’救活了我们”

仅仅两年,裕祥工业园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

黎玉龙介绍,裕祥工业园内目前有9个智能制造项目正动工建设,其中8个是本土企业增资扩产项目,上海宝澜项目则是招商引资项目,新建厂房均为企业自用。

“我们是上海宝澜在广东的第一家全资子公司。”朱小珍透露,待公司的两期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企业不仅将实现年产值从1000多万元增长至4.32亿元、订单增长3到4倍,还拓展了业务板块,例如从过去只做口红外壳扩展为生产全套口红产品,并吸引来了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的合作意向。

“如果继续按老路子走,以前的鸿大就可以宣布结业了。现在的生命力反而更旺盛了,‘工改’救活了我们。”朱小珍坦诚地说。中山宝澜的一期项目预计今年10月竣工,并将在今年中启动二期项目的完善用地手续工作,实现一期竣工、企业搬迁、二期动工的无缝衔接。此外,中山宝澜计划在未来上市。

建设中的中山宝澜“工改”一期项目,其一旁的旧厂房(二期项目)将在一期建成后拆除重建。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从整个裕祥工业园来看,在建的9个项目总投资约21亿元,项目达产后预计产值约27亿元,达产五年后总产值约48.5亿元,实现税收2.3亿元。另一方面,裕祥村不仅能够收到一笔可观的土地收储补偿金,30亩的村自改用地还将容积率从1.2提升至3.0以上,其租金收益相较于原先村集体权属用地的收益,将增长5倍以上。

“我们也计划成立一个专门服务裕祥工业园的公司,比如提供人才服务,改造基础设施,完善智慧停车、园区治安、卫生管理等等配套。”吴镇辉信心满满,他表示,借助“工改”,裕祥村解决了诸如环境污染、产业滞后等一系列历史问题,并已开展与村内其他零散工业地权属人的洽谈,推动其参与“工改”。


【编者按】

改革开放后,村级工业园成为中山乡村实现工业化、迈向城市化的特殊载体,“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成为村办工业模式下的独特现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村级工业园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实业者创造了置业空间,为中山“工业立市”奠基了扎实基础。

时过境迁,村级工业园“小散乱污”现象日益突出,乡村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经济增长受限,亟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盘活存量空间,再造乡村发展新动能。对此,中山在全市村镇层面推动“工改”,腾挪产业空间。攻坚热潮下,一批村级低效工业园正在有序退出中山的历史舞台。

即日起,南方+中山“工改”频道推出《乡村“工改”观察》栏目,每期报道走访一个村居,回顾改革开放后村级工业园在发展村居经济、塑造村居特色等领域承担的角色,对比村级工业园今昔风貌与村居整体变迁情况,挖掘“工改”之于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意义。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陈少宏

编辑 王浩宇 钟城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