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庆坊、荔枝湾、沙面岛、
陈家祠、白鹅潭……
这一连串响亮的名字
是为人熟知的广州名片,
交织着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的
历史文化与风貌景观。
从西关到荔湾,
这片老城历久弥新、厚积薄发,
始终跟随时代滚滚的车轮昂扬奋进!
千年、百年、40年,变化的城市风貌,不同的战略定位,多元的目标使命,在每一个历史的重要节点上,荔湾常作敢饮“头啖汤”的时代探路者,坚持在发展中化解矛盾,在发展中推动巨变。
时至今日,在全省积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当下,荔湾区高标准贯彻实施这一头号工程,紧密结合区域历史环境、资源禀赋,构建一江三岸南北片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率先建设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荔湾是广州都市圈“一核”的重要支点,在“百千万工程”的统筹引领下,荔湾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夯实片区产业、交通、生态等关键领域发展基础,全力打造大湾区广佛极点强级,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项目引“路”:
交通畅达串联城市功能
水陆联通,三江汇流。荔湾既是广州市中心城区,也是毗邻佛山的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优越的地理位置、通达的交通环境一直是荔湾引才、聚财、旺市的直接因素,这里是广三铁路的起点,也是珠江三航道交汇点,更是珠江西岸城市群连接广州的桥头堡,终日见证着城市的繁华与忙碌。
八方畅达的交通环境塑造了荔湾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10分钟直达广州南站,30分钟到达白云国际机场,规划地铁十余条。近年来,在区域大发展不断加速的前提下,荔湾的交通也在提速,正在推进的“两桥三隧五路六轨道”16个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外联内畅片区活”的交通体系。
如果将城市比作有机体,功能区如“五脏六腑”,交通则是串联身体各个功能组织的“大动脉”。近年来,荔湾区不断增强中心城区城市能级,做优“三大平台”滋养营商热土,吸引重大项目落地生根,从而倒逼交通环境持续改善,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积累作出积极贡献。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形如“巨轮”,如今,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围绕中心周边,白鹅潭大道施工火热进行中,道路直穿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下方,为主城南北向规划次干道,采用双向六车道,将贯通白鹅潭沿江岸线交通主路,串联滨江重大公共基础设施。
结合全区重大项目推进,荔湾区力保交通畅达,集约化运营城市功能,全面服务好全区三大平台——白鹅潭商务区、海龙围科创区、荔湾文商旅活力区。岭南V谷周边道路品质提升项目,共涉及改扩建道路5条,项目建成后可以有效提升岭南V谷对外交通水平;白鹤沙大桥,与如意坊放射线二期连接,建成后将大幅改善海龙围科创区交通环境。
架接南北、连通广佛。除配合重大项目建设优化路网外,荔湾区多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直接“拉近”区域版图,广佛大桥一期直接打破大坦沙“孤岛式”交通环境,放大其广佛桥头堡优势作用;如意坊放射线二期是连接南北片区的新动脉,可有效缓解过江拥堵问题。
广佛大桥一期工程。
在路窄人多的北片,荔湾结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程,启动完善机非通道系统系列工程,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完善非机动车道,优化沿路交通市政设施,迎合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由点及面打造西关慢性系统,疏通高密度的老城“毛细血管”。
过去的一年里,荔湾区投入十余亿元,全力推进101条道路建设改造,以项目引“路”,为更好输送城市机体高质量运营所需资源,加速各类要素高效流通打通瓶颈。从社区到园区再到片区,外联内畅片区活的交通脉络日趋成熟。
旧城复兴:
南北合“荔”刷新城区风貌
在这片约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荔湾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西关老城,青砖黛瓦流水人家,老城肌理在“绣花功夫”的微改造中被保护着;对岸,鹅潭沿岸潮平江阔,村屋瓦舍即将为一片片高楼取代。南北复合的城市风貌赋予荔湾多样发展空间,城市更新成为提升区域“颜值”的重要抓手。
去年以来,荔湾区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因地制宜采取“一街一策”“一村一策”方案,确定了南片反哺北片,南北合力互补发展的城市更新实施理念。空间就是发展的“硬核”资源,荔湾拥有约28公里长珠江岸线,在当前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环境中,荔湾区仍有大量待开发的优质土地资源和可更新的存量物业,是荔湾持久释放发展潜力的“宝藏”。
近年来,在广州城市再开发进程中,荔湾区积极释放空间红利,白鹅潭等片区成为土拍市场中炙手可热的“明星”。去年,荔湾区共出让地块10宗,释放建设空间约117万平方米,积厚成势的底蕴让老城重回发展C位。
大坦沙环岛碧道。
城市再开发是盘活存量的艺术,荔湾区将城市更新行动与“百千万工程”紧密结合,在北片全面启动14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在南片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业遗址活化利用等工作,让更新改造拂去历史的尘埃,重现往日的荣光。
物业“活”了,荔湾“火”了。在城市更新中荔湾不断创新探索,打造出不少兼具经典与时尚魅力的城市名片。在北片,以永庆坊、泮塘五约为首的历史文化街区人气高涨,以点带面辐射周边街区协同发展,致力实现西关旧城全面复兴。
恩宁路永庆坊。
2023年,荔湾累计完成4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18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27处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修缮,历史街区建筑物翻新恢复昔日风采,成为承载岭南文化的“活化石”。秉持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骑楼街、麻石路、趟栊门、满洲窗等岭南特色风貌得以保存,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得以传承,以永庆坊为代表的BOT等开发模式,引入创客空间、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实现文化和产业的双重复兴,吸引年轻人回流老城生活、就业。
华贵路历史文化街区道路提升项目。
在南片,荔湾分批分期推动2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乘着国家鼓励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利好期,加速城中村改造进程:河沙、西郊、东漖、茶滘、鹤洞5条村不断有新片区开工,其余12条村正稳妥有序开展城中村改造基础数据调查、核查,片区策划方案编制等前期工作。
以腾挪发展空间抢夺发展时间,城中村改造为荔湾释放出充足空间。据统计,荔湾区城中村改造已累计完成拆除建筑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已建在建建筑面积270余万平方米。不仅如此,对于尚未成熟的改造项目,荔湾计划投入十余亿元将约20平方公里的城中村区域进行多维度整治提升,让城市治理“短板”变成民生服务“长板”。
南北合“荔”刷新城市风貌,荔湾以“百千万工程”为老城市新活力作出生动注脚。
绿美新姿:
水秀花香流淌岭南乡愁
水光灵动绿意盎然,素以“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著称的荔湾,自古便是珠水滋养的岭南水乡花地。珠江干流从城区中穿流而过,形成了“一江三岸、百里河涌”的水系格局。加之旧日花地素馨飘香,喧嚣闹市里别有一番静谧生动的自然之美。
近年来,在城市更新的驱动下,荔湾愈发绚丽多姿,水陆景观各美其美。先从水路说起,自荔枝湾揭盖复涌以来,西关老城重现水乡风情,通过开展空间优化、驳岸修补、功能照明、绿化美化等工作,沿岸河涌岸线环境大幅改善,复活了传统生活形态,复兴了西关水文化。
荔湾区驷马涌整治提升工程一期。
荔枝湾不仅美化了环境,同时也激活了水网发达的老城区,河涌景观串联沿线历史文化街区,贯通了滨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水环境破题,荔湾不断夯实生态本底,持续整治提升河涌水道。今年春节期间,驷马涌整治二期工程也将竣工,届时,3.54km漫步环线和2.72km跑步道将全线贯通,多个滨水广场随之开放,一河两岸散步遛鸟的市井画卷饱含着广州的一份人情味。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古水润民生,古树发新芽,老城的勃勃生机就折射在这片波光粼粼的碧水中。另一方面,公园、湿地、碧道更像是城市的“软装”设计,给人带来移步易景的惊喜遇见。近年来,在“百千万工程”的统领下,荔湾区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打造了花地河公园、大沙河湿地公园、沙面古树公园、广船滨江公园、广钢新城绿地公园等多类型公园,装扮了城市景观,点靓了人居环境。
去年,广钢新城公园首开区建成开放,居民有了家门口的“打卡点”,目前,该片区又有四块绿地以口袋公园的形式亮相,成为穿插在这片大型社区中的“绿野仙踪”,为城市生活增添了一份自然野趣。近日,花地湾口袋公园、沙面古树公园相继开放,花文化、水文化、中西文化在绿意掩映中传播着,让人们在美景中重新认识这片底蕴深厚的老城区。
广钢新城口袋公园。
小桥渡流水,碧草映清波。如繁星般散落的河涌绿地编织起荔湾良好的生态系统,也让岭南乡愁在这水岸花香中缓缓流淌,滋养下一个千年花地花常开。聚力实施“百千万工程”,荔湾如水般兼收并蓄含纳百川,永远积极回应着发展的时代命题,无惧历史的变奏曲,吟诵和谐的咏叹调!
【来源 南方+记者 郎慧】
【图片 广州荔湾发布往期、许愿树】
【编辑 黄文浩】
【审核 段丁、木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