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潭腊味,属于这个季节特有的家乡“腊”香味!

印记派潭
+订阅

腊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上古夏朝时,人们就会制作腊味。早在周朝的《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当时朝廷还有专管臣民纳贡肉脯的机构和官吏。腊味也是民间人们相互馈赠的佳品,在民间学生也用成束干肉赠给老师作为学费或聘礼,这种干肉称为“束修”。《论语》中有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条腊肉干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冬腊风腌 ,蓄以御冬

俗话说:“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小雪过后,在北方很多地区,人们开始积酸菜、腌咸菜,南方地区则偏爱晒鱼干、做香肠、腌腊肉。小雪后至立春的日子,天气寒冷、干燥,正适合腌制腊味。腌好的腊肉经过晾晒风干或者熏制,极不容易变质,并且越久放风味越醇,等到过年享用正正好。此时正值腊月,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栏杆上、窗户前都挂满自家秘制的腊肠、腊肉,飘香四溢,让人垂涎三尺,成了冬日一景。

要做出家乡的味道,选材是根本。年猪的哪个部位适合制作什么美食,早有了明确的安排,它寄托着派潭人对美味的期待,担起成全各类美味的重任,派潭广荔腊味深谙美食的精髓,选用新鲜猪肉取肥瘦得当的后腿肉或五花肉,加入秘制的调味料,历经时间的沉淀,凝结阳光与风最纯粹的味道,静待肉味在漫长时间中愈发醇香。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说的那样,这是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万物皆可“腊”,让美味与自然发酵。饮食习惯、地方特色各异,腊味腌制的对象也各有不同,循着万物皆可“腊”的原则。除了传统的腊肠、腊肉,派潭广荔腊味还有众多的创新腊品。

广荔腊味创新的腊品腊猪肝“雷公凿”也是远近驰名。采用猪肝制作腊味,堪称腊货中的精品。猪肝片内裹着肥肉条,外表黑黢黢,形状像个凿子,因此而得名。油腻的肥猪肉浸润着粉糯的猪肝,加入各式调料腌制后,挂在通风处生晒风干,它的香气浓郁独特,外层柔韧,内里肉润,味道层次丰富,咬一口齿颊留香,由此有“金银润”的美名。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人是有“根”的。无论走到哪里,走到多远的地方,心总会被家乡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牵挂住。人的味觉记忆更是超乎想象,对家乡的味道记得牢固,即便尝不到家里的味道,但那飘香的气息和区别于鲜肉的地域醇厚风味,总能把在外尝遍百味的味蕾收拾得服服帖帖。

方寸间的秋收冬藏,只为把时光腌入味。不妨挑上一两块派潭广荔的腊肠或腊肉,煮出一锅冒着热气的腊味煲仔饭,把心中的思念抚平,暂时缓解乡愁。

来源 | 派潭镇党政综合办(信息宣传)  

编辑 | 陈少丹、谢芸冰

编审 | 姚利利

审核 | 派潭镇党政综合办(信息宣传)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