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市新增9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你了解多少?

四会发布
+订阅

近日,

四会市公布了第六批县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9个项目入选。

本次入选的9个项目

你都了解多少?

一起来看看

01

民间文学——“白雾台传说”

白雾台为四会古迹“三台”之一,位于四会市下茆镇马陂村公婆山脚下,距离四会市城区8公里,历代都是旅游胜地。

据《光绪四会县志》记载:“白雾台在二甲(今马陂)公婆山下,张梁二仙,遗址犹在,台砖较城砖大,必是特造也”,又载“公婆山旧传有丹炉、宝砚各一”。

“白雾台传说”展现的是乡亲邻里之间的慷慨无私、扶危解难的美好品质。

02

传统技艺——“威井云吞制作技艺”

威井(威整)云吞起源于四会市威整镇,小巧精致、皮爽汁多肉滑,配以大地鱼、猪骨、虾米熬制而成的汤底,厚重鲜香,深得市民喜爱。

其制作流程包括:云吞皮制作、云吞馅制作、汤底制作、煮云吞、配料、上碗。

威井云吞作为四会的传统美食,已经不再局限于它本身的美食特性,更多兼具的是一种家乡情怀以及美食文化的传承。

03

传统技艺——“四会茶油鸡烹饪技艺”

距今约2300年的 《山海经》曾记载:“员木,南方油实。”员木即油茶树,这是关于茶油最早的文字记载。而在近代,祖辈把野山茶油与放养的土鸡相结合,研制出了最原始的茶油鸡。

其制作流程包括:清洗光鸡、茶油腌制、烹制等。

正宗的茶油鸡外观色泽金黄,具有鲜香、嫩滑、无腥味的特点,是四会的一大名吃。作手撕吃,口感细腻,软嫩滑爽 。作斩件吃,入嘴皮爽肉滑,口齿留香。

04

传统技艺——“金誉大油条制作技艺”

油条在宋朝时期就开始流传,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是我国的知名小吃。

金誉大油条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内里嫩滑,层次分明,香酥可口,独特又健康,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制作流程包括:制作面团、发酵面团、面团定型、油炸等。

05

传统技艺——“大沙花灯制作技艺”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据《光绪四会县志》记载:“元旦后祖祠神庙皆择吉开灯中设大灯...报赛田事也。”这表明,在光绪年间,四会已经有新婚添丁在祠堂挂花灯的习俗。

四会市大沙镇花灯的造型多样,花灯的表面通常会装饰有各种剪纸、彩绘、贴花等图案,内部放置灯盏,使其在夜晚熠熠生辉。

制作流程包括:选竹、开竹破篾、扎形、挑选彩纸、裁剪彩纸、张贴彩纸等。

大沙花灯是一种富有民间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它不仅代表着大沙镇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06

传统技艺——“地豆烧肉制作技艺”

地豆烧肉口感独特,猪皮又香又脆,猪肉却肥而不腻,新鲜出炉的烧肉酥香美味,吃过让人流连忘返。

制作流程包括:清洗、切割、腌制、晾胚、进炉烘烤、起炉分割等。

多年来,婚丧嫁娶、祭祀拜祖、逢年过节……地豆烧肉从未缺席过地豆镇人生活中的每一件大事。作为一种地方特色美食,地豆烧肉已经成为地豆镇对外宣传和推介的一张重要美食“名片”。

07

传统技艺——“地豆花生包制作技艺”

地豆镇花生包起源于清朝时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其选用优质花生、糯米和白糖等作为原料,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进行制作。

制作流程包括:选料、配料、制作、蒸制等。

08

民俗——“大沙烧番塔”

砌起高高的番塔,村民们合力把稻草、木糠送进塔底,熊熊烈焰犹如火龙般由塔内直冲上天,四散的火星飘散在月圆的夜空中,这是四会市大沙镇中秋佳节烧番塔的盛景。大沙烧番塔是流传在大沙镇富溪新简村、梁巷村、上步村、麻沥村,陈冲大文村、莫村等地的习俗。

制作流程包括:堆砌番塔底部、搭建塔身、烧番塔、设席宴请村民、拆番塔等。

烧番塔的热烈火焰与村庄的素朴静美相互映照,在大沙人的心中,烧番塔代表着丰收,高高的番塔,象征着人们生活蒸蒸日上;红红的火苗,预示着未来日子红红火火。

09

民俗——“梁公佛爷诞”

梁公佛,又名慈能,马山都梁村人(今属四会大沙镇人),生平教化育人,倡积德、行善、惩恶、济世。每年农历九月初三和正月初八,民间自发举行梁公佛爷诞庙会。据历史记载,梁公佛爷诞庙会已有九百多年历史,一直盛行于民间。

梁公佛爷诞庙会分别在大沙镇的永安寺和宝胜古寺举行。庙会活动分寺庙和民间两部分共同完成。其中巡游活动的仪式由寺庙和民间共同完成。活动以佛教仪式为主,通过礼佛、唱赞、圣佛巡游等仪式表达对梁公佛的敬仰。民间活动则主要在寺庙周边举行,民间活动中包括醒狮鸣炮、焚香祈福、花车巡游,庙会集市、千叟斋宴、烟花秀、烧番塔等,内容丰富多彩。

截至目前,

四会市已有省级非遗项目4个、

市级非遗项目6个、县级非遗项目22个,

非遗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下一步

四会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继续加大非遗宣传力度,着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让非遗资源赋能“百千万工程”,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实现我市农文旅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会市融媒体中心 四会发布编辑部

来源丨四会市文化馆

编辑丨陈丽莹

责编丨卢  静

主编丨黄乃焱

执行总编丨黄小龙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四会发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