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归国科学家深圳逐梦|2023深圳新面孔①

深活圈
+订阅

编者按

走过2023,迎来2024。回望这一年,我们似乎经常谈论着“命运的齿轮”,齿轮的转动听上去宿命感十足,但藏在背后那股“事在人为”的踏实感和掌控力才真正让人心动。

这一年,无数深圳人与时代同行,勇立潮头,拥抱世界,怀抱初心和热爱浇筑千姿百态的生活。他们或是因为某个机缘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或是一个义无反顾的挺身改变了很多人命运,或是一腔热爱、突破自我让命运的齿轮转动,更多的是与你我一样始终向上、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每一个努力的你都让深圳奔流向上。2023年,哪些深圳新面孔让我们难忘?跟着深活圈一起看看吧!

“深圳年轻、充满活力,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

2022年11月1日,“深圳人才日”这天,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

在她的推动下,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在一年之内迅速去掉“筹”字,正式成立。2023年11月21日,颜宁在深圳医学科学院成立大会上表示,深圳医学科学院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一项重要使命,在“梦想之都”一步一脚印筑梦,一画一成图逐梦。

能爬珠穆朗玛,干嘛还要爬那些小山?
45岁当选两院院士

颜宁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后留在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7年10月,不满30岁的颜宁回到母校清华,成为清华大学医学院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在他人眼里,颜宁起点高、潜力大,早已是冉冉升起的科学新星。然而,从时间的后视镜看,这个阶段的颜宁,只是刚刚起步。

37岁时,颜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科学难题,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

在清华任教十年,颜宁的科研成果两次入选《科学》杂志评出的年度十大进展,她本人也因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入选《自然》杂志评出的“中国科学之星”。

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颜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在她的推动下,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在一年之内迅速去掉“筹”字,正式成立。

2023年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共133人当选,45岁的颜宁名列其中。

当天18时许,颜宁转发了深圳医学科学院成立大会文章,并配文称:“感谢信任,行胜于言!Join us, be (a) SMARTer”

在梦想之都深圳,筑人才高地
“与其抱怨,不如去做”

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颜宁提到自己的新梦想,她说:“在实验室育人、看到一代代的年轻人在接受我的科研指导之后去拓展自己的一片天空,做出更多成果、培养下下代科学家,那种传承的成就感甚至已经超越了我自己做出科研突破的快乐。”

2023年11月23日,在深圳举行的女科学家论坛交流环节上,颜宁再次剖白:“‘帽子’不会改变你这个人,不改变你是谁,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们追求的是在科学史上留下了什么、为社会做了什么”。

“在学术机构的校长、院长、所长中,你可能很少能见到女性的面孔,但是我的特点是‘与其抱怨,不如去做’。我之前一直做科研,如果看我的履历是没有行政经验的,我特别感谢深圳有这个魄力,把这个信任‘砸’给我。”

45岁的颜宁,人生新目标拨云见日,但本人仍娴熟地藏身于生物大分子的精巧结构之中,拒绝被定义。

深圳湾实验室于2019年成立,2023年3月,颜宁被聘为该实验室的主任。在2024年1月6日,深圳湾实验室迎来了成立5周年的新起点。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颜宁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将通过一点一滴的科研实践来证明,深圳是一个梦想之城,也是未来的所在。”

“在接下来的每一天,我们将继续勇往直前,一往无前,一步一个脚印地共同建设生物医药东方大湾区的科研之梦。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追求科技自立自强,以造福人民健康为目标。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我们将带着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祝福扬帆启航!”

【撰文】王飞

【海报】文海燕 王婷

【图片】南方+记者 朱洪波

编辑 王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