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大道|“六大工程”与大桥机遇

江门大道
+订阅

1月8日,中国共产党江门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这场新年第一会上,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作报告时宣布了令人振奋的消息:2023年江门新招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超2000亿元,表明企业“真金白银”给城市投票;完成工业投资超1000亿,成为全省第6个工业投资过千亿元的地市。

这份成绩来之不易。自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全面实施“六大工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取得阶段性的好成绩。

这份成绩催人奋进。40岁再出发,奋力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更多的干劲和作为,奔赴万亿城市更远大的前程。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遥远。在持之以恒追逐许多个千亿的路上,量变终究会引发质变,一个现代化新江门终将抵达,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江门新的更大贡献。

争来科技新动能

1983年,江门建市,凭借强大的工业和充足的侨资,在改革开放春风中发展迅猛。当时,江门是广东省仅次于广州、佛山的新兴工业城市,GDP一度位居全省第二。

然而时至今日,支撑江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依然是金属制品、食品、家电三大传统产业。

“世界车间”英国伯明翰、“汽车之城”美国底特律、“煤炭之都”日本夕张市……世界上不少工业先发地区的案例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及时转型,老工业基地就会被时代抛弃。

老牌工业城市江门,必须正面回答动能转换的问题。

江门工业基础扎实。图为江门企业自动化生产车间。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2021年11月3日,中共江门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召开,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六大工程”,即全面实施“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全力构建江门高质量发展战略新格局。2021年12月,“六大工程”进一步被写入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

排在六大工程之首的,是“科技引领”——江门的“阿喀琉斯之踵”。

曾经,江门靠“三来一补”实现了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却也因此错过了自主创新的生产环节,难以突破技术跟跑的发展瓶颈。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已经走不通。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排在第一位,就是要靠创新这一动力,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

作为一个“中等生”城市,江门如何实现科技引领?尤其是如何在新兴产业的激烈竞争中,占据科技研发与转化的一席之地?这既需要眼光,又得有闯劲。

近年,江门勇闯无人区,大胆布局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实现了不少从“0”到“1”的源头创新,刷新了外界对江门的认知。科研重大科研平台的引入也带动了人才的流入,“人才倍增”成效显著,城市人才总量突破95万。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完成大部分关键核心设备安装。全国首个中微子主题科普基地动工建设。

建设中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

江门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的江门双碳实验室,前不久获批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是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设立以来批复的首个碳中和领域的实验室。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双碳”领域专家入驻江门。

江门双碳实验室。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域社会治理孵化中心揭牌,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启用,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正式运营。

新动能不会从天而降,唯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

江门争,是只争朝夕的争,下好科技“先手棋”,把握城市突围“胜负手”。江门争,是力争上游的争,拿出拼抢的劲头,再现珠三角明星工业之城的辉煌。

造出产业新优势

2023年,江门的投资市场有了一个新现象。

以前,江门的招商干部老是要往外跑,去到外市、外省招商时,很多老板第一句话就问“江门在哪里”。

去年,江门组织了几场外地企业江门行的活动,在深圳、东莞等地的企业家圈子里影响不小。部分场次甚至一票难求,有报不上名的企业家决定自驾参团,投资诚意可见一斑。

企业考察团走进主平台。图为台山工业新城。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企业考察团走进主平台。图为台山工业新城。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从工业投资突破千亿元,到招商引资突破2000亿元,江门为什么突然变成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这背后跟江门集中资源、再造优势密不可分。

根据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江门是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城市,在全省制造业发展的版图中被寄予厚望、赋予重任。

如何交出答卷?江门立足自身发展空间、产业基础两大优势,提出了两个工程。

一个是“工业振兴”,拓展产业发展新的想象。江门巩固发展提升一批战略性支柱产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今数个新兴产业崭露头角,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轻工纺织、先进材料三大超千亿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新能源、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链提速发展。中创新航、隆基绿能先后落户江门,带活了一条产业链。

一个是“园区再造”,打造湾区制造业主战场。江门争取了1395平方公里连片大型产业集聚区,是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去年,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省重点支持建设主平台,获资本金扶持和用地指标奖励全省第一。

当下,大湾区不少城市提出要破解产业空间瓶颈,想方设法为产业腾出空间,暴露出土地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拥有广阔腹地和优质园区的江门,成为不少企业生产转移的首选地,这也成为江门去年招商引资突破2000亿元的重要原因。

木桶效应指出,短板决定了发展基点,长板决定了发展高度。

在新旧生产力转换的关键期,江门只要抢抓机遇、补短板、锻长板双管齐下,就能形成江门向上突围、争先进位的优势和胜势。

抢抓大桥新机遇

珠江八门入海,江门占其二,是典型的珠江口城市。然而,在新发展阶段,身处珠江西岸腹地的江门,因为远离珠江口核心城市圈层,长期以来掣肘着东岸各类高端要素的流动。

就在今年,继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之后,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将再迎来两位新成员——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

这两条大桥,将把江门与深圳、香港、澳门的距离缩短至1小时以内,让江门重新“回归”珠江口,成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11月28日底,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2023年11月28日底,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届时,江门潜力巨大的广阔腹地、门类齐全的扎实产业基础、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物流网络、丰富独特的侨务资源、极具竞争力的生产生活成本等比较优势将充分释放,有望享受到更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红利,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四个重大合作平台的建设。

为了抢抓大桥经济,江门从2021年就开始加紧部署。

在“园区再造”工程中,江门提出东组团主攻深江合作,建设“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深度分工合作示范区;南组团主攻与港澳等合作,共建大湾区宜业宜居宜游的产业示范区。

黄茅海跨海通道将于今年开通。  南方+ 石磊 拍摄

黄茅海跨海通道将于今年开通。  南方+ 石磊 拍摄

经过大约两年的酝酿和推进,江门目前已经成立了银湖湾滨海新区管委会、广海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深江两地更是互动频频,江门在银湖湾滨海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推动实现跨市战略组合布局。

现在,大桥建成在即,江门必须再跑快一点,再干多一点,牢牢把握住这个黄金机遇期。

在8日召开的全会上,江门再次把抢抓“大桥经济”作为重点章节,并提出重点工作都要围绕迎接“大桥经济”来开展,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广东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主战场。

多项“港澳融合”“侨都赋能”的工作被江门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全力加快大广海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携手港澳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携手深圳共建深江经济合作区。二是做好新时代“侨”文章,持续深化经济惠侨,吸引更多华侨华人来江门投资创业。三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参与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加强与五大都市圈内城市,与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等经济联系。

大桥经济的东风已经吹到了江门,奔向现代化,江门乘势而上勇争先。

【评论员】李霭莹

编辑 李衡昌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