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为期3天的第三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暨国际种业科技博览会落幕。这是我国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三年打基础”向“五年见成效”转折阶段举办的国际性种业大会。多场分论坛、博览会、签约、招商推介等多项活动,通过贯穿种业全产业链的一系列成果分享和交流合作,搭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国际化种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种业振兴,激发种业发展新动能。
在本届大会上,30多名中外院士、18个国家近40位国际专家、百余位中外种业科学家、企业领袖、行业精英等共话种业振兴之道,120余场精彩报告,把握行业脉搏、洞察发展趋势、碰撞智慧观点、分享前沿成果、共谋种业发展。
第三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1月4日至6日举行。利声富 摄
“我国榴莲种植探索与实践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海南种植榴莲面积已超3万亩,接下来海南应科学合理布局,有序扩大种植面积,统筹培育海南榴莲品牌,走质量型发展之路,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在1月6日举行的,第三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经济作物分论坛上,海南农业科学院院长黄正恩介绍。
2023年夏季,首批国产榴莲在三亚上市销售,这也是国产榴莲在国内首次批量上市。依托区位优势,采用智慧种植,再加上精细管理,三亚“树上熟”榴莲深受消费者欢迎。经过检测,三亚产“树上熟”榴莲果肉平均糖度达38度以上,而一般榴莲果肉的糖度通常为25度至30度。
海南农业科学院院长黄正恩介绍我国榴莲种植情况。利声富 摄
据了解,全球榴莲种植面积约800万亩,产量约400万吨,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目前,我国进口的榴莲占全球榴莲消费的80%以上,2023年进口量达80万吨以上。
黄正恩说:“海南尝试引进榴莲种植历史悠久,但此前存活率低。海南榴莲种植经历了四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是自发引进阶段,主要是引进种子,保亭、陵水、万宁、琼海等地均有30年以上榴莲树。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是由自发向自觉引进过渡阶段,引进的包括种子、嫁接苗等,三亚、保亭等地部分基地榴莲有开花结果。
2018年进入自觉引进阶段后,开始进入大规模引进嫁接苗种植。
后来,进入科研单位开展探索与实践阶段。组建热带优稀果树研究团队,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榴莲研究中心,引进种质资源,建立资源圃,探索榴莲配套管理技术等。
黄正恩介绍,目前,海南榴莲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其中海南优旗农业有限公司规模最大,达到1.2万亩,且规模种植基地已初次开花结果。据统计,2023年,海南榴莲挂果面积约1400亩,产量约50吨。2024年榴莲树挂果面积将增加到4000亩,总产量将达到250吨,主要品种为金枕、干尧、猫山王等。
资料图:三亚产的“树上熟”榴莲。利声富 摄
目前,海南省开展的榴莲杂交育种工作,已获得首批杂交果、杂交种子和杂交实生苗。
黄正恩介绍,目前,海南研发出“榴莲—槟榔、榴莲—香蕉、榴莲—火龙果、榴莲—百香果”等适度遮阳降温增湿种植模式。榴莲幼树种植成活率和年生产量显著提高,为榴莲早结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的榴莲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海南岛南部,与东南亚地区相比,种植优劣势明显:
优
市场巨大;
物流顺畅;
成熟度新鲜度高。
缺
海南台风频繁,风险较大;
降雨不均匀,冬季温度较低,不利于坐果和产量形成;
栽培管理技术缺乏等劣势。
三亚产的“树上熟”榴莲。利声富 摄
谈及海南榴莲种植未来,黄正恩说,海南应科学合理布局,有序扩大种植面积。同时,坚持品质优先,走质量型发展之路。与进口榴莲相比,“树上熟”榴莲有新鲜、品质口感优等特点,这也是海南榴莲的发展方向。此外,应按照海南全省一盘棋统筹培育榴莲品牌,打造统一海南榴莲品牌,保证品质。榴莲加工属性很强,所以海南应根据投产规模,适时启动榴莲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资料图:三亚市育才生态区榴莲种植基地,技术人员管护榴莲。
“应抓住海南自贸港建设机遇,推动形成海南榴莲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集产品加工、农事体验、文化传播、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一体的榴莲特色主题产业园区,实现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培育经济新增长点。”黄正恩说。
【来源】新海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