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农观察|当东北老铁们的土豆种在了广东

南方农村报

2024年元旦假期,“最冷”的哈尔滨成了“最热”旅游目的地。

元旦假期3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其中,南方游客们身着浅色羽绒服,化身“小土豆”,受到了东北老铁们的热烈欢迎。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黑龙江省土豆品种实现与粤西红土地的结合。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黑龙江省土豆品种实现与粤西红土地的结合。

而在广东,也有一群来自东北的土豆深根土地之中。由于广东冬季光热条件好,在广东产出的东北土豆“形味俱佳”,而且反季上市更具市场效益,每年冬季都吸引不少东北老铁赴广东种土豆。

“老乡们都说这边工资挺高的,过来干活还不累。”黑龙江农户陈德宝是今年东北赴广东“冬种大队”的一员,他对自己的“广东之旅”充满期待。

早在十年前,黑龙江省望奎县就和广东省遂溪县两地政府牵线,跨越几千公里开展“北薯南种”,种植土豆、甘薯等作物,开辟了省际农业合作开发新模式,也拓展了粤黑合作新天地,成为粤黑两省农业合作的典范。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甘薯和马铃薯产量已分别达428万吨和107万吨,其中冬种薯类已成为广东农业工作的重要抓手。2023年10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广东甘薯产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6年)》提出,到2026年力争全省甘薯产量同比2022年提高20%。

“稻—稻—薯”

变“冬闲”为“冬种”

每年11月在水稻收割后,广东雷州半岛的农户们利用冬季闲田开始种植马铃薯,次年3月收完,一年可种两季水稻一季马铃薯,这样的“稻—稻—薯”生产模式一举多得。

“我们这里冬种马铃薯一出来(收获),刚好就填补了市场空档期。”种业专家郭荣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北薯南种’让马铃薯产品与北方错峰上市,既能增加农户收入,也助力打造粤西沿海集聚冬种马铃薯、甘薯优势产业。” 湛江市遂溪县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湛江紧扣“建立1个新基地、形成1种新模式、带旺1个新产业”的目标导向,与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携手建设“稻—稻—薯”试验基地。通过变“旱坡”为“稻田”、变“冬闲”为“冬种”,充分整合北方“猫冬”农民和机械设备、本地冬闲稻田等资源,推进冬季劳动力和冬闲田相对接,成功打造同一片土地“早造优质稻—晚造优质稻—冬种优质马铃薯”一年三造的高产高效栽培新模式。

“北薯南种”让北方“猫冬”农民和机械设备得以释放生产力。

“北薯南种”让北方“猫冬”农民和机械设备得以释放生产力。

据介绍,“稻薯并收”突破现有资源要素约束,轮作方式使粮食供应保障更有力。基地两造平均亩产优质稻谷达400公斤、马铃薯平均亩产量达2500公斤、综合亩产值超10000元。

每逢冬季,遂溪大地一派忙碌景象。

每逢冬季,遂溪大地一派忙碌景象。

目前,遂溪示范基地种植的面积已达到3476亩。其中“稻—稻—薯”高效生产示范基地1476亩,旱坡地马铃薯示范基地2000亩。通过示范基地引领带动,全县辐射带动冬种马铃薯种植面积约30000亩,带动南北种植大户300多户参与种植。

“今年薯苗长势很好,春节前后收成,预计亩产约5000斤。”时下,南粤大地正值冬种冬管关键期,湛江市遂溪县乐民镇的种植大户陈文一早就在地里忙碌。

通过合作共建“稻—稻—薯”高效生产模式,遂溪县与望奎县不仅携手唱响甘薯、马铃薯“致富曲,两地还实现多类资源互补共享。现在,遂溪本地农户除租地费用外,每月到基地务工还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而随着双方农业领域合作不断拓展,湛江市6000吨异地粮食储备基地已落户望奎县,同时望奎县在湛江市开设农产品体验店2家、进驻连锁商超26家,年可销售黑龙江农产品3000吨以上。

如今,遂溪县已成为广东薯类生产的重要阵地。前不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2023年广东省甘薯产量提升专项、典型村奖补和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资金分配结果》,其中,湛江市雷州市农业农村局、湛江市遂溪县农业农村局均获广东省甘薯产量提升专项资金480万元,将建设(含改扩建)甘薯脱毒健康种苗繁育基地(含网室大棚)440亩,建设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面积5000亩,推动甘薯产量提高5%。

“候鸟式”农民

从“没事干”到“有钱赚”

“来广东做三个月的冬种,如果效益好,每个农民能有7、8万元的收入。”广东省遂溪县龙薯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加建望着示范基地的土地感叹道,“从2015年开始,这里就成了东北农民的‘淘金地’。”

常加建(右一)指导农户种植马铃薯。

常加建(右一)指导农户种植马铃薯。

在常加建的回忆中,2015年是“北薯南种”的元年。当年,望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亚文为了改变东北地区一年只能种一季作物,老百姓一到冬天就没事干的情况,两度南下广东调研,主动对接遂溪县人民政府,带领一批批农民赴粤西种植马铃薯,让东北农民从“冬天窝在家里喝酒打麻将”到“冬天撸起袖子在地里加油干”

“我们望奎县的马铃薯品质一直领跑全国,中国第一个马铃薯商标就诞生在望奎县。但在刚开始那几年,南下种植困难很多。”拿着在红土地生长的马铃薯,常加建回忆,当时“北薯南种”一方面遇到“找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则需要解决南北温度差异大的问题。“一开始我们用北方经验种植土豆,结果第一年效果非常不好。”

为了能在广东种上东北土豆,在进一步了解红土地与黑土地的特性差异后,李亚文带领常加建等种植户结合南北种植经验,采用一年两茬的轮作模式,每年9-10月种一茬马铃薯,次年2月倒茬种青贮玉米,现在每年产量都在增加。

冬季,遂溪红土地成了东北农民的“淘金地”。

冬季,遂溪红土地成了东北农民的“淘金地”。

对于常加建这样的“候鸟式”农民而言,除了种植经验需要改进,“语言关”也是挡在南下广东种植的大难题。“刚来的时候根本听不懂广东话,幸好遂溪县政府、草潭镇政府很支持,派出干部专门对接,帮我们与当地人沟通,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了。”常加建说。

每年11月份赴遂溪播种马铃薯,到次年3月开始收获,对于望奎县的农民而言,一年要在广东湛江住上120天左右。“许多东北老铁都把湛江当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烧鹅、白切鸡、沙虫这些好吃的我们都认得出来。”常加建说,现在每逢冬季,望奎县的农民都争相报名来广东种地,除了能体验南方的生活,关键是实现从“没事干”到“有钱赚”。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候鸟式’种田是发展趋势,这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渡时期的特殊现象。”四川大学副教授黄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候鸟式”种植群体实际上已是初具规模的职业农民群体。

当“南方小土豆”勇闯哈尔滨频登热搜,来自东北的大土豆已通过“北薯南种”的方式成为农民手里的致富“香饽饽”。南来北往、“北薯南种”的双向奔赴,正架起粤黑两省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桥梁,推动南北农业在技术、文化交流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林健民 韩安东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陈志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