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韶关仁化县依托本土山水资源,坚持特色农业专业镇建设。其中,扶溪镇通过推行“稻鸭共生”实现“一田两用、一地双收、稻鸭兼作”的生态农业模式。
强化技术支撑,引导传统水稻种植转型。该镇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韶关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交流对接,引入“鸭稻共作生态农业关键技术”“油-稻-鸭”种养模式,通过实践探索鸭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进一步形成自然生态链。同步依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技术优势,建设仁化县现代农业优质水稻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并引进抗病、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11个试种,因地制宜筛选出适应性强、高产、优质的主推品种。通过技术合作,稻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现已实现一年种两季水稻、养两季麻鸭,相较于传统水稻种植,鸭稻共作利润基础提高了8倍。
强化品牌打造,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溢价。该镇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扶溪优质稻种植面积,成功打造2000亩扶溪鸭稻米生产基地。加大“扶溪大米”品牌培育、推广力度,于2022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同步推动“扶溪大米”特色产业扩规模、调结构、树品牌,于2022年6月批准成立绿色农业有限公司“两新”党支部,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推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粮食生产和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通过带动农户参与种植,合作社进行统一机耕、统防统控、发放鸭苗,保价收购成鸭、稻谷的方式解决农户种植、销售难题,降低产业风险,实现规模化发展。
强化政策支持,守住粮食生产安全底线。该镇健全粮食生产责任体系,采取“三包四到”模式,防止耕地“非粮化”,倡导优先开展水稻种植,引导发展水稻种植“六必种”。用足用好粮食生产奖补政策,对复耕撂荒耕地的每亩奖励500元,对复耕种植水稻的每亩再额外奖励300元,引导群众扩大种植粮食作物面积。同步加大清理失管果园复种粮食奖补政策宣传力度,并积极动员农户开展失管果园清理工作,为粮食种植腾出土地空间。目前,扶溪镇共有耕地面积2.67万亩,全镇优质稻种植面积约为1.13万亩。
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仁政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