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2023年最后一个现象级出圈城市,当属哈尔滨。
一下飞机,迎面走来的是空姐“快闪”走秀;来到地铁,手中多了一张免费的“地铁摆渡票”;在冰雪大世界,有人均一米八五的东北“男团”陪玩;转场洗浴中心,体验独特的“搓澡”文化……这是近期每个来到哈尔滨的南方游客的“标配”。
连日来,哈尔滨“掏家底”般的花式“整活”与全城“宠粉”,持续引爆社交平台。南方人心动了:“想去尔滨的心情,在此刻到达了巅峰”;当地人坐不住了:“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
三天元旦假期,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近6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而在过去的一年,“网红城市”层出不穷,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流量传奇”。
前有淄博,后有“尔滨”,成为“网红城市”需要分几步?
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游玩。图源:新华社
哈尔滨,做对了什么?
哈尔滨冰雪游真正走进大众视野,或许源于19天前的一次“危机公关事件”。
12月18日,冰雪大世界开园首日,因“排队时间长”“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游客大喊“退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地果断退票、领导督导、道歉、整改一条龙,瞬间逆转舆论,赢得口碑。
在这之后,“哈尔滨”一词,逐渐刷屏各大社交平台。透过互联网,我们看到,带“翅膀”的飞马巡游中央大街,一秒穿越到“凛冬之城”;松花江上升起了热气球,堪比“浪漫的土耳其”;极地馆的“淘学企鹅”,背着小书包“萌翻”游客;冻梨不仅能切片摆盘,还能混搭冰美式……
哈尔滨,火了,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当人们开始讨论“为什么是哈尔滨”时,当地回应了:为了这“泼天的富贵”,我们足足准备了一年。
早在2023年1月,哈尔滨就开展了夏季的避暑旅游“百日行动”和冬季的冰雪旅游“百日行动”,策划高流量IP、设计百项群众活动、提高服务水平。
于是,中央大街铺上了地毯,广场上建起了暖气休息室,旧公交站牌一夜焕新,出租车统一安装新的计价器……以游客思维换位思考,哈尔滨“掏心掏肺掏家底”。
不只是政府,市民也很给力。酒店里,商家准备了免费的热饮和水果招待游客;景区内,冰雕师傅现场给小朋友雕玩具;在街头,还有市民自发的爱心车队接送游客。
全城“总动员”,这是来自哈尔滨的诚意。真诚,才是必杀技。
疯狂“整活”欢迎南方小土豆,网友:尔滨,你就宠她吧
而在冰雪背后,更是整座城市的人文面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哈尔滨的优势所在。
于是,我们又看到,索菲亚教堂外升起“人造月亮”,这是浪漫的“欧陆风情”;商场里响起交响乐的声音,这是“音乐之都”的魅力;鄂伦春族人带着驯鹿与游客互动,这是古老、神秘又独特的民族文化。
“整活”,意味着盘活当地资源,放大地域特色。“冰雪文化之都”的内涵和外延,正随着哈尔滨的“出圈”不断拓展、延伸。
“不是欧洲去不起,而是哈尔滨更有性价比。”
无论你是否承认,这“泼天的富贵”,哈尔滨抓住了。
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显眼包”
哈尔滨的爆火,不免让人想到另一座同样以工业闻名的城市——山东淄博。
去年三月,淄博烧烤火了。故事的开始,源于一群大学生赴一场“来年花开再相会”的约定。后来,“大学生组团坐高铁去淄博撸串”登上热搜。“小饼卷小葱”的独特吃法、网络大V的宣传推广、当地政府的担当作为、商家市民的热情好客,使得“进淄赶烤”成为新热潮。
淄博烧烤这张名片,让人们了解淄博,记住淄博,淄博也成为新晋“顶流”城市。
2023年是文旅市场强劲复苏的一年,各地旅游景点“人从众”景象再度回归,也让我们记住了不少除了哈尔滨、淄博以外的“网红地”——
图源:南方都市报
年初,扫黑大剧《狂飙》的热播,带火了剧集核心取景地广东江门。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在“强盛小灵通”前买一把折扇,与“大嫂”合影,吃一碗“强哥”最爱的猪脚面……在这里,人们记住了三十三墟街,也看到了“侨都”的独特魅力与文化。
火热的现场氛围、充满民族特色的才艺表演……今年,“村BA”“村超”持续爆火。“村IP”从贵州走向全国,不少游客也为“村IP”从全国各地涌向贵州黔东南州。其中,榕江县举办的“村超”创下单场最高上座人数超6万、全网浏览超480亿次的成绩,还带动了体育旅游线路的火热。
从淄博到江门到黔东南州,再到如今的哈尔滨,我们不难看出其火爆“出圈”的共同要素:一个是极具爆点的内容,一个是强有力的营销传播。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游客借社交媒体了解城市、分享旅游体验。“现在每个城市都有条件,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通过网络推广获得更多人的注意,进而吸引更多人去旅游,甚至工作和生活。”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表示。
以近期的“显眼包”哈尔滨为例,当东北人的传统艺能“整活”搭上短视频的东风,铺天盖地的流量引爆传播热潮。“小砂糖橘”“小野生菌”……哈尔滨“花式整活”引来网友的“花式玩梗”,促成了一场线上线下的双重狂欢。
更进一步来说,城市旅游的“流量密码”,也有赖于有梗、有料的“人设”标签。
“讨好型市格”哈尔滨、“好客”淄博、“狂飙之城”江门,还有“中国摇滚之城”石家庄、“演唱会之城”衢州等,这些都离不开对游客心理的洞察和对社交媒体传播规律的把握。
我们需要怎样的“网红城市”?
然而,流量终究是把双刃剑。当社交媒体为城市文旅打开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流量带来的潜在问题和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比如,淄博文旅的火爆未能反哺经济总量,天津狮子林桥大爷退场后的沉寂,南阳迷笛音乐节失窃风波的尴尬,还有更多昙花一现的“网红”城市,随着热度退减走向“过气”。
流量过后,城市当如何?或者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怎样的“网红城市”?
对于这一问题,不妨看看老牌旅游城市的路子——
重庆,网友眼中的“赛博朋克”城市,奇特的“山城”景观、丰富的美食、夜经济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来到这里。为此,用来给游客打卡李子坝轨道穿楼的观景台建起来了,江边的手机充电点建起来了;为方便游客拍照,每逢节假日还会“封桥让路”……游客体验感分分钟拉满。
长沙,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特殊意义。在中老年人眼中,橘子洲头、岳麓山等传统景点是必去打卡点;在年轻人眼中,茶颜悦色、小龙虾等网红餐饮和热门商圈,足以让他们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粉丝眼中,这里还是极佳的“追星胜地”。
西安,“吹过的风都是文化,脚踩的地全是历史”,传统文化是其最鲜明的标签。以“大唐不夜城”为例,无论是最早走红的“不倒翁小姐姐”,还是行为艺术“石头哥”,或是“盛唐密盒”的脱口秀答题互动,都是这一网红景点得以持续出圈的密码。
一时的走红破圈,并不意味着就此长红。城市形象的塑造、游客的旅游体验、城市服务的提升,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管理能力。
综合来看,根据当地特色挖掘新增长潜能,补齐短板、做优服务,是这些旅游城市得以长盛不衰的共同特征。
12月18日,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游客在体验冰滑梯。 图源:新华社
再看哈尔滨,这个再度翻红的老牌旅游城市,客观来说比淄博多了些许优势。但在此之前,因雪乡宰客,包括哈尔滨在内的东北城市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哈尔滨爆火之后,商户、出租车不合理定价的情况也偶有发生。
正如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所说,短期作出改变的“讨好型市格”,也许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只有建立更加平等的“友好型市格”,才能让网红城市走得长远。此外,也要进一步深挖城市文旅资源,修炼内功,补足短板,才能在“网红”之外实现长久“实红”。
冰天雪地中,哈尔滨让人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热情。未来,我们也期待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哈尔滨。
部分资料来自南方+、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都市报、极目新闻、上游新闻、上观新闻、光明网等
【撰文】话题研究员 辜继漫
【剪辑】实习生 朱琦 郑晓漩
【策划】纪蓓 邢泽鑫 麦小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