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生产原料「铟」的危害有哪些?怎样预防职业中毒?

广东职业病防治
+订阅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

通过一块小小的显示屏

动动手指

就能随时随地与人交流

那么

你知道这块小小的屏幕背后

隐藏着什么“秘密”吗?

↓↓↓

手机屏幕为何能滑动?

其实,手机屏幕本身不发光也不导电,它之所以能够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影像与文字、能触摸和滑动,得益于其屏幕背后涂装的一层极薄的透明导电膜——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s,简称ITO)。

铟和锡是生产这种导电膜的重要材料,其中,铟属于稀散金属,是稀缺资源(铟的分布极不均匀;我国是世界上铟产量和应用最多的国家),许多电子设备的生产都离不开它。

铟——是什么?主要用途都有啥?

铟是银白色并略带淡蓝色光泽的金属,质地非常软,可塑性强,延展性好。

高纯铟块

目前,铟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平板显示领域,其次是半导体领域、焊料和合金领域、太阳能发电领域等。

铟的主要用途

铟的职业病危害有哪些?

2013年,我国颁布的《职业病分类与目录》中,把铟及其化合物所致的职业性化学中毒列为法定职业病。

有研究结果显示,铟对环境有危害,可造成水体污染。目前美国和英国已公布了铟的职业接触限值(均为0.1 mg/m3),这提示铟的毒性不可轻视。

已有研究表明,铟及其化合物具有明确的急性和慢性毒性作用,粉尘是其职业接触的主要形式。铟及其化合物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进入体内后,可与人体血浆蛋白结合,迅速转运至软组织及骨骼,并主要蓄积于骨骼,经尿便排出。

铟及其化合物中毒表现为咳嗽、气短、乏力等,并有相应的影像学及化验检查异常,对机体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慢性损伤。

长期接触铟及其化合物后,胸部CT表现为蛋白沉着症或肺纤维化改变,甚至发展为间质性肺炎。

铟中毒典型案例

2008年,江苏省发现国内首例铟中毒案例。患者为一名在电子制造企业打工的工人,主要负责喷涂一种含铟的金属材料。由于吸入了大量含铟的粉尘,不仅肺部全是白色的粉尘颗粒,还被大量像牛奶一样乳白色的液体填满,此时这名工人血液中的铟含量是常人的300倍,患者呼吸困难,生命垂危。虽然经过几次全肺灌洗后,情况稍微有所改善,但是其肺部功能却很难恢复。

又有报道称,某工人于2011年进入某公司从事氢氧化铟生产工作。2016年3月,该工人工作时突然昏倒,经抢救诊断为铟中毒。其肺功能无法恢复,且患有间质性肺炎、低蛋白血症等多种疾病,胆、肝、肺等全身多处受伤。该患者为国内外首个关于铟中毒致全身多脏器损害的病例。

肺泡蛋白沉积症CT表现

怎样预防铟中毒?

01

企业预防措施

✅为接触铟及其化合物的作业工人配备防粉尘的作业服、口罩和防腐蚀液护目镜,督促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措施。配备淋浴器、洗眼器、供氧式空气呼吸器等相应的应急救援设施。在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内悬挂明显的警示标识。

✅对接触铟及其化合物的作业工人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

✅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环境监测。GBZ/T 300.13—2017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铟及其化合物的酸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02

个体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佩戴防尘口罩。

✅手部防护:佩戴防化学品手套。

✅眼睛防护: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皮肤和身体防护:穿相应的防护服。

03

急救措施

✅若吸入:立即将患者移到空气新鲜处。

✅若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若眼睛接触:翻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立即就医。

✅若食入:漱口,给误服者饮牛奶或者蛋清,并立即就医。

✅若中毒:间质性肺疾病以注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减轻或阻止肺纤维化治疗为主;肺泡蛋白沉积症以全肺灌洗为主。

✅若起火:使用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剂灭火或沙土。

统筹:杨敏

内容:毒化监测所 秦亦如、谢佐菲

审核:戎伟丰

美编:虞心阳、关耳

图片:来自网络

- 毒化监测所 -

主要承担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应急监测与处置、职业卫生技术质量控制等工作。拥有HPLC-ICP-MS-MS、UPLC-Q-TOF-MS等先进检测设备,获得国家级CMA及CNAS认证认可的化学有害因素490余项,可开展化学中毒应急定性定量检测700余项,检测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联系电话:020-84189925。

团队风采

毒化监测所团队合照

相关设备与系统

HPLC-ICP-MS-MS仪

全流程职业卫生定期检测系统

-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是集职业病防、诊、治、研、管、教和核化事件应急处置为一体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卫生机构和三级甲等职业病专科医院。

主要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牵头和参与制(修)订标准规范110余项。建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职业病科)等多个国家级、省级技术平台,拥有涵盖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多个资质。

60多年来,在广东省新发现27种职业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70余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30余项,为守护劳动者健康、建设健康广东作出贡献。

单位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