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盛势达(广州)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连龙第一次来到夏港时,曾坐着出租车在土路上绕了两小时,也没能找到公司所在地。
如今,从盛势达位于“摩天工坊”的办公室向外远眺,西区所在的夏港街道路纵横、工厂连片,许多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之中,一派繁荣景象。
保盈大道摩天工坊。
作为广州开发区的起源地,夏港街以14.8平方公里、不到全区2%的土地面积,贡献了10%以上的经济效益,税收堪比一个地级市,曾一度产出黄埔超过49%的GDP。
这里也是大湾区集聚世界500强最密集的街道之一,经贸关系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宝洁、安利、美赞臣、吉百利等外资龙头企业持续“加码”,多个增资扩产项目迎来启动、筹建、竣工。
2023年3月,随着“西区振兴计划”的提出,夏港正抓住西区二次腾飞机遇,全心投入“再造一个新西区”的火热进程。
流行说外语的街道
数十年前,如今夏港所在之处,水网纵横、蕉林遍野,被称为广州的“西伯利亚”。
1984年,广州开发区正式设立。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它吹沙填土,扛起了首批国家级开发区的探索重担。
次年,开发区第一条市政道路——夏港大道动工,这条路仅2.6公里,却足足有60米宽、6车道,在当时号称“广州最宽第一路”。沿着这条“财富大道”出发,广州开发区改革开放的大门徐徐打开……
夏港大道。
1988年12月,夏港街正式成立,是广州开发区建区以来最早的街道,一路见证了开发区的崛起与蓬勃。
从2万元开办经费起步,在开发区这片土地上,一个个开创性成果接连涌现: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开发区条例,率先建立土地有偿出让制度并有偿出让了全国第一块工业用地,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企业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以九个月时间建设8万平方米厂房的纪录……
作为开发区的起源地,外商投资的“南风”也吹遍夏港。
1984年,年届68岁的香港商人唐石毅亲自到国内多地考察,发现还是广东的地理环境和营商环境最好。不久后,名为“云海”的加油站在路边动工,成为开发区第一个建成投产的外资项目,成为当时西区的中心点,带动了一批企业在附近开发。
资料图片。
1988年,宝洁公司落户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当时全国化妆品行业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第一瓶海飞丝牌洗发水也在建厂两个月后走下生产线,成为风靡全国的“洋货”。
宝洁公司。
在此期间,安利、百事、高露洁、美赞臣、三菱电机等一批外资企业陆续入驻,投资方遍布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一时间,夏港成为当时广州一条独特的“流行说外语的街道”。
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无数创业者先后奔赴这片热土,广州视声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湘军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带领团队扎根于夏港,专注于智能家居、可视对讲系统和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2008年,视声智能成为中国最早一批进入建筑智能化的企业,其后坚持底层自研技术,在全球落地了众多智能化项目,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广州地铁等等,成为行业新星。
广州标际包装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学成、总经理周学惠则相中夏港作为工厂生产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和“国际巨头”们做邻居、与各类企业扶持互补,如今已是国内包装设备行业的龙头企业。
标际包装。
截至目前,夏港共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54家。夏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何莹介绍,2022年西区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939亿元,占全区10.6%,外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就达到了760亿元,占比80.65%。
盛势达工厂内,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机器。
外商持续投资的“保险柜”
一直以来,夏港都是美妆优质企业和各类品牌争相落户的投资热土。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宝洁、安利、高露洁等国际美妆日化巨头落户西区,并逐步根植广州,辐射全球市场;
在新兴产业领域,夏港依托视声智能、京信通信、广合科技、百特医疗、三菱电机等骨干企业,有序推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
如今,西区已是广州开发区配套设施最完整、发育最成熟、建设最早的城市型社区,形成了“美妆大健康主导引领,新型显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势头强劲”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近年来,外资企业在夏港打下的良好基础上,持续追加投资:宝洁将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启用大中华区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并将国际贸易供应链控制中心从欧洲迁至西区;
安利启动“倍增计划”,对广州生产基地进行第10次增资扩建,将投入6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升级改造计划,并在开发区建立安利研发中心及大健康共享平台项目;
在广州已有近30年发展历程的玛氏箭牌,将近年来全球最大的冰淇淋投资项目、全球第三家冰淇淋工厂设置在广州开发区,预计投资5亿元人民币。
“俗话说,不要把所有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讨论来讨论去,‘鸡蛋’全放在广州了。”正如卡尔蔡司光学集团中国区总裁彭伟所说,卡尔蔡司连续在广州投资6家工厂,足以证明这里其实是一个“保险柜”。
在开发区,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不要怕企业赚钱,就怕企业不赚钱,要创造条件使企业赚更多的钱。”
对此,广州科莱瑞迪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詹德仁深有感触。自2002年来到夏港,科莱瑞迪经历了企业发展的“三连跳”——办厂规模从最初的一层楼、到如今的一栋楼、再到下一步的全新智能绿色工厂大楼,离不开企业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科莱瑞迪办公大楼。
然而,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后,夏港的发展进入一定“瓶颈期”,出现了新旧动能接续不畅、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生活配套布局不均等不足。
2023年5月,西区振兴动员大会正式启动“西区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以40条振兴措施,提出一体谋划西区产业发展、城市空间、生态环境、基层社会治理,加快形成一流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制造业总部经济区。
“新一轮增资扩产和技术改造正在拉开帷幕。”何莹介绍,目前正在推动16个增资扩产和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9.1亿元,达产产值17亿元;27个重点筹建项目总投资187亿元,预计总产值(营收)519亿元。
何莹表示,即将“再下一城”的夏港,正在盘活产业“家底”,针对以日化和食品两大传统支柱为主的产业基础进行改造升级。同时,着力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强化创新引领,提升产业能级,以“二次创业”姿态奋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记者手记】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夏港街的辉煌历史早已渊源深厚。
很难想象几十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农田绿野、阡陌纵横。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背后,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政策春风,更离不开一代代夏港人的拼搏奋斗。
走访夏港的企业,经营者们都不约而同地提起这些年的成长进步:视声智能从第一批进入建筑智能化的企业,发展为北交所上市公司;科莱瑞迪的厂房从一层楼到一栋楼,人均产值达八九十万元;盛势达稳步增长二十余年,业务量从1000多万元到6亿多元……
正是一步一脚印的扎实苦干,才最终书写了夏港街作为“世界500强最密集街道”的传奇故事,成为支撑起广州开发区强有力的“经济发动机”。
击鼓扬帆再起航。随着外资企业在夏港持续增资扩产、技术改造,夏港坚持制造业当家、锚定实体经济的发展“筹码”也愈加丰富。相信在“西区振兴”的宏大愿景之下,夏港作为广州开发区的起步之地,必将迎来新的腾飞。
【文字】南方+记者 黄楚旋
【海报】钟冠婷
【统筹】陈思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