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蹭老下蹭小,追求体面的年轻人怎么开始了“蹭式消费”?

南周知道
+订阅

“蹭式消费”的流行,打破了外界对于年轻人消费偏好的刻板印象。年轻人的消费不是追求个性化、时髦和体面吗?怎么现在要么“蹭”老要么“蹭”小,要么“老土”要么“低幼”?

“知道”跟你谈谈,“蹭式消费”为何流行。

(IC photo / 图)

(IC photo / 图)

一段时间以来,年轻人的“蹭式消费”引发广泛关注。

先是“蹭老消费”,年轻人跨界报名“夕阳红”旅行团、上班族在社区助老食堂实现“吃饭自由”“00后”涌入老年大学与“60后”同桌一起上兴趣班……

如今又流行起“蹭小消费”。大批年轻人涌向小学门口的小吃摊,体验起1块钱买8个串儿、2块钱买一大碗糖水、3块钱买一盒凉面的低成本生活。

这种“蹭式消费”也被称为“反向消费”——追求个性、时髦与体面的年轻人,以前一向对“老”“小”审美不感兴趣,如今怎么“蹭”起来了?除了经济因素以外,“蹭式消费”还给年轻人提供了怎样的情绪价值?

“蹭式消费”正流行

年轻人的“蹭式消费”,首先体现在“蹭老消费”上。

社交媒体上,不时有年轻人分享自己在老年人身后买菜、穿上老人鞋、走进老年食堂“蹭饭”、报名参加老年旅行团“蹭玩”、涌进老年大学“蹭课”等经历,都能引来不少的点赞和留言。

在这股风气带动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到“蹭老消费”中,一时之间,“蹭老消费”颇为流行。比如一些老年人旅行团年轻人占比将近一半,老年大学的一些课程超过60%的学员是30岁左右或30岁以下的年轻人。

“蹭老消费”方兴未艾,“蹭小消费”又成为热点。

时下,不少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花一块或几块钱到小学门口小卖部买零食吃的经历。这不仅唤起网友学生时代的记忆,更是令人惊掉下巴:商超里的小零食动辄几块钱,学校附近的小卖部竟然还有一块钱的零食?

并且,一块钱的购买力颇为惊人。

凤凰weekly公众号总结道,一块钱能买到一根从头串到尾的大胖薯塔,一块钱可以买到一份迷你但加肠的火鸡面,一块钱可以买到两个非常扎实的大肉丸,一块钱可以买到任意八串关东煮,一块钱可以买到一个馅料很足的爆浆车轮饼。

“蹭式消费”的流行,打破了外界对于年轻人消费偏好的刻板印象。年轻人的消费不是追求个性化、时髦和体面吗?怎么现在“反向消费”了,要么“蹭”老要么“蹭”小,要么“老土”要么“低幼”?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性价比消费崛起

2019年底开始的疫情影响了全球的经济与消费形态,疫情前后,全球年轻人的消费偏好有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年轻人也不例外。

不妨去回望2018年底凯度联合QQ广告发布的《Z世代消费力白皮书》,它标记了前疫情时代年轻人的消费特点。

这份白皮书乐观地判断,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2000年后出生的Z世代敢赚敢花;Z世代三大消费动机“为社交、为人设、为悦己”,社交和人设为的都是一个“体面”,他们希望在其他人眼中留下更鲜明、更具个性、更独特的印象,他们经由消费愉悦自己、满足身份认同。

很显然,“蹭式消费”与这些特点格格不入。

所谓“蹭”,其实就是跟风,就是不凸显个性,而老年人和小孩又一向被认为审美能力较弱的人群,面向他们的商品更注重实用性而非个性……

年轻人怎么会反向消费起这些没有特点的东西?这是因为后疫情时代,是一个性价比消费崛起的时代。国泰君安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性价比消费热潮不会是昙花一现,而是长期趋势。

近来官方发布的一些年轻人消费调查,亦彰显出性价比消费的趋势。

2023年8月,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对467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每月伙食费不足1000元;大学生在购物时注重商品质量、实用性和价格,占比分别为31.24%、27.73%和20.48%。

概言之,大学生可支配的生活费不高,消费讲究的就是一个“物美价廉”。

2023年11月,人民在线发起一项关于双十一购物情况的调查,回收问卷两千余份。该调查数据显示,在已购物/有购物计划人群中,43.90%的人年龄在25-34岁,青年是本次双十一的消费中坚力量。

“价格有优势”和“产品品质有保障”是受访者在今年双十一最为看重的两点。谈及如何描述双十一时,“性价比高”高居榜首。并且,超六成受访者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41.54%的人表示,冲动消费减少了,有了明确的消费预算。

综上可见,很多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愈发注重性价比。而“蹭式消费”的最大特点,正是性价比。

生活经验更为丰富的老年人,在消费上精打细算,确保便宜的同时也尽量保证舒适,比如跟着老年人买菜买肉,总能更新鲜更便宜。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建设中,比如主要面向老年人的社区食堂10块钱就能吃得不错,老年大学的很多课程价格都很便宜——外面16节课要两三千块的乐器课,这里500元就能上得不错。

“蹭小消费”主打的同样是性价比。小学生口袋里没什么钱,校门口小卖部的零食也符合小学生的消费能力,价格低廉、味道够足、吃得管饱。年轻人月入5000元,走进大商场消费只感到捉襟见肘,可到了学校小卖铺门口,那绝对像个大富翁。

附加的情绪价值

固然年轻人“蹭式消费”,主要追求的是性价比,但据此认为“蹭式消费”只有性价比,也是误解。

事实上,年轻人的消费追求仍未偏离“悦己”的目标,只不过以往的“悦己”更多通过凸显个性化来实现,而今的“悦己”更多是追求一种内心的平和——哪怕手中的钱不多,仍然可以花得舒心。

并且,“蹭式消费”能够给当下年轻人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情绪价值。比如社交媒体上那些在老年大学上课的年轻人纷纷表示:跟老人一起上学,不追求快节奏,反而能够让自己慢下来,心态平和许多;老年人对于年轻人更多是关心与爱护的态度,他们能够理解当今年轻人的生活压力,不吝在言语上对年轻人给出鼓励,传递有智慧的生活哲学……

而“蹭小消费”,年轻人跟着小孩哥一起品尝着几块钱的美食,不时会有回到童年的错觉,重新体验当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

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压力很大,工资不高的年轻人常常觉得自己是城市里的“零余人”,可走到学校门口的小卖铺,口袋有钱,选择很多,也能给年轻人带来些许的心理慰藉——生活很难,但换个角度看生活,生活依然有希望。

所以,无论是“蹭老消费”还是“蹭小消费”,这种“反向消费”并没有什么好值得嘲讽的。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反向消费”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从社会风尚角度来看,“蹭式消费”有助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交流,增强社会的包容性。

最后也要谨记,“蹭式消费”不要因为“蹭”,而侵占了老人与小孩的权益。像老年大学的一些课程,多余的名额可以拿出来供其他年龄段的人报名,千万不要放开抢课却无年龄限制,年轻人把课都抢了,反而让老年人无课可上。这样的“蹭式消费”形同鸠占鹊巢,不应效仿。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