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出租车”将成现实,中山企业拓荒低空经济

南方+ 记者

你是否想象过,未来可以乘坐“空中出租车”出行?城市空中交通将成为人们的全新出行方式?在中山,有一家创新型企业数年来都在这一领域精耕细作。

作为一家专业的工业无人机系统提供商,中山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福昆航空”)近年来自主研发出E6、E40纯电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下称“E6、E40”)等多款产品,其兄弟公司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御风未来”)在2023年成功首飞M1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下称“M1”),并携产品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为国内甚至国际低空经济产品研发制造领域的“弄潮儿”。

“我们希望利用这种高安全性、高性能的无人机产品,为我们生产、生活提供更高效率的解决方案。”福昆航空及御风未来创始人谢陵说。

M1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成功首飞。受访者供图

营收同比增长300%,初创企业崭露锋芒

2018年,带着E6无人机原理样机,包括谢陵在内的仅两三人的小团队从上海来到中山,一举从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中山赛区)暨第三届中山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胜出,成了团队创业的一个新起点。

“那时候没有资金,也没有研发和生产设备,多亏了中山市和坦洲镇两级政府的支持。”谢陵介绍,团队不仅获得了创新创业资金支持,新成立的福昆航空还成功落户坦洲镇。同样在2018年,福昆航空获得了第一笔天使投资,为公司的初创再添了一把力。

谢陵(右)正在与同事交流。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公司成立后,便把目光对准方兴未艾的低空经济领域的无人机产品,将重心投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研发中,E6无人机成为公司最早也是目前销售量最高的爆款产品。其机身狭长,两侧机翼呈现轻薄的流线型,采用了共轴双桨(共四轴八桨)的设计,最大可提供70公斤的升力,远超满载36公斤的起飞重量,即使在空中有一个或两个电机停止工作,仍有足够的升力支持飞机返航。产品出彩之处,在于这四轴八桨可收放伸缩,当飞机升至高空进入巡航阶段,垂起旋翼就会自动收回至机身内,从而大大减少巡航飞行时的阻力,实现50%以上的飞行效能提升,提升续航时间,“这项发明在全世界都可以算得上是十分先进的。”谢陵自豪地说。

随着无人机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和场景中被高频次使用,福昆航空的产品性能和服务优势开始凸显。2023年,福昆航空营收同比增长300%:无人机订单交付量持续增加,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解决方案愈加完善,行业口碑不断提升。

“我们还根据客户不断涌现的新需求,开发了油电混合VTOL机型,进一步丰富了福昆航空产品线。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从25公斤级到100公斤级到2吨级的全系列纯电、混动无人机产品线,坚持打造支持客户高频次使用的精品无人机。”福昆航空相关负责人介绍。

全国首架成功首飞:蓄势迎接低空经济新机遇

由于领域前沿、“软硬件”条件尚不成熟,eVTOL、低空经济等概念直至近年才逐渐为人们所了解,2023年被多地称为低空经济元年。福昆航空诞生于行业起步之时,成长于行业爆发之际,与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保持高度同频。

此外,2023年以来发布的各项关于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也代表着这一行业迎来了政策黄金期,未来充满更多机遇。

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印发的《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提出,要在2025年实现eVTOL试点运行,到2035年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应用。12月,国家空管委组织制定了《国家空域基础分类办法》,对各类空域划设和范围作了明确规定。同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其中包括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了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接连传出的消息,让谢陵和他的团队振奋不已:“我们国家的低空经济发展正在进一步规范化,也正在迎来风口。”

去年10月,御风未来自研的M1无人机在上海成功完成首飞,是中国首架全国产化2吨级电动飞机,其电动系统、飞控系统、复合材料三个核心环节全部实现国产化,最大载重500公斤,可乘坐5人,巡航速度200公里/小时,设计航程为250公里。未来将主要用于解决城市内、城市间的短途空中出行需求,让2-3小时的车程距离,缩短到30分钟左右。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拥有的低碳环保、低噪声、高安全性、低成本等特点,使其被普遍认为是未来城市低空出行最好的交通工具,所以也被称为是未来的“空中出租车”。

M1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亮相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受访者供图

“‘空中出租车’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它是可以落地的,只是需要一个过程。”谢陵透露,一般的工业无人机研发周期大约2年,载人机则需要5年左右。因此,技术研发是公司的一项大头,公司超四成员工从事研发工作。

谢陵介绍,在公司当下的布局中,位于中山的福昆航空以研发生产工业无人机及其核心零部件为主,位于上海的御风未来则侧重开拓载人业务,中山福昆还为上海载人飞机的研发提供核心飞控系统,两者高度配合,实现了中山上海两地研发与制造的协同联动。目前,公司已经投产多款产品,为海内外客户提供公共安全、应急消防、基建巡护、物流运输等用途的无人机。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陈少宏(除署名外)

编辑 王浩宇 钟坦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