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亨新区:以更大更优空间奔赴湾区新篇

南方+

前后经历近一年的商谈,位于中山翠亨新区东片区(马鞍岛)的中铁南方工程装备公司(下称“中铁南方公司”)项目地块最终尘埃落定。

2023年12月,翠亨新区与中铁南方公司签订土地收储协议。通过“工改”政策,翠亨新区收回中铁南方公司项目1000亩低效用地。未来,该地块将对标深圳湾总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湾区科技馆,打造集企业总部、滨海公园、科创中心等于一体的城市门户。

回顾2023年,翠亨新区最大的突破之一是产业空间。借助中山市新一轮优化规划工作和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等契机,翠亨新区产业空间在增量和存量方面均取得突破。2023年,中山市将翠亨新区马鞍岛原规划超3000亩的居住用地,调整为综合产业用地。调整后,翠亨新区产业用地增加到5.4万亩,成为中山产业用地最集中的区域。通过“工改”,翠亨新区全年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3154亩,一批产业新园区在“工改”腾出的新空间上陆续动工建设。

拓展增量,盘活存量,翠亨新区以更大、更优的产业空间奔向粤港澳大湾区。

优存量

改造两个千亩连片工业用地

南朗工业园内,工程车辆穿梭来往,一片繁忙景象。在工业园南部,一块连片空地上,塔吊林立,一栋栋建筑正从地块上建起来。这是利用南朗工业园“工改”地块引进的新项目——中山国昌荣电子有限公司增资扩产项目。经过“工改”,这里将建设智能生产基地,打造“无人工厂”和“关灯生产车间”。一年多前,这个占地50亩的地块还是亩均产值不足100万元的低效用地,未来,这里的地块亩产将超1200万元,亩产增长了十余倍。

国昌荣项目的落地,实现了翠亨新区西片区(南朗片区)近年来供地类增资扩产项目“零的突破”。由于西片区的工业开发时间早,产业空间早被分割完毕,且产业空间碎片化问题突出,导致新项目尤其是对连片空间有需求的大项目在这里落地困难重重。西片区七个工业园区工业用地合计超过1.6万亩,却聚集了800多个土地权利人,平均约每20亩就有一个权利人。另外,私人权利人拥有的地块有近2600亩,每宗地块平均面积不到6亩。碎片化间接带来了用地低效的问题。此前,西片区工业用地亩均营收排名全市靠后位置。

通过“工改”,翠亨新区西片区工业空间碎片化、低效化的局面正在逐步扭转。国昌荣项目所在的南朗工业园是新区“工改”实施的主要阵地之一。为彻底改变南朗工业园空间碎片化、低效问题,翠亨新区提出以“政府收储、连片整备”为主的改造思路,与23位土地权利人开展了长达一年多的谈判“拉锯战”,最大限度推动园区连片改造。

最终,翠亨新区以部分自改、部分政府收储、部分公益配套的改造模式,成功完成了南朗工业园的连片改造任务,改造面积达1078.5亩。

南朗工业园连片改造的效果正逐渐显现。其中,由政府收储的400多亩地块为引进项目提供了空间,突破了项目落地用地瓶颈。地块推出后,便迅速吸引了一批优质项目关注,并最终引进了国昌荣、宝利金以及外资投资项目等优质项目,亩均产值较此前增加超过16倍。

在东片区(马鞍岛),翠亨新区“工改”也取得了千亩连片改造的突破。2023年12月26日,翠亨新区与中铁南方公司签订项目用地收储协议,回收中铁南方公司项目用地,收储地块面积达1000亩。这是翠亨新区和中山市2023年度政府收储面积最大的“工改”单一连片项目,也是翠亨新区2023年度第二个千亩连片改造项目。中铁南方公司项目用地的回收,对于马鞍岛整体开发建设有着特殊意义,项目位于马鞍岛东部岸线区域,未来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湾区科技馆等功能,打造城市新门户。

2024年,翠亨新区将以更大力度激活存量空间活力。翠亨新区“工改”专班领导组成员办副主任、翠亨新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孟庆光表示,接下来,翠亨新区将按照“两个10000亩、两个1000亩”的目标,持续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其中,新区计划通过控规调整及东部岸线整治,在马鞍岛打造10000亩综合产业用地,通过“工改”及“以改带征”,在南朗片区打造10000亩工业用地;2024年新出让产业用地超1000亩、推动企业自主改造超过1000亩。

拓增量

打造超千万平方米产业平台矩阵

从翠亨快线进入马鞍岛,转进香山大道,三栋新建高层建筑随即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是翠亨新区新的产业平台项目——中山讯美科技广场。近日,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成为翠亨新区首个竣工验收的新型产业用地(M0)项目。

除了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翠亨新区还加快“向上”拓展产业空间。目前,翠亨新区已建成或正在建设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翠亨国际科创中心、中山生命科学园、中山讯美科技广场、湾区未来科技城等一批重大产业平台。2023年3月,翠亨新区赴深圳举办深中产业投资交流会。翠亨新区相关负责人在会上透露,新区以中山生命科学园等平台为载体,打造超千万平方米的产业发展空间。

2023年,翠亨新区平台建设迎来新突破,产业平台陆续落地。2023年9月,中山生命科学园开园。园区总建筑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是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的、单体总投资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平台。园区定位打造大湾区标杆医药专业园区,重点招引以小分子、大分子及细胞基因治疗CGT等为代表的创新药物项目和高端医械等医疗器械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目前,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和项目已进驻园区。

2023年10月,翠城1号·翠亨智能制造国际企业谷项目动工,项目一期建筑面积超过9万平方米,规划以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招引优质产业项目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平台。未来,翠亨新区将规划建设4个翠城系列园区,规划总建筑面积将超过40万平方米,构建起产业发展的新空间载体。

2023年11月,中山软件园(翠亨新区)揭牌,首批18家企业和项目签约进驻。园区将重点引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等产业融合。

2023年12月,中山讯美科技广场通过验收,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将依托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形成集安防设备、红外光学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信息技术咨询等上下游企业于一体的产业链,打造现代新型产业园区。

2023年,中山将马鞍岛原规划超3000亩的居住用地,调整为综合产业用地。本次调整后,综合产业用地总面积将达1.86万亩,占马鞍岛总建设用地的40%。至此,翠亨新区可用的工业用地规模超过5.4万亩,面积相当于半个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翠亨新区参与湾区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空间保障。

促融合

打通湾区“半小时生活圈”

岁末年初,翠亨新区再迎城市建设突破。12月29日,位于翠亨新区东片区(马鞍岛)的中山市重点项目万滨万潮广场一、二期及地下车库一区一期项目完成竣工备案。这是马鞍岛南部首个竣工验收的玻璃幕墙建筑。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安防设备、红外光学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信息技术咨询等功能的现代新型产业园区。

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新园区是翠亨新区码头片区综合体的组成部分。码头片区综合体项目是目前马鞍岛上在建规模最大、业态最丰富、配套建设最多的综合体项目,也是翠亨新区探索产城融合的重要功能区。除了产业,项目还将发展口岸、会展、文旅、商业、酒店、社区等业态,以此服务产业发展,引进和留住产业人才。

作为中山开发空间最大的区域之一,翠亨新区建设发展注定要将产与城有机结合起来,建一座可代表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城。2023年,翠亨新区在推动园区和产业平台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城市环境和配套建设,推动“园区”向“城区”发展。

在马鞍岛北部,围绕南中城际香山站TOD开展的“一湖一站”城市设计与环翠湖公园地块建筑概念方案已亮相。南中城际香山站是未来广州、深圳、珠海规划城际轨道的交会点之一。通过香山站,翠亨新区将接入“黄金内湾”的“半小时生活圈”。香山站片区将引入商业、文化、居住等多种业态,营造新消费场景,将轨道交通“客流”转化为“人流”,形成产城人融合的综合功能区。该片区将成为马鞍岛北部的城市发展驱动源之一,与南部码头片区综合体形成呼应。

借力大交通,翠亨新区加快融入湾区产业链和都市圈,将在更大范围内探索产城融合的新模式。中山港新客运码头(马鞍港区)除了开通至香港、澳门的航线,还将增加深中海上往返轮渡班线。翠亨新区还计划优化中山港新客运码头(马鞍港区)的陆路交通接驳配套,依托水上航线、城市轨道、公路客运、公共交通等打造一体化综合换乘枢纽体系,提高辐射力,实现客流快速便捷集散,进一步增加该区域人气。

2023年7月,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等部门和企业联合到翠亨新区调研,探索合作共建高端人才社区。深中共建高端人才社区是深中产业合作的配套延伸。随着深中协同推进,深中人才交流将进一步提速。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在调研中指出,深中共建高端人才社区,旨在服务人才安居和生活需求,打造同城化的“产业+人才+配套”的高品质好社区,实现产城融合。

南方+记者 雷海泉

编辑 王浩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