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语文差错汇总,据说99%的人都犯过!

肇庆发布
+订阅

《咬文嚼字》编辑部自2006年起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1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一起来看看你中招了没!

一、“多巴胺”的“胺”误读为ān

“多巴胺”本身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同时也是一种激素,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

2023年,色彩鲜艳的“多巴胺穿搭”成了时尚潮流,“多巴胺”也引申出“快乐因子”的含义,成为流行语,广泛使用。“多巴胺”的“胺”经常被误读为ān,其实正确读音是àn。“胺”是氨分子中部分或全部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有机化合物。常容易读错的还有“三聚氰胺”。 

二、“卡脖子”的“卡”误读为kǎ

近些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卡脖子”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卡脖子”的“卡”常被误读为kǎ,正确读音是qiǎ。“卡脖子”是用双手掐住别人的脖子,多比喻抓住要害,置对方于死地。

这里的“卡”是动词,指用手的虎口紧紧按住。“卡”读qiǎ时,还表示夹在中间不能活动(如“鱼刺卡住了”)、阻挡(如“卡住退路”)等义。读kǎ时,为音译用字,多用于外来词,如卡片、卡通、卡车、卡介苗等。

三、“账号”误为“帐号”

2023年7月,话题“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冲上热搜。生活中,许多网站和手机应用软件都将“账号”误为“帐号”。古汉语中,“帐”可通“账”。但是,2001年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对二字明确分工如下:“账”用于货币和货物出入的记载、债务等,如账本、报账、借账、还账;“帐”专表用布、纱、绸子等制成的遮蔽物,如蚊帐、帐篷。

“账号”本指单位或个人跟银行建立经济关系后,银行在账上给该单位或个人所编的号码,与货币等有关;后由此义引申,指用户访问计算机系统或使用某些资源时使用的识别码。因此,表示用户识别码时,“账号”才是正确词形。

四、“蹿红”误为“窜红”

2023年,各大视频平台上多部爽剧爆红。媒体常称某部作品的迅速走红为“窜红”,其实应作“蹿红”。“蹿”读cuān,指快速向上或向前跳跃,如“身子向上一蹿”。

“蹿红”指迅速走红,多用于演艺界、体育界等,如“蹿红歌坛”。而“窜”读cuàn,本义为藏匿。现常指乱跑、乱逃,多用于匪徒、敌军、兽类等,如“抱头鼠窜”。还可表示改动文字,如“窜改”。

五、“下军令”误为“下军令状”

2023年俄乌局势持续紧张。在相关报道中,常出现“军令状”一词,如“乌克兰总统下达军令状,敦促乌军加快反攻”。其中“下达军令状”有误。“军令”指军事命令;而“状”作为文体的一种,指向上级陈述意见或事实的文书。

“军令状”本是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后借指接受任务时所做的按时完成任务的保证。可见,上级向下级下达命令应称“下军令”,而非“下军令状”。

六、误让岳飞自称“鹏举”

电影《满江红》于2023年年初上映,反响不俗。其中,岳飞亲笔留下遗言,开头是:“鹏举绝笔,以明心迹。”实际上,岳飞是不可能自称“鹏举”的。

鹏举是岳飞的表字。“表字”是旧时成年人在本名以外另起的与本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别名,也说“字”。字通常是平辈或晚辈对某人的称呼,以表示尊重或亲近,用于他人称自己,不可自称。岳飞自称或署名,可以是“飞”或“岳飞”,但不会像电影设计的那样,自称“鹏举”,那是不符合传统称谓规范的。

七、误称白居易修建“白堤”

2023年9月至10月,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杭州的各种人文胜景一时广受关注。不少文章和报道中称,白堤是白居易修建的。其实,白堤在白居易到杭州之前就已存在。

白堤,旧称“白沙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中。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赞颂其风光,后人为纪念白居易将此堤命名为白堤。可见,白堤并非白居易修建,而是因白居易得名。

八、“宇宙飞船”误为“航天飞机”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在相关报道中,有媒体将神舟十七号称为“航天飞机”。神舟十七号不是“航天飞机”,而是“宇宙飞船”。

“航天飞机”兼有航空和航天功能,是一种往返于地面和宇宙空间的部分重复使用运载器。它利用助推火箭垂直起飞,然后启动轨道飞行器进行轨道航行,可以滑翔降落返回地面。“宇宙飞船”简称“飞船”,是用运载火箭送入地球卫星轨道运行并能重返地面的航天器,有时特指载人航天器。神舟系列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用于天地往返运输人员和物资的航天器,属于“宇宙飞船”。

九、误称“支原体”为病毒

2023年秋冬,支原体肺炎高发,其症状主要是发热和咳嗽。不少人因为支原体引起肺炎而称之为“支原体病毒”。其实,“支原体”既不是病毒,也不是病菌,而是微生物的一种,它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呈不规则球形或丝状,共生、腐生或寄生生活,寄生型支原体能引起动植物病害和人类疾病。

病毒是比病菌更小的病原体,多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变异等生命特征,能在特定的寄主细胞中复制繁殖。很多病毒可以致病,如“新冠肺炎”就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

十、误把“土耳其”当成阿拉伯国家

2023年巴以冲突升级,有媒体在相关报道中,误将土耳其归入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有相似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一般指国民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阿拉伯民族以通用语为阿拉伯语而得名。土耳其绝大多数国民是土耳其人,以土耳其语为通用语。土耳其不属于阿拉伯国家。

历年“十大语文差错”汇总

下面,小牛还为大家汇总了《咬文嚼字》近五年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一起看看有多少是你踩过的坑?

2022年

1.“踔厉奋发”的“踔”误读为zhuō

2.“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

3.“连花清瘟”误为 “莲花清瘟”

4.数量减少误用“倍”

5.“天然气”误为“天燃气”

7.“英国女王”误成“英国女皇”

8.“终止”误为“中止”

9.“霰弹枪”误为“散弹枪”

10.“莘莘学子”的“莘莘”误读为xīnxīn

2021年

1.“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

2.“蔓延”误为 “曼延”

3.“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

4.“途经”误为“途径”

5.“必需品”误为“必须品”

6.“赓续”误为“庚续”

7.“失之偏颇”误为“有失偏颇”

8.“血脉偾张”误为“血脉喷张”

9.“情结”误为“情节”

10.“行拘”误为“刑拘”

2020年

1.“新冠”的“冠”误读为guàn

2.“戴口罩”误写为“带口罩”

3.“共渡难关”误写为“共度难关”

4.“杏林”误为“杏坛”

5.“宵禁”误为“霄禁”

6.“挤兑”误为“挤对”

7.“副作用”误为“负作用”

8.误用“叹为观止”形容疫情失控

9.“科创板”误为“科创版”

10.“螺蛳粉”误为“螺丝粉”

2019年

1.足协致歉声明中的成语误用:以“差强人意”表示让人不满意

2.明星微博中的知识差错: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成孔子的话

3.干支纪年中的用字错误:“己亥”误为“已亥”

4.科技新闻中的词形错误:“挖墙脚”误为“挖墙角”

5. 影视新闻中的用字错误:“主旋律”误为“主弦律”

6.经贸新闻中的不规范用字:“鲇鱼”误为“鲶鱼”

7.司法新闻中的词语误用:“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

8.环保新闻中的用字错误:“禁渔”误为“禁鱼”

9.波音坠机事件中的用语错误:“令人堪忧”是病态结构

10.相关新闻中的词语误用:“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

2018年

1.重庆公交车坠江报道中的读音错误:“口角”的“角”误读为jiǎo

2.高校校庆演讲中的读音错误:“鸿鹄”的“鹄”误读为hào

3.“进口博览会”报道中的用字错误:“青睐”误为“亲睐”

4.演艺圈风波报道中的用字错误:“捅娄子”误为“捅篓子”

5.范冰冰逃税报道中的用字错误:“不知所终”误为“不知所踪”

6.世界杯赛事报道中的不当表达:“争夺冠亚军”

7.中美贸易争端报道中的词语误用:“反击”误为“反戈一击”

8.沙特记者遇害报道中的词形错误:“籍籍无名”

9.国际关系报道中的修辞错误:“360度”大转弯

10.社交用语中的用词错误:赠人物品用“惠赠”

来源:《咬文嚼字》编辑部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