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惠城实践:以“头号工程”劲头抓实“强区活镇兴村”

南方+ 记者

以“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以“强区活镇兴村”为主抓手,去年以来,惠城在全国城区中脱颖而出、走在前列——惠城荣获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区”等称号,蹄疾步稳推进现代化一流中心区各项建设取得实效。

坚持“市区一体”,扛起“长子”担当。作为惠州首个GDP破千亿的县区,当前,惠城坚定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正围绕打造实力惠城、品质惠城、幸福惠城、平安惠城,奋力建设现代化一流中心区。

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 摄。

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 摄。

产业发展提速提质

擂起奋进催征的金鼓,惠城实力不断攀升新高度。

2022年,惠城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惠州首个“千亿县区”。去年上半年,惠城GDP增速5%,总量达501.46亿元,是历年来上半年首次超500亿元,也是惠州唯一一个超500亿元的县区。

经济“块头”不断增长的同时,惠城经济“体质”持续增强。

去年以来,惠城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1—11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0%;工业投资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0.51亿元,增长2.9%。

受访单位供图。

数据背后,是惠城区强平台、推项目、兴农业赋能产业发展提速提质。

工业园区是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挺起制造业当家的“脊梁”。惠城高新区是经省政府认定的惠州市首个省级高新区,也是惠州市重点打造的7个千亿级产业园区之一。去年1—11月,惠城高新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04亿元;工业土地出让1700.93亩,预计园区工业总产值全年可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25%。与此同时,惠城高新区全力提速实施公共配套设施“2+2+2+N”(2所医院、2所学校、2个公园、N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行动方案,在去年全市7个千亿级产业园综合排名中,连续4个月排名第一。日前,惠城高新区跻身全省五星级园区榜单,一个“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区正在崛起。

“项目为王”筑牢产业支撑,“环境是金”厚植发展沃土。去年以来,惠城区紧盯落地、投产、达产、纳统全流程,以“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服务小组”机制做好跟踪服务,推动利元亨四期、格林精密生产制造基地等36宗项目完成供地摘牌,预计总投资122.63亿元,弘新精密、凯元新能源等21宗供地项目动工建设,宁泰林、贝斯特等11宗供地项目竣工投产。信利康、西湖智谷等工业平台已引进华天龙电子、金沃林自动化设备等212家企业签约入驻,推动万兴科技、众宏通等130宗平台引进项目投产。

    南方+ 卢慧 拍摄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去年以来,惠城高标准创建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预计完成水稻、蔬菜种植面积25.7万亩,总产量34.1万吨,较创建前分别增加2.2万亩、4.25万吨。申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认定市级3家、区级9家,新评定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家。在园区和企业的带动下,前三季度农林牧渔总产值40.23亿元,累计增速6%;142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实现“10万+”,60%实现“20万+”。

人居环境向绿向新

冬日的暖阳下,惠城农村大地田园色彩斑斓,构成了一幅恬静的乡村画卷——行走在村庄里,条条村道整洁敞亮,两旁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房前屋后的“四小园”里蔬菜长势喜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南方+ 卢慧 拍摄

在实施“百千万工程”中,惠城区聚力落实植绿、农房风貌美化提升、人居环境整治三项重点工作,建立常态化长效机制,广泛发动群众、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统计数据显示,全区完成裸露地复绿181亩,在“四旁”“五边”植树1.7万株,打造1个绿美古村乡村;实施农房风貌美化提升3242栋;累计发动群众3万多人次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全区142个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125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圩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节点和纽带,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惠城全力提升镇域功能。在强化镇域连城带村节点作用方面,惠城实施村道硬底化83.7公里,加快金山湖一、二号桥、水口江滨路工程建设,打造汝湖东湖路、横沥温泉公路2条市级“美丽农村路”;在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方面,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93座、管网1160公里,日处理能力超1.6万吨,农污治理四期工程完工后治理率将提升至88%以上。此外,推动中山公园、水东街二期、祝屋巷街区提档升级,水东街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祝屋巷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持续巩固4条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创建成果,基本形成“村村串联、带状发展”的格局。

着力培育典型镇、村,打造“小而特”精美城镇。惠城区集中资源打造1个典型镇(汝湖镇)和7个典型村(七联村、下源村、鹿颈村、东亚村、龙塘村、新楼村,墨园村)样板。在典型镇培育方面,拓展甜玉米特色“种-产-销-游”全产业链,建设千亩超甜水果玉米示范基地,推动神阳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摘牌,依托千花洲等3个国家AAA级景区打造4条精品游路线,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在典型村培育方面,惠城做好乡村特色产业文章,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租地+合作”模式整合土地资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龙塘村引入神农兰香谷等企业,流转土地3000余亩开展规模化种植,每天提供近300名农村就业岗位,每年为村组集体增收350万元;东亚村通过村企合作,盘活老村废弃农房、闲置空地1.6万平整体改造提升,打造文创、民宿、餐饮产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村民增收2万元。

    南方+ 卢慧 拍摄

基层服务更优更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惠城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教育更有质量,让健康更有保障,让城市更有品质,让兜底更有力度,全力建设现代幸福家园,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惠城人民。

去年以来,惠城持续推进民生实事,提档升级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质量。全区投入1800多万元用于就业援助行动,推动乡镇(街道)敬老院转型升级,建成35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新建扩建11所公办学校、幼儿园并投入使用,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1万余个、学前学位2250个;建成区疾控中心、金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芦洲镇卫生院芦岚分院,全面完成卫生站规范化建设任务,推动141间村卫生站纳入镇村一体化管理。

    南方+ 卢慧 拍摄

社会治理提质增效。惠城打造“一站式”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示范点,在全区范围推进清单制,选取65个行政村探索试行积分制,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在小金口、河南岸等城乡结合区域织密建强网格党组织,探索实施“一网三联五清单”“一标三实”“警格+网格”等做法,取得较好成效。汝湖镇“三微促三治获三心,探索汝湖乡村治理新模式”获全国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创建奖,芦洲镇芦村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樟霞村、七联村等24个村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文明乡风塑形铸魂。惠城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带动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深入开展“惠新风”乡风文明建设主题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乡村志愿服务及文化下乡公益课堂两项常规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突出党建引领,把抓基层党建贯穿到“百千万工程”全领域各环节。去年以来,惠城扎实开展“党群连心促乡村振兴”十大活动,凝聚党群合力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等工作。创新实施“党员回家、服务万家”工程,发动8000余名党员开展志愿服务4300余场次、领办“微实事”3576件,获省“先锋杯”大赛三等奖。深入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建筑企业结对帮扶,推动企业与镇村实现结对共建。

【采写】南方+记者 卢慧 通讯员 周文媚 肖游

【图片】卢慧(署名除外)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