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4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澄海大地,这座城市开始苏醒。在城区,一辆辆大货车忙碌地穿梭着,将玩具运往全球各地;在农村,一场场充满“澄”味的活动举办着,传来男女老少阵阵笑声;在义丰溪,红树林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翠绿的光泽,早起的鸟儿在滩涂觅食;南溪河畔,一群热爱运动的人迈着轻快的步伐,迎着朝阳拥抱新一年的到来。
抓产业、造绿美、强基建、惠民生……近年来特别是2023年以来,汕头市澄海区借助“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城市基建、民生工程全面提升的重大飞跃,走出一条具有澄海特色、产城人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回顾来路,澄海锚定的目标明确——活力新城、绿色家园、魅力侨乡、幸福澄海。这“十六个字”是澄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未来五年发展蓝图,近年来反复见诸报端。眼下,五年时间已近一半,这“十六个字”任务进展如何?
新城更有活力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完善路网建设,打造活力新城;深挖“文化+”潜能,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来到一座城市,令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它的活力。活力在哪里?它就蕴藏在当地的人口、文化、产业、生态等方方面面。它既是敢于创新的经济业态,也是永不磨灭的文化记忆;它是十字路口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也是万家灯火中散发出的烟火气。
澄海正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新城。澄宣供图
应该说,活力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
人们常用经济活力、文化活力、社会活力三个要素来衡量城市的活力,这对澄海同样适用。县域,是“百千万工程”首要切入点。于澄海而言,县域经济最重要的引擎在实体经济,最主要的抓手在工业产业。
“两个月后,我们的生产线就可以实现关灯生产,成为‘黑灯工厂’。以前车间里照明全开,看见的都是工人,未来生产现场没人了,机器照样能运转自如。”2023年12月12日,高德斯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陈艺生指着正在升级的生产线介绍。
“黑灯工厂”实际上就是智慧工厂的代名词,是一种颠覆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用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设备解放更多员工,节约更多能源。
高德斯精密科技只是澄海众多玩具企业的一个缩影。不仅仅是生产技术突破,近年来,澄海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玩具产业转型升级,在玩具专业园区建设、延链补链、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同样也取得显著成效,澄海玩具如今越走越“活”。
华灯初上,汕北大道车水马龙。“这条路的开通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在莱美路附近工作的陈先生说,他每天往返澄海区和市区,汕北大道开通之前要接近一个小时,如今约20分钟就可以到达,上下班方便多了。
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都离不开交通先行。澄海与汕头中心城区“隔江相望”,加上近年来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持续大投入、大突破,以及澄海坝头片区与东海岸新城的不断融合、蓬勃发展,使澄海更有基础、更有条件全面融入汕头中心城区发展。
随着一条条“振兴路”的铺就、一座座“腾飞桥”的架通,多条“断头路”相继被打通。补齐交通基础短板,完善路网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在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也为澄海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活力新城,除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有自己的独特魅力,需要城市具有吸引力,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以城市需要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
澄海区深挖“文化+”潜能,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为抓手,拓展优质文化服务阵地,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提升文明实践质量效益,从区、镇、村各个层面同向发力,以文化振兴带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
近几年,澄海多地涌现一些“出圈”的基层民俗文化活动,如上华烧塔仔、樟林火帝庙会、暑期文化艺术周等。特别是“爱乐之澄”暑期文化艺术周活动,来自不同高校的澄海籍大学生相聚一堂,为市民群众带来10多首各具特色的摇滚乐,青年人的活力和魅力在舞台上纵情显露,是活力新城最生动的体现。
家园更加绿美
荣获国家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成为粤东首个获此殊荣的区(县),是名副其实的粤东绿美典范;莲阳河成为全省唯一一条入选全国2023年度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的河流。
城市既是财富的创造中心,也是环境污染的产生者,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澄海区坐落于莲花山下,生态优美、资源丰富,境内韩江三条支流穿城而过,5600亩红树林傍海而生,“三河五岸”、拥江抱海,常被比作“汕头市后花园”。
近年来,澄海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走好“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把保护与发展放在同一位置,协同并进。在省、市两级的支持下,澄海区申报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在澄海看来,想要守护好绿水青山,必须把顶层设计先做好,2021年,《汕头市澄海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编制出台,5年规划应运而生。构建了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
不仅如此,澄海区2022年至2023年连续两年印发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高位统筹,系统部署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各项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紧盯重点环节开展夯基础补短板工作。从决定创建,到编制规划,再推动进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澄海生态文明建设结出了硕果。
近日,澄海区荣获国家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成为粤东首个获此称号的区(县)。该奖项为国内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
“这一荣誉的取得,对澄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澄海区委书记王楚彬感慨道。从今往后,可以底气十足地说,澄海是粤东数一数二的“生态明珠”,是名副其实的粤东绿美典范。
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莲阳河一身金黄,泛起粼粼波光。不远处,几只白色身影掠过水面,为这片静谧增添了几分灵动。
韩江是潮汕人民的母亲河,分东溪、西溪、北溪自北向南呈扇形流经澄海区入海,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除饮用水源和江河等水质保护良好外,澄海水污染的问题日益显现。
治水关乎治国,水脉连着文脉。澄海区深知治水的重要性,在守好饮用水源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四座污水处理厂,规划日处理污水规模为40万吨;16座垃圾压缩转运站投入运营使用,建成澄海洁源垃圾发电厂,日总处理能力达1425吨。同时,澄海区强化工业源污染治理,重拳出击整治重污染行业。
澄海区注重发挥民间力量,建立河长巡河机制,搭建起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区共设河长620名。完善河道警长制,形成以区级、镇级、村级河长为引领,民间河长积极参与的“河长治”格局。
2023年,莲阳河成为全省唯一一条入选全国2023年度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的河流,也是全国15条入选的河流之一。
侨乡更有魅力
唤醒乡愁记忆,挖掘、整理、提升侨村人文景观,讲好侨村故事、做好“侨”的文章,推动“潮”“侨”“红”文化有机融合,打造一批“红色侨乡”。
城市是由乡村进化来的。在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每一个地方发展的最初形态无不都是农村。
澄海是著名侨乡,被称为“红头船的故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重要节点之一,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超过100万人,澄海籍华侨的足迹更是遍及世界五大洲30个国家和地区。樟林古港、陈慈黉故居等历史古迹、建筑、遗存特色鲜明。
近年来,澄海区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根脉传承,唤醒乡愁记忆,挖掘、整理、提升侨村人文景观,讲好侨村故事,推动“潮”“侨”“红”文化有机融合,打造一批具有侨乡潮韵、红色精神和发展活力的“红色侨乡”,以根文化凝聚侨心,助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与此同时,澄海推动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加强侨批、潮剧、潮菜等特色侨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开发,建好樟林古港澄海侨史馆等展示窗口;发挥澄海“版画之乡”“灯谜之乡”“民间动物舞蹈之乡”优势,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彰显澄海历史底蕴的文化品牌;挖掘整合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推出集潮侨文化、红色资源、美食休闲、康养度假等元素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
侨宅内,游客穿行在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里;榕树下,老人们聚一起纳凉聊家常;祠堂前,孩子们成群结队,追逐嬉戏……走进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时光定格成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画卷。前美村党委书记陈练说,实施“百千万工程”后,该村加快摸索“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发展新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为古村落保护活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今,隆都镇注重农旅融合,将1300亩农田进行统一规划流转,形成现代化农业生态园示范园区,并与陈慈黉故居、永宁寨、文园小筑等特色古建筑,串联成“潮侨”特色旅游线路;同时,成功打造了和美花海生态园、颐禾园等“三产融合”发展典型,有效带动周边地摊集市、农家乐集聚,实现良性发展。
“生态园开业以来,受到周边游客欢迎,月接待游客最高达到20万人次。”和美花海生态园总经理陈文君说,园区根据不同的时间点,种植相应的农产品,确保“四季有景、四时可玩。”
2023年以来,隆都镇“红侨”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火“出圈”,接待游客超过75万人次。和美花海生态园项目落地运营以来,节假日日均客流量达1.5万人次。
2023年暑期,澄海好戏连连,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活力新城的魅力。澄海区委宣传部精心策划暑期文化艺术周,在家门口为百姓送上丰盛的“文艺大餐”。澄海潮剧团为家乡带去首部表现潮汕侨领海外爱国救亡事迹的原创现代潮剧《一代侨领》。演出当晚,率团莅汕考察的泰国潮州会馆永远名誉主席、泰国潮剧公会主席黄迨光博士一行也专程来到澄海观看表演,与众多潮剧戏迷一同重温首位为抗日捐躯的海外侨领蚁光炎的光辉一生。“有机会从泰国来到澄海观看潮剧《一代侨领》,我非常感动。”黄迨光说,“希望有机会能邀请澄海潮剧团到泰国演出。”
此前,在泰国澄海同乡会的牵线搭桥下,澄海狮头鹅卤制品已成功出口泰国,让海外侨胞尝到“家乡味道”。
群众更加幸福
将百姓最关心最期待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纳入民生清单,坚持公共服务先行,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全力办好民生“关键小事”,百姓幸福生活成色更足。
澄海区已实现镇(街道)“长者饭堂”全覆盖。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上午11时刚过,位于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埭头村的“长者饭堂”饭菜飘香,已有不少老人在等待用餐。91岁高龄的林奶奶正是其中之一,她在志愿者的搀扶下,挑了一处面向电视机的位置缓缓坐下,电视上正播着她最喜欢的潮剧节目。
“老伴和两个女儿女婿都去世了,儿子又是残疾人。以前在家经常吃些冷粥剩饭,现在有了‘长者饭堂’,每天都能吃到热汤热饭。”林奶奶笑着说,自从村里的“长者饭堂”开张后,不仅不用为吃饭发愁,而且还有其他老人陪伴交流,现在生活过得很满足。
一座城市对待老年人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念,折射出这里的温度,寄托着为民初心。一碗长者饭,幸福万千家。
近年来,澄海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突出问题导向、回应群众关切,坚持公共服务先行,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全力办好民生“关键小事”,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市民广场、樟林古港、冠山书院、莲阳公园、莲花山绿道等深受群众欢迎的景观休闲场所;新建改建农贸市场、公共厕所、农民公园、停车场等一大批便民设施;覆盖全区的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和农村“源头截污、雨污分流”管网完成建设;建成5G基站652座,实现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
冬日暖阳,在澄海区溪南镇塘陇村的体育公园内,郁郁葱葱的绿植,整齐的健身器材,前来健身、遛娃、散步的市民随处可见,一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以前这里有一大块闲置空间,场地环境杂乱,现在变得干净整洁了,还新增了运动场地,走出家门就会到这里锻炼聊天。”看到这巨大的变化,市民李先生感慨道。
近来,一个个社区公园华丽变身,“口袋公园”悄然涌现,刷新了城市的“颜值”,提升了生活的品质,为市民就近休闲、锻炼提供了好去处。
“以前每次来送货,都要在附近几条道路绕上好几圈才能找到一个车位,甚至要停在路边等位,等到有车离开了才能停。”到汕头市澄海区泰安路送货的曾先生说,自从该路段智慧停车项目投入使用后,来办事都有车位可以停了。
停车难一直是困扰澄海的重点民生问题。因找不到泊位而造成的交通拥堵与混乱,更是城乡精细化管理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澄海区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智慧化治理新模式,以大数据为支撑,最大限度盘活停车资源。随着智慧停车、共享停车的推广,澄海停车泊位实现高效运转,使用频率明显提升,停车难题有所缓解。
2023年以来,澄海区将百姓最关心最期待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纳入民生清单,把百姓关切化作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努力让市民的幸福生活成色更足。
■一线案例
澄海区特殊困难老年人吃上免费午餐
“长者饭堂”覆盖全域
2023年10月21日,重阳节来临之际,澄海区在溪南镇下岱美村举行全区“长者饭堂”揭牌仪式。18个“长者饭堂”全面投入运营,加上此前的两个,澄海区已实现全区镇(街道)“长者饭堂”全覆盖,每日将为约280名老年人提供“免费午餐”。
当天上午,在下岱美村“长者饭堂”,崭新的餐桌前长者围坐在一起,相互交流闲聊,分享生活琐事。“感谢政府和热心人士的关心,饭菜很合我的胃口,而且离家里近。”11时许,下岱美村80岁的陈伯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澄海区共有困难老年人292人、低保老年人4235人。为保障老年人的用餐需求,澄海先试先行,把“长者饭堂”建设列为区年度重点工作,在2022年试点建设溪南镇埭头村、南社村2个“长者饭堂”的基础上,2023年布点新建成18个“长者饭堂”,覆盖全区11个镇(街道)。
“针对澄海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实际,综合考虑服务点的位置、服务半径、服务人数、步行通达性等因素,合理布局18间‘长者饭堂’,实现了全区11个镇(街道)的全覆盖。”澄海区民政局副局长许炜介绍,澄海区“长者饭堂”由村(社区)党组织运营管理,通过“政府补助解决启动资金+村集体经济收益兜底保障+社会爱心捐赠汇涓成流”的多元筹资模式,进一步盘活村内闲置场地,吸纳社会爱心力量,为辖区困难老人提供免费就餐服务。
这一模式在2023年7月在溪南镇埭头村开始试点。彼时,如何筹足建设资金是埭头村办好“长者饭堂”面临的首要问题。
“有一名企业负责人得知村里要办‘长者饭堂’,连夜托人送来2万元。”埭头村党委书记陈沛金说,“长者饭堂”由村党委牵头筹办,党员干部积极发动和带头捐款,带动乡贤及社会热心人士踊跃支持,加上镇党委拨付的4万元,一下子就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除了资金,在哪搭建也是一道难题。各村(社区)党组织各显神通,有的利用党群服务中心闲置房间,有的则利用老年人活动中心部分办公场地。在凤翔街道北港社区,“幸福饭堂”便设在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大厅窗明几净,6张四人桌整齐摆放在电视机前,防滑地板、软皮坐垫、无障碍扶手……适老化设施应有尽有。
南方+记者 郑淼鑫
通讯员 澄宣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