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祥,茂名市春晓中学校长,中学物理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双名计划”名校长培养对象,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茂名市第九批优秀专家与拔尖人才;主编校本教材6本,出版专著1部,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
校长作为办学治校的“掌舵者”,把握方向是关键。
郑明祥刚上任茂名市春晓中学校长,此前,他在茂名市博雅中学等两所学校任校长十年,一直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提高自身的办学治校水平,注重学校文化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作为省、市两级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如今又入选教育部“双名计划”名校长培养对象,郑明祥持续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孜孜不倦地追求校长和学校“双优”的目标。
学校文化建设要守正创新
《广东教育》:学校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学校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就要践行先进的学校文化,以此引领师生的教学行为。博雅中学创建了怎样的学校文化?
郑明祥:我们的工作是教育人、发展人、成就人。博雅中学以“幸福教育”的教育思想为引领,凝炼出一套学校文化理念体系:核心理念是“为了孩子的幸福成长”,以“博学儒雅、弘毅志远”为校训,旨在培养博学儒雅、健康活力少年,办一所有特色、有情怀、有内涵、有品质的学校。
“四有”办学目标中,有特色指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有情怀指师生有国家情怀、学校情怀、家庭情怀,有内涵指规律办学、科研兴校、自主发展,有品质指博学儒雅、健康活力、幸福成长。
为了使学校文化理念体系引领学校的发展,学校重点进行学校文化实践体系建设,分为七大块:学生文化为“博雅”文化,追求博雅,幸福一生;教师文化为“爱”文化,心中有爱,成长有望;管理文化为“法”文化,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课程文化为“全”文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课堂文化为“生本”文化,以生为本,自主发展;公共关系文化为“范”文化,彰显特色,示范引领;校园环境文化为“雅”文化,以文化人,环境优雅。
《广东教育》:您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有哪些误区?
郑明祥:在创建学校文化时,主要有以下误区:第一,有理念文化,没有实践文化。有些学校在建设学校文化时,提炼了一套学校文化理念体系,但没有进行实践文化体系的建设,没有将核心理念引领学生的发展,指导学校的管理,学校文化只能成为墙上的一句口号。第二,统一的模式,没有学校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融合学校的历史、地理、人文精神和校长的教育思想等,要使全体师生认可,并且用之引领学校的发展。有的学校只是生搬硬套,这样的文化就没有自己的灵魂,没有自己的特色。第三,大破大立,没有做到守正创新。一个学校的文化需要传承和创新,有一些校长调任到一所学校后,认为原来的文化与自己的思想不合,就把原来的学校文化推倒,从头再建。这样就会使全校师生无所适从,不利学校的发展。
《广东教育》:您刚上任春晓中学校长,将如何开展工作?
郑明祥:校长到一所新的学校任职时,要调研和研究这所学校的文化,找出文化的优势与劣势,继承优势,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原来的文化,找到切入点,把自己的思想融进去,做到守正创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16年,我去长三角一些学校学习时了解到,为了因材施教,他们实行了分层走班的改革,实践起来很成功,我也非常认可这种走班制的模式。因此,我就回到学校进行分层走班教学的改革,因为家长、学生、教师的观念跟不上,还有管理、评价、激励等配套不及时,实践了三年,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从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改革就像一颗种子,要使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就要有适应的气候、土壤、水分、营养、阳光等。所以,不是所有的成功经验都可以照搬,改革要结合现有的基础、实施的要求、保障措施等,条件成熟了才实施,同时,改革要先试验,边实践边调整,将经验成熟后才大面积推广。
让博思辨雅成为课堂文化
《广东教育》: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博雅中学如何打造校本课程?
郑明祥:为实现“培养博学儒雅、健康活力少年”的育人目标,我们努力做好三级课程建设,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做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索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
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学校主要设置了人文类、科学类、体育类、美艺类、实践类等六方面的课程。其中,人文课程注重立德、修身,以国学教育为主,这是每个学生都必选的校本课程,我们把它与语文科目融合,采用浸润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的长廊中阅读、演讲、辩论与反思等,学习为人、为事、为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课程主要开设机器人设计与制作、VR制作、3D打印、AI智能编程等,供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课程主要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围棋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做一个阳光活力少年;美艺课程设有合唱、古筝、国画、陶艺制作、书法、钢琴等,培养学生具备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实践课程设有田园耕作、烹任制作、国防教育、志愿者活动等,这也是必修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品质。
《广东教育》: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您如何推进“博思辨雅”的课堂模式?取得怎样的效果?
郑明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我们针对现在课堂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质疑少、创新少等突出问题,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课堂新模式,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理念,构建“博思辨雅”的课堂模式。
博,是课堂目标,主要指标包括导学清单、自主学习、技术融合、提升素养;思,是方法与过程,包括情境体验、启发思考、小组讨论、创新思维;辨,也是方法与过程,包括质疑发现、合作探究、主动表达、知识内化;雅,是课堂效果,包括总结提炼、课堂检测、拓展提升、目标达成。
在实践过程中,我相当于一个“摆渡者”,帮助教师快速、整齐地过渡到新的教学方式中去,加快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为了落实这个课堂模式,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制定课堂改革实施方案。2022年4月制定了学校课堂改革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落实研究任务,把这个课堂模式的研究与实施作为学校教研的重点内容。第二,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各科组必须分批安排青年教师试验这个课堂教学模式,并逐渐扩大试点。第三,研究数据,逐步完善。以实验教师的课堂效果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比,收集实验数据,对比实验前后的数据和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的数据,逐步修正和完善这个课堂教学模式,最终得出相对成熟的“博思辨雅”课堂教学模式,让“博思辨雅”成为课堂文化。
一年多来,青年教师实践的效果良好。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充分表达,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等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实验班的教学成绩普遍提高,师生都喜欢这种课堂教学模式。
接下来,我将把“博思辨雅”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为新时代“双名计划”名校长培养对象的研究课题进行立项,继续打磨,让它成为可以推广的成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广东教育》: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博雅中学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
郑明祥:学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博雅中学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互联网 + ”高效治理模式,形成以“智慧课堂”为主体,以“智慧管理”和“智慧教研”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模式。
作为广东省和茂名市的教育信息化应用2.0试点校,博雅中学按照“以模促改、以评促教”理念,探索与实施基于“云课堂”的高效智慧课堂,并把它融入“博思辨雅”课堂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情、教情,做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同时,作为广东省5G智慧教育研究项目试点校,博雅中学引入智慧评价,利用人工智能为课堂改革保驾护航,做到“以评促教”。人工智能对教育赋能有着巨大潜力,基于5G和人工智能的多技术联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型(CSMS)将成为博雅中学开展精准教研、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工具。后期教研组的教师们会录制常规课,再按照CSMS分析报告的建议,对“博思辨雅”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完善,逐步将课堂推向深层思维,激发深层交流互动,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拔高培养两级工作室学员
《广东教育》:作为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茂名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您怎么促进学员共同成长?
郑明祥:我们工作室的理念是“专业引领,携手并进”。在这个理念引领下,我们从教育思想、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设计工作室的课程,努力把学员培养成为师德高尚、知识渊博、能力全面、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新时代好校长。三年的培训学习,我们通过专家讲座、送课下乡、入学员学校诊断、校长论坛、撰写心得体会、论文写作等培养方式,培养学员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
目前省、市两级名校长工作室有13名学员,其中,晋升正校长2人,副校长3人,正高级教师1人,获广东省特级教师2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茂名市“三名”人员4人,茂名市优秀专家与拔尖人才1人。
《广东教育》:成为教育部新时代名校长培养对象,您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郑明祥:成为名校长培养对象,我收获满满,如资源拓宽、能力提升、思想凝练等。教育部名校长培养与其他培训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其培养目标定位很高,着力培养造就能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家型校长;其次,课程设计更加全面,包括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三类十多个模块(专题)课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生成性课程和指导学员选修个性化课程;第三,培养方式更加个性化,给每名培养对象制定个人的研修方案,配备理论和实践导师各1名,培养效果将更加显著。
在国培办和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我将统筹建设两个省、市名校长工作室,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目标、统一课程、统一管理、统一行动、统一考核。同时,我会根据教育部对工作室的考核要求,及时与学员分享我在名校长培养基地所学习到的新知识和管理经验,拔高培养两级工作室学员,以期达到校长和学校的“双优”目标。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3年第10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