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先·对话3040|管清友:制造走向全球化,发展新质生产力

南方+

“与其他世界级湾区相比,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发展上已有足够的竞争力。在国内几大城市群中,大湾区的城市分工联动也是最好的。”日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管清友接受南方日报采访,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竞争力时如是说。

管清友认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仍形成了优质的产业集聚和分工;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大湾区的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国内主要城市群中最高的。这些都体现了其强大的竞争力。

大湾区的崛起背后,是全新的发展格局:当下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城市群的演进与蜕变中,区域实现了新的发展与平衡。

面向未来,管清友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坚持广东省提出的制造业当家的战略,以创新科技驱动制造业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让别人离不开你,让别人需要你。”同时,他认为大湾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作用,沿着市场经济思路塑造“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下进一步形成新质生产力。

建世界级城市群

统一国内市场,用好全球人才

南方日报:2023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四周年。你对大湾区这四年建设的成绩单怎么看?

管清友:现在都说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这要求产业更高维集聚、人才优势更明显;从营商环境来讲,城市群的高地效应也需要更加突出。具体到粤港澳大湾区,它包括港澳和广东省,涉及到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大湾区仍形成了优质的产业集聚和分工,其具有以深圳为代表的研发金融高地,还有佛山和东莞这两个制造业基地,加上港澳汇聚全球资源、打通境内境外市场的优势,让不同城市之间形成了很好的联动。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大湾区的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国内主要城市群中最高的。这些都说明了大湾区强大的竞争力。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四大湾区之一。在四大湾区中,你觉得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如何?在全球的经济格局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管清友:城市的重要功能是提供效率和资源配置,涉及产业、人才、区域空间管理等诸多内容。从这个方面说,世界上的标杆性湾区是有共性的,比如核心城市优势突出,都是科技、金融、人才高地,又形成了梯度分工,具有比较完善的“科技—制造—全球供应链”的产业生态系统、较高的城市治理水平,以及便捷的商务联系和城市交通。

在一些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还有提升空间。比如其他世界级湾区内,核心城市和其他城市有差异分工又相互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囊括产业、科技、人才、市场等不同要素的系统,所以它能高速运作,这是值得粤港澳大湾区学习的。因为我们的行政界限比较分明,城市间仍存在重复建设、产业过度竞争、行政管理障碍等问题。东莞与佛山的制造业定位和竞争等都需进一步厘清。

但粤港澳大湾区也有自己的竞争“利器”。与其他世界级湾区相比,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发展上已有足够的竞争力,在无人机研发制造、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一流实力。我们要做的是,用好全球人才,把制造业优势做精做深、发扬光大。

从城市群建设来讲,全球都到了新的阶段。外部是全球化的环境,内部是国内统一大市场趋势。同时,还有产业转型升级阵痛、全球供应链重新布局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新的内外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推进制造业当家

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全球竞争力

南方日报:在中国的五大城市群里,粤港澳大湾区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管清友:我认为国内几大城市群中,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大湾区内的珠三角城市群,分工联动是最好的,在城市群协作方面拥有更高维的竞争力。其他城市群可能资源更多集中在1—2个核心城市中,城市群发展还不够平衡协调;而珠三角和大湾区的城市群发展已蔚然成势。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提升联动性,大湾区的经济管理权限可进一步向下释放。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向其他城市群学习借鉴什么?

管清友: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硬联通”水平很高,但在“软联通”上,比如统一市场方面,可以向其他世界级湾区取经。这些世界级湾区隐性壁垒更少,法律监管更统一,如此形成的统一大市场的运行效率更高。而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执法、招商条件还是很不同,有些城市产业布局还是有重复,分工不清,甚至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破一些制度壁垒,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软联通”水平。

南方日报:广东省委近年来提出要推进制造业当家。你对大湾区的制造业发展怎么评价?

管清友: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方向非常正确。我认为这个“当家”不仅针对国内市场,还针对国外市场。你要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布局;在产业链转移和产业外溢的趋势下,你的制造业仍然能保持优势。

制造业当家战略的提出也意味着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驱动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仅如此,我们说发展制造业,其实是优化一整个系统,包括技术上的创新,产业的升级,还有基础设施、电力环境、物流等等。而且你的制造业发展当然要立足于全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让别人离不开你,让别人需要你。要有这种底气来参与全球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和技术竞争。

塑造新质生产力

保持技术领先性,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南方日报:2023年12月29日,广东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提出新的一年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什么如此重要?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应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管清友:新质生产力首先肯定是强调科学技术创新,要努力保持技术的领先性。但我认为它也不仅仅是这样,因为它还涉及到新的组织方式、新的团队、新的IP、新的创意,这些也都是新质生产力。它和我们在工业时代理解的生产力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第一,这是别人无法超越的竞争力,可以是技术优势,也可以是规模或成本优势。

第二,你有差异化的或是独具特色的东西,即人无我有。当然这很难,比如茅台酒只有茅台镇这个地方能做,其他地方酿不出这个酒,这也是一种生产力;包括消费领域形成的有市场集聚性、粉丝影响力的网络IP,也是新质生产力。商业模式、生产场景、生产效率的差异,都可能影响新质生产力。

第三,它的竞争维度有别于传统工业时代的生产力。新工业时代下的产品结构、商业模式,让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技术逻辑等发生很大改变,同样的产业在不同迭代阶段所体现的生产力都不同。以汽车为例,传统汽车的竞争维度主要在燃油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上,这些不是我们的强项;新质生产力下的新能源汽车则主要看电池、电机、电控,这个竞争维度已经不一样了。

大湾区要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我觉得还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作用,沿着市场经济思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要结合起来。

一方面,形成高效市场,要尽可能消除市场壁垒、准入的各种障碍等,充分拓展市场边界和深度。另一方面,塑造有为政府,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导向、调节、预警等作用,依靠市场机制,以法律手段、法律程序解决问题,以法律的形式界定清楚有为的领域以及有为的方式,而不是只靠行政命令。政府引导经济发展要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企业家精神,确保市场活力和企业信心。

■记者手记

为大湾区建设注入“灵魂”

在采访过程中,管清友强调的一个观点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硬联通”已经做得很好,接下来要进一步强化的是“软联通”。

这对于大湾区来说至关重要。有人说,“硬联通”是大湾区的骨骼框架,而“软联通”则是大湾区规划的灵魂。尤其大湾区处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之下,广东与港澳人员的往来又越发频繁,因此制度衔接、要素流通被寄予更高希望,又面临更大挑战。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大湾区加速“软联通”的探索不断涌现。

2023年12月,粤港澳三方共同公布了15项“湾区认证”项目,覆盖工业消费品、农食产品和服务业三大领域,有效促进了质量认证领域规则机制对接融合。

大湾区还推出组合港项目,让传统“转关模式”精简为“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过优化海关监管流程,粤港澳大湾区沿海沿江分属不同关区的港口,可共享港口代码组成一个“湾区组合港”,货物在各码头间直接通过水路调拨。

广东新发布的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也都围绕都市圈内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进行了深度布局。

类似的改革与规划层出不穷。在全面的互联互通探索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不断走向纵深。

延伸阅读:

共论争先:对话3040

南方+ 张雅 制图

南方日报记者 吴欣宁 何山

编辑 钟冠婷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