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先·对话3040|杜玉涛:坚持奉行长期主义,携手湾区共同成长

南方+ 记者

2023年是薛定谔发表“生命是什么”系列演讲80周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70周年,人类基因组完成图完成20周年,也是杜玉涛加入华大第24年。

1999年,华大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而成立。二十多年间,杜玉涛经历和见证了我国基因科技的创新和飞跃,从华大1号员工到出国攻读博士学位,30岁时选择和华大一起南下深圳,后从科研人员成长为管理者,并成为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现担任华大集团党委书记、华大基因首席运营官。谈及刚刚过去的2023年,她的关键词是科技创新、全球合作、数字化转型。

抓住时代机遇

以奋斗巩固选择

南方日报: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你刚好是在改革开放前一年出生。回顾过往,你如何看待大湾区这片土壤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如何看待选择与努力之间的关系?

杜玉涛:我很幸运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祖国给予了我和平稳定的成长环境,给予了我走出国门增长本领的发展机会,更赋予了我用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使命和担当。

1999年,华大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而成立,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向北京、河北的诸多高校发了邀请函,邀请学生到华大实习。我当时正在河北医科大学读公共卫生专业,以实习生身份加入华大,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2007年,在丹麦奥胡斯大学完成博士学业后,我跟随华大一起到深圳创业,是因为看好深圳对于创新以及人才的包容和吸引力。过去这几年,大湾区的建设让这里更是成为一片创新热土,政府对于科技创新、落地转化都有一揽子政策,为华大基因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和助力。

选择当然重要,选择对了,努力才有意义。选择决定了我们的前进方向,努力则决定我们能否实现目标,而且个人努力与团队的共同成长分不开。就我个人而言,目标不断更迭,但方向从未改变。刚加入华大时,我并没想到华大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但做人类基因组计划时,大家坚信基因组学研究能真正造福百姓,这就让困难在前行之路上不会造成太大干扰。如果我们把时间的尺度拉长到20年甚至30年来看,曾经的困难其实不是障碍,甚至可以说是财富。

利用区位优势

以人才带动创新

南方日报:华大基因成立20多年来,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有何变化?你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竞争力、未来前景?

杜玉涛:这些年我们历经了中国基因组学从参与、接轨、同步、赶超再到引领的全过程。华大基因通过不断创新,突破国外技术壁垒,依托国产自主设备,助力基因科技这一高端技术逐步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我们的业务主要是围绕生育健康、肿瘤防控、传染疾病防控、慢病管理等领域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并在“天下无唐”“天下无贫”“天下无癌”等方向取得阶段性成果。

生命科学领域是个朝气蓬勃且有无限想象空间的产业方向,大湾区也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地处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大湾区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地理优势,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门户。对于致力于科学前沿探索的华大基因而言,这将助力国际范围的人才交流和合作研究,在加快推动本地新进技术落地应用的同时,也有利于海外业务的进一步扩展。

除先天优势外,政策支持同样重要。大湾区不断完善的“1+N+X”政策体系,不仅为地区发展提供了整体发展框架和定位,同时根据不同城市的特色和优势产业,提供了多样性和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对于我们创新企业来讲,有力推动跨界合作和产业升级,为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是人才。大湾区独特的产业格局和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人才集聚将持续带动技术的突破、高新产业的持续发展。在多重优势叠加下,大湾区已经开始成长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将持续为我国甚至世界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我们坚信,立足大湾区,以大科学工程的模式潜心钻研,最后一定能够看到产业“开花结果”。我们也将继续奉行长期主义,与大湾区一起成长,推动基因科技在全球更大范围内应用。

提高专业素养

以沉淀迎接挑战

南方日报:回顾2023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关键词?

杜玉涛:作为生命健康领域的从业者,我这一年的关键词是科技创新、全球合作、数字化转型。

科技创新对医疗健康领域至关重要,我们能看到科技创新带来的未来,无论是在基础科研还是在临床落地转化方面都有无限可能性。

科技是互通的,尤其是科技给人类医疗健康领域带来的提升和促进可以互相借鉴。华大基因2023年在沙特、乌兹别克斯坦、泰国等地开展合作,助力当地进行医疗卫生体系升级。我们希望通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帮助各国更有效地应对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升级趋势明显,华大基因也在持续完善数字化的相关布局,为多组学大数据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坚实保障。以现代临床诊疗中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分子检测为例,以往过程烦琐,耗费巨大人力、时间成本,我们通过不断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互相协同,提升基因检测效率,助力提供更为精确和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南方日报:在你看来,深圳的城市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对有志于在深圳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杜玉涛:我认为是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精神。华大基因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懈探索与这种精神不谋而合。在深圳创新包容的环境下,企业与个人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曾建议想要加入生命科学领域的年轻人奉行长期主义,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素养,坚守并等待这个方向带给你惊喜。这对深圳年轻人的发展也有一定参考意义,很多人可能待两三年觉得不合适或遇到困难就离开,但无论一份工作还是一个产业,成长都需要相对漫长的积累。面对困难时,我们可以更多沉淀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阅历,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记者手记

认准目标,持之以恒

华大刚刚成立时,就面临着重重困难。虽然缺场地、缺资金、缺设备、缺人员,但唯独不缺决心。为了尽快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任务,尽管环境艰苦,测序工作仍然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厂房经过简单的装修便投入使用,集装箱搭成的工作平台,几个小圆凳拼起来凑合一宿,闹钟一响立刻起身继续奋斗。20多年来,杜玉涛与华大众多人一起,诠释了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在她看来,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高管的底层逻辑相通,科研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都强调认准目标、有足够韧性、奉行长期主义。“不管做科研还是管理企业,我们都不能急功近利,任何事情都追求短时间内就有很好的产出是不现实的。”

延伸阅读:

共论争先:对话3040

南方+ 张雅 制图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马芳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钟冠婷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