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先·对话3040|曹春方:立足“五层创新”做迭代,抓住“数据要素”谋转型

南方+

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企业发展关系着广东的根基,也关系着全国经济的基本盘。

近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春方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指出,广东的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在企业创新和营商环境方面都走在前列。面向未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应该做足自身优势,发挥城市群的协同作用,畅通国内大循环。

立足企业发展,他特别谈到一个企业“五层创新”框架,并建议大湾区企业无论身处哪一层,都要思考下一层。顺应数字化的趋势,他以近期大热的董宇辉小作文事件为例,建议公司应将流量和数据要素发挥的价值,合理反映到公司的治理和分配模式之中。

从企业分布看城市协同

聚焦广深畅通内循环

南方日报:珠三角的企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形态和特色?与其他区域相比,未来珠三角企业的发展路径应有何侧重?

曹春方:广东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企业数量最多,以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民营经济非常突出,占到了全省经营主体总量96%以上,在企业创新和营商环境方面,广东一直都走在前列。

从广东到大湾区,企业的特色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企业的多样性足够丰富,第二是创新特点足够突出。

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因为广东的企业形态类似于金字塔,基础比较稳,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全省登记在册的市场经营主体突破1800万户,数量排全国第一。其中,中小企业和上市公司的数量都排全国第一,但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还不是第一,这也意味着广东后续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再看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形态与分布。我们用与地区GDP拟合度比较好的企业集团子公司数据来看,当下的核心引擎是广州和深圳,这两座城市的企业一半以上是靠自己发展起来的,因此营商环境主要的服务目标也是培育本地企业,同步吸引外地甚至全球的资源。而在粤东西北地区,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需要依靠珠三角,尤其是与广州和深圳联系密切。

从企业形态和分布的这种特征,我们来看珠三角城市群的协作:

在珠三角地区,广州和深圳的产业发展得益于周围辅助性城市的帮助,呈现出一个中心、几个辅助的态势,从而实现1+1>2的效果。

再进一步看创新,珠三角天然的创新条件就集中在广州和深圳。因为创新本身需要集聚,比如美国的创新高地也主要集中在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最为核心的是硅谷。

因此,对于珠三角而言,我建议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好以上已有的城市群特色。目前在珠三角地区,除了广佛一体化已经做成了全国样板外,其他城市群之间的协同还做得不够到位。下一步的核心应聚焦周边城市怎么与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打好配合,做好城市群规划,这样发展会快很多。

具体比如,我个人更愿意鼓励支持省内交通修建新的高速公路或铁路,而非机场,因为这样的路网强调的是省内各地市与头部城市之间的沟通互动。

总之,珠三角的企业发展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城市群协同发展。

从“五层创新”看企业转型

对外要快速迭代,对内要数字化转型

南方日报:大湾区也存在有实力、有财力的企业,但为什么以创新为发展核心的企业仍比较少?对于大湾区的企业而言,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创新方面你有怎样的建议?

曹春方:企业的创新问题与企业的成本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我有一个研究框架叫企业的“五层创新”,可以尝试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些答复。

第一层,是产品的成本,产品的料工费,就是成本取决于怎么生产和要素怎么组合,这一层大概1年之内就可以形成。

第二层,是企业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生产期间产生的其他生产费用,以及生产后的销售、管理、财务等费用。如果产品比较多,要怎么协同,从规模效应中产生利润,这就涉及到了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执行,这种战略的形成需要3—5年的周期。

第三层,是产业链的成本,企业的创新是嵌入在产业链里的。产业集群一般10年会有雏形,三四十年才能做到比较完备和成熟。产品有竞争力,是因为整个产业链在这个国家都有竞争力。对中国而言,最强大的实力就在这一层。

第四层,是工程类的创新来降成本,这个过程需要依靠工程师。一般好的创新产品从发明出来到普及,以前需要50年,现在可能只需要20年。在原理相同的情况下,看他们是否能改进工程,降低成本。对企业而言,靠发明家和工程师去突破这个环节是有很大利润的。

最后一层,是原理性的创新,会颠覆产品的功能,它和之前的产品不在一个竞争的级别,但目前不少行业内很难实现从0到1的突破,很多行业的原理基本已经被使用50—100年以上了。

基于这五层创新,我对大湾区的企业有一些建议。

首先是希望企业更多关注外部的变化,因为当下的市场与过去的市场有非常大的不同。在当下环境经常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需要的是更快的迭代,更快地随市场而变动,才能有更好的生存空间。

其次,无论是按照国家的“十四五”规划,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两大要点不能忽视:一个是创新驱动,一个是数字化。对照“五层创新”模型框架,无论企业站在哪一层,都存在被下一层创新颠覆的可能性,这种颠覆有时并不困难。

所以,企业无论身处哪一层,一定要往下看一层,要知道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在哪里,这样在技术突破和创新迭代出现的时候,就能抓住新的商业机会。

其中,数字化也必然会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建议企业家能够结合管理来做数字化,尤其是生产的数字化。

广东省是制造业大省,因此,生产的数字化潜力最大。当下,我们看到的一些很成功的案例,都是把管理和数字化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因此,企业的管理层应该与数字化部门有更好的配合,把数字化转型做得更有效果。

从数据要素看公司治理

将流量和IP纳入公司激励

南方日报:进一步聚焦到公司治理层面,广东省的企业若想实现数字化的转型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曹春方:面向数字化,企业产生价值的要素发生了变化。因此,企业原有的股权架构已不再能适应以技术或数字要素为核心的治理。

董宇辉小作文事件就能给企业带来启发。在数字化的情况下,会有这种超大IP出现的情况。如果还是以工业化的股权架构,来应对这种以数据要素生产为主的模式,就必然出现矛盾。董宇辉事件非常典型,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让数据成为生产要素,也就是企业同意让流量、IP进入到它的激励和治理的逻辑里去。

公司治理是要保障公司更好地发展。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很多公司出现类似的问题,核心在于要素发挥的价值没有被合理反映到公司的治理和分配模式中。因为从逻辑上,公司治理只做两件事情,一个是做大蛋糕,一个是分好蛋糕,但是分好蛋糕会直接影响怎么做大蛋糕。

对于大湾区以制造业见长的企业形态,更需要趁早适应和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改变。其实当下,所有企业里最浪费的资源是人力资本。经济在转型,员工已不是工业社会中所称的劳动力。如果能激发他们的价值为公司所用,让大家有共同的预期、文化或工作理念,达到所谓的“上下同欲”,共同把这个事情做下去,才能让企业保持长期活力。

当下的年轻人也更关注个人成长,所以企业的文化驱动是否有效很重要。在创新层面,只有员工感知到公司并非将自己当作螺丝钉,而是一个创新的主体,公司才能迸发出创新的活力与效果。

■记者手记

寻求破局,用数字化打造新优势

作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一名新锐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曹春方一直从事与公司治理与会计相关的研究。对他而言,广东这一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同时也是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为他提供了大量的企业实践。对于他所在的领域,这里正是一方肥沃的研究土壤。

在访谈中,曹春方解释了为什么广东是一个更有趣的企业研究样本。他说,如果把北上广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不同的企业形态。在北京央企比较强,上海则是外资企业比较强。而在广东,基本上各类型的企业都有做大做强的样本。这里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地方,包容性强是广东非常突出的特点。

曹春方在讲述时回溯了广东经济的发展历程。在他看来,房地产和传统外贸曾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然而在新时代,这种传统的动能已经走向弱化,广东既在彼时因此而成功,也在此时因此而负重。当下该如何破局?曹春方认为,广东应该做的是充分利用制造业的优势,在原有的城市群和产业优势框架中寻求新突破,用数字化打造新优势。

延伸阅读:

共论争先:对话3040

南方+ 张雅 制图

南方日报记者 王一晴 黄舒旻

编辑 钟冠婷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