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先·蹲点1310|顶刊论文:双向奔赴,两“家”当家

南方+ 记者

十几天前迎来13岁“生日”的南方科技大学,2023年迎来了科研成果集中式“爆发”,仅3月一个月,师生就在《自然》《科学》连发6篇论文。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担任主任的深圳湾实验室,科研成果的产出数量不断刷新,截至2023年12月初,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已超过1400篇。

国际科技信息中心与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半年多前发布的报告指出:深圳在科研人员数量、学术产出增速、学术影响力排名等多个方面,在2022年全国GDP排名领先的六大城市位居第一,且在产学合作、跨境合作表现突出,与传统科研强市有明显区别。

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升至第八位,中国香港《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不断落实,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连续4年高居全球第二位……随着粤港澳创新合作不断深化,一个创新实力强劲、产业活力迸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在世界面前。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朱洪波 摄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朱洪波 摄

过河融湾

“十多年前,朋友从外地来深圳,要去光明吃乳鸽。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朋友尤其是国际朋友,来深圳都想到光明看看大科学工程。”在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尹烨看来,光明科学城的大科学工程是“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不只为深圳所有,而是由大湾区乃至全世界共享。

科研,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近年来,携手将“科创蛋糕”做大的发展思路已然成为大湾区各城市主政者们的共识,也成为科研人员的日常。

坐落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与香港的落马洲地区仅有一水之隔,成功申请了粤港科技创新联合资助专题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共同开展量子重大科技专项攻关。截至2023年5月,量子研究院科研人员与港澳地区学者共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百余篇。

根据爱思唯尔《国内城市科创人才对比分析——暨深圳市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报告》,深圳、广州的跨境合作(包括与港、澳、台的合作)程度高于其他城市,其2018-2022年间的科研产出跨境合作率分别达41%、31%。

俯瞰广州。

俯瞰广州。

广州聚焦“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在《自然》“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上,广州从2018年的第15位,到2022年首度跻身全球前10强,2023年再前进两位,赶超东京都市圈和巴黎都市圈。与2022年相比,2023年广州的论文贡献份额首次突破千位数,达到1113.07,增速高达29%,是中国城市中增速最快的三位之一。

科创要素过“河”融“湾”,大湾区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在全球版图上刷出更多“存在感”。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去年9月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Top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这一指标里,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分别以20466、14775、8047的高端论文发表数量位列整个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的前三名,占比达到28%。在同一指标中,“东京-横滨”科技集群贡献最大的机构是东京大学,其高端论文发表量为17583,低于中山大学。

作为北上广深中面积最小、最年轻的城市,深圳的科研人员总量并不领先,但多个报告显示,深圳科研人员的复合年均增长率第一,尤其是青年科学家的流入比例高、流出比例低。

钟博士毕业于纽约湾区的常青藤大学,归国时却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他想在一线城市的高校工作,但有创业想法的他同时又不想放弃科研工作,而靠科研创业,又需要这座城市有产业配套、有投资、有人才,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最好的选择。2020年,他加入了深圳某科研机构,一年后在机构创新机制的支持下他在光明科学城创业,公司估值持续攀升。

两“家”当家

近年来,大湾区对高端科研人才的开放度和吸引力不断提升,大学和研发机构、教授和科研人员与企业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制造业当家,企业家和科学家一起当“家”。

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架起一座铁索桥,不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科创成果,而且切实解决企业难点与痛点,深度推进科创成果与相关企业合作,批量“制造”拥有硬核科技的高科技企业,加速高端创新资源、优势产业在松山湖和东莞聚势成群。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朱洪波 摄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朱洪波 摄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近几年花时间最多的项目是低空经济。他3年前在创办的IDEA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致力于让科学家头脑、企业家素质、创业者精神自由碰撞、严谨产出,三年来培育出一批创业项目走向市场,在低空经济领域,则致力于打造低空飞行的“数字大脑”。

向北40多公里,在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另一个重要节点——光明科学城,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加速建设,累计引进包括颜宁在内的20余支院士团队入驻,引进、培养各类人才18.21万人,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突破2300人,科研院所人才突破5400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势头迅猛的“科创新势力”“产业新高地”。

2022年11月1日,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宣布,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朱洪波 摄

2022年11月1日,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宣布,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朱洪波 摄

以深圳湾实验室为例,自2019年启动建设以来,其引进的百余位PI中,以青年人才为特色,其中50多位为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等全球Top100高校或科研机构的80后、90后年轻研究人员。

深圳湾实验室不仅聚焦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在科研转化方面也是把好手。曾在美国从事医药研发工作多年的贺耘,2022年成为深圳湾实验室百瑞创新中心主任。他最看重深圳湾实验室强大的技术平台、优秀人才聚集和良好科研氛围、基础研究和转化高度融合的理念。“我们的年轻同事多,追求创新而且脚踏实地,基础研究与转化人员在一栋楼里,随时交流,有好东西就赶快转化。”

深圳湾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深圳湾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在大湾区科创圈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中,“楼上楼下”是不得不讲的故事。楼上做研究,楼下创企业,企业跟研究院共用仪器设备,研究院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近年来,这种依托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已在大湾区多个领域、多个机构“复制”。

不拘泥于形式上的“楼上楼下”,科研与产业的距离越来越近。在生物医药领域,深圳市光明区政府与深圳湾实验室合作打造的“湾有引力”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对门20米就是深圳医学科学院过渡场地一期,创业者不仅可以与科研人员近距离交流,还可与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联动共享配套设施和仪器。

深圳市光明区政府与深圳湾实验室合作打造的“湾有引力”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

深圳市光明区政府与深圳湾实验室合作打造的“湾有引力”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

产研牵手

对科研人员而言,产业界是科研成果最好的练兵场,而大湾区,无疑提供了最为丰富的场景。不仅如此,大湾区企业中有不少人才本身就是科研人员,大量高层次人才具有与科学家深度对话的能力。

1987年创办的华为,20.7万员工中研发人员超11.4万名,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近万亿,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如今,华为已与全球300多所高校、900多家研究机构和公司合作。

“学术界和工业界需要联合起来,解决产业难题,产生世界级成果。”华为Fellow、华为科学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文伟分析说,从信息产业的发展来看,急需新的理论和技术突破,才能引领信息产业的新发展。

位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朱洪波 摄

位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朱洪波 摄

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的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十年来累计引进孵化337家高科技企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该院通过打造“企业家+科学家+基金+载体”模式,推进与南海骨干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合作,助力高成长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深圳光明科学城,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领衔建设的“中能高重复频率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在规划建设之时,团队就在大湾区多个城市调研产业需求,提前为生物医药、能源、材料等产业布局了实验站,为产业界研究提供研发平台。

“在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中,我们要把产业需求与基础科学研究的需求放在同等位置上考虑,真正推动、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杨学明说。他不仅看重大科学装置汇聚人才、催生原创性科学成果的未来,同样看好大科学装置催生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突破,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

“作为科学家,我们很希望产业界人士能充分利用大科学装置平台来开展研发。如果产业界人士不感兴趣,可能也很难用好,因此一定要‘双向奔赴’,才能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在产业界的作用。”杨学明分析说,大湾区产业基础良好,科技产业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有条件利用大科学装置等先进科学设施来助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比亚迪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理念。2023年,比亚迪在造车的第二十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朱洪波 摄

比亚迪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理念。2023年,比亚迪在造车的第二十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朱洪波 摄

有志于创业的科学家集聚大湾区,科研人员主动靠近产业,产业界也有大量科研人才,愿意携手科研机构共谋发展……大湾区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硬核”能力,科研与产业之“手”握得越来越紧,产生更多令人期待的“化学反应”。

延伸阅读:

湾区创先:蹲点1310

南方+ 张雅 制图

南方日报记者 马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冯文美
校对 罗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