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先·问答2024|中山:改革之志,何以抵达

南方+ 记者

尽管2024年才开了个头,但这不妨碍“融合发展”跻身珠三角本年度最具爆款潜质的词。

随着深中通道进入通车倒计时,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将书写新篇章。

这其中,又以深中双城故事最值得期待。根据2023年12月6日召开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支持中山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再次被明确为“推动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这是中山一次历史性的“升级机会”。为抓这个机会,中山筹备多年,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从破解土地瓶颈到营商环境改革再到水污染治理,其范围、程度、力度都创下近十年历史之最。

正如从迎来“升级机会”到赢得“升级机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推出改革举措到取得改革成效依旧有很多努力要做。

2024年,深中通道来了。带着对大湾区区域融合发展的新期待,外界的关注聚焦这个问题:

中山,准备好了吗?

中山市城区一角。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中山市城区一角。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中山之变,变化几许

有人说,深中通道是中山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机遇。

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中山没有盲目乐观,反而是表露出近年来最为明显的进取心。这种,可以从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感受得到:作为一座城市管方向、管长远、管全局的政治报告,以大篇幅提出“经济掉队”等在内的“八大之困”反思,其程度和力度罕见。

这种进取心,也体现近年来中山所推行的改革突围上:为破解开发强度近40%的土地瓶颈,在全市23个镇街全面推行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为解决政府行政效能问题,把营商环境改革作为改革的“头号工程”,提出要打造大湾区营商环境最优的城市之一;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拿出50亿元支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为做实与深圳的产业协同发展,划出66平方公里地块共建“深中经济合作区”,深中两地首次面向全球招商……

深中通道。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深中通道。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力度很大,变化几许?

客观来看,改革步入深水区,难啃的“骨头”都比较“硬”——毕竟改革之效,并非一蹴而就。

然而一旦破冰,就能起势。从数据上看,中山已经有不少工作打开了局面:

一个是土地瓶颈已经破局。到2023年,中山“工改”已经改出了3万多亩工业用地,比过去十年中山工业用地出让数还要多。据官方统计,到2023年底,中山“工改”新招引200多家企业,服务300多家本土企业增资扩产,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近940亿元。

一个是营商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2023年,中山已签约项目投资额超千亿,交出近年最好的招商引资成绩单;曾经从中山走出去的龙头企业回来了,包括建华管桩、欧普照明两大巨头宣布将华南基地放在中山;项目落地创下新速度,包括中国500强企业三花集团相关负责人,也提到在落地中山过程中创下“不可思议”的纪录。

一个是干部队伍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2023年10月底,中山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有不少企业站出来“点赞”中山党委、政府的服务,这跟两年前“大倒苦水”的企业家座谈会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能否开设‘行走的办公室’‘马上办办公室’”的诉求,到“我决定留在中山继续增资扩产”的规划,同样的干群群体,却有了不一样的风貌。

破局,中山已经撕开了一个突围的口子。

抱上“大腿”,怎么跑起来

2023年11月底,曾写下《广东跃起四小虎》的新华社前记者王志纲再次来中山转了一圈,对外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掀起你的盖头来,湾区之心在哪里?》

在王志纲看来,大湾区城市群是一个整体,可以分为“头脑城市”“上肢城市”和“下肢城市”等不同区域。在这三大圈层基础上,有一个“历史性的机会”,即满足于高端人群、服务于高端产业的“湾区之心”。而具有区位优势、人文优势、环境优势的中山,就是“湾区之心”的好苗子。

王志纲最后抛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语:湾区之心的光荣与梦想就在前方,关键是,中山究竟准备好了吗?

某种程度上,这个问题也可以归结为:抱上深圳“大腿”后,怎么跑起来?

这是中山的自问,也是大湾区的追问。深中一体化,作答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如何“翻盘”的考卷,更是两座能级不同的城市如何“协作”的命题。

中山市城区景观。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中山市城区景观。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区域协同,大湾区需要一个样本。

长期以来,“跨越珠江口”作为一个推动两岸经济圈协同发展的目标,是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项统计显示,在珠江东岸,仅深圳、东莞两市的GDP,相当于珠江口西岸珠海、中山两市的5.6倍。

在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珠三角城市群如何进入资源高效配置、产业合理布局、联手提升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时代命题。

于是,“跨越珠江口”就有了2.0版本。

2023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举行了一场推介会。不同于以往,这次推介会的主角有两个:宝安九围国际总部区和翠亨深中合作产业园。

这次意义非凡的两地牵手,释放了一个信号:深中两地首次联手国际招商,共同做大增量;明确了两个抓手:建设宝安九围国际总部区和翠亨深中合作产业园,把“深圳+中山”的可能性实体化了;公布了一个载体:珠三角首个跨越珠江口的合作区——深中经济合作区亮相。

在中山,项目落地“拿地即动工”成新常态。图为中山市政务服务中心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导办台。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在中山,项目落地“拿地即动工”成新常态。图为中山市政务服务中心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导办台。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以来,这一世界级湾区从未停止过对如何高效配置资源、推动协同发展的探索。此次合作,深圳、中山两地首次以官方名义确认建立联合招商长效机制,并以两地设立总部区和产业基地形式实现落地,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示范地提供了一种答案。

从目前公开资料来看,深中两地联合招商举行了一次推介会,未来中山怎么接好这个招,深中经济合作区怎么做实做大做强,是2024年开局战的关键一笔。这也是中山接下来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抱上“大腿”后,怎么跑起来?

拿出战士的态度,直至胜利

2024年,外界对中山的期待很高。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当超级工程“变现”,发展红利如何“兑现”?

从“广东四小虎”到融合发展新示范,栖身于“改革闯将”光荣传统的中山,太需要一场胜利。

但正如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赢得胜利向来不轻松。从破局到胜局,从起势到成势,中山不仅需要魄力和冲劲,也需要耐力和韧劲。观察2024年的中山,有两个维度很关键:

其一,是行至半山的耐力。从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旗帜鲜明提出“重燃杀出一条血路”改革之路。对于中山而言,改革不仅是一场百米冲刺,也是一场考验脚力的马拉松。

其二,是冲向未来的韧劲。深中通道通车之后,需要搭建更多无形的开放之道、融合之道、发展之道。对于中山而言,这不仅是“借势”的考题,也是“造势”的命题。

主动求变,以“闯将”之势突围的中山,如何抵达胜利的彼岸?

火炬开发区“工改”项目联速·两岸科创园。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火炬开发区“工改”项目联速·两岸科创园。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谋定后动,若厚积薄发,则关山飞渡更从容——这是一个正在突围的工业城市的目标,也是珠三角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场实践。

2023年12月6日召开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了《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明确要大力支持中山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聚焦深度融合推动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这是中山未来推动改革的主抓手和契机。在历史机遇面前,中山只有以冲刺的状态跑马拉松,才能实现超越。

“路在自己脚下”,只要想干,总会找到办法。

中山,百折不挠,直至胜利!这是战斗的法宝,也是战士的态度。

延伸阅读:

九城当先:问答2024

【评论员】罗丽娟

编辑 王雪妃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