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一六镇的团结、罗屋、乐群等村庄,见到乡村振兴、帮镇扶村、“百千万工程”等工作带来的新气象。美丽村庄层出不穷,田头地尾农作长得生机盎然,村边路旁下工程建设工地车水马龙……
据一六镇委书记邓良辉讲述,自2021年驻镇特别是2023年以来,镇委、镇政府与工作队以“头号力度、头号担当、头号作为、头号力量”的决心,全力冲刺帮镇扶村、全力奋战“百千万工程”。经过努力奋斗,取得了明显成效。
产业共建 乡村发展绘新图
如流转原废弃的砖厂,设立了食用菌项目和三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2021年试种赤松茸的1亩试验田,直至2023年的300亩,年产值达到1200万元,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为了推广赤松茸试种成功的经验,驻镇省委党校、广东水电学院工作队和相关技术人员,采取“工作队+企业+农户+村委会”的帮扶模式,从2021年至2023年连续3年,工作队队员每人每年出资2000元,在一六镇乐群村、东粉村、东七村、罗屋村设了赤松茸种植示范带动试验点。按照“试验示范、逐步扩大,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种”的思路,带动村民种植赤松茸。
由于成效显著,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两年多时间以来,村民在自家田地种植赤松茸数量越来越多,呈现“乘数效应”良好局面,并取得较好的效益。如镇内从1亩到300亩再到镇外1000亩,亩产量3000—5000斤,亩产值纯收入2万等。同时,在2023年2月。引进广东鲜美种苗股份有限公司,首期流转土地近500亩,开展常规水稻育种研究,促成韶关首个“种子芯片工程”项目乳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23年7月,引进北京中农俊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运用全域空间无土气雾式培种植技术发展现代农业;2023年8月,引进广东领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2500万元,首期流转土地300亩,发展“胡须鸡”养殖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900万元以上……
在产业发展时,注重“精特优”,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如先后推广和试种了“青香优19香”“青香优033”再生稻,并取得了成功;引进广东大美圆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食叶草产业;推动乳源瑶乡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马蹄并发展马蹄加工项目等。
乡村共治
美丽风景展新颜
昔日,一六镇镇区、镇村、镇域容貌有点难看,镇区脏乱差现象突出,如街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流淌,农贸市场更是杂乱无章,乱摆乱放乱停乱搭等现象众多;房屋之间、道路之间、墙院之间的线路如蜘蛛织网,密密麻麻、纵横交错;自然村的人居环境对比十分明显;村外“花果山”,村内“垃圾山”……
为改镇村环境,镇委、镇政府和驻镇工作队并肩作战,攻坚克难,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对镇(街)实施“一个规划、三项整治、九项基础工程”的“139+美丽圩镇”镇街提升行动,对80多个自然村进行“三清三拆”和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农旅特色小镇”,切实改变乡村面貌。在整治乡村中,建设道路8400平方米,改善房屋外立面4.9万平方米,砌筑挡土墙390平方米,铺设人行道5680平方米,还建起了农贸市场、文化广场等,镇区旧貌换新颜。如今一六镇乡村面貌风景如画,绽放着美丽新颜!如有鲜花盛开的村庄下社村,古树参天、花草茂盛的村庄——乌石岭村。
人才共育
乡村田地长新貌
一六镇委、镇政府和驻镇工作队认为,推动“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或乡村治理等工作,有技术、有专长、有经验的人才最为关键,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特别是专业人才的作用,才能够推动生产、产业的发展。
为此,该镇与工作队同心协力切实做好乡土人才的培育工作,为当地的发展提供坚实力量。针对一六镇种植沃柑、西瓜、赤松茸、灵芝、食叶草、优质稻以及水产养殖等数量较多的情况,从2021年至2023年共培育了10多名种养业的专业人才,并培训了一批乡村振兴或“百千万工程”等工作的骨干。如依托一六镇人才驿站,柔性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13名,涉及农业、经济、规划、党建、法治等多个领域。为引进种好再生稻“青香优19香”“青香优033”,聘请了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专家青山教授,省委党校副教授、土地资源管理博士杜茎深等。有了他们的技术力量,使再生稻获得试种成功、获得丰收。头季亩产超1300斤,二若再生稻亩产超800斤,还带动农户种植再生稻近2000亩;为了种好赤松茸、灵芝等食用菌,聘请了食用菌菌种培育农艺师熊桂林作为技术指导。在他的推动下,仅二三年的实践,打造了赤松茸、灵芝的品牌,每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还有该镇蔬菜产业园,有了核心技术的支撑,无土栽培的蔬菜四季如春,长得生机盎然、姹紫嫣红。
“近三年的实践证明,人才是发展的根本。一六镇的产业能够快速发展,关键有专业人才的支撑。”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苏益松喜悦地说,为推动乡村振兴、镇域经济等发展,省委党校、广东水电学院于2023年7月举办了两期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一六镇镇村干部种育农户共50多人“充电赋能”;2023年9月,省委党校围绕实施“百千万工程”·乳源讲坛的主题,派出专家教授到一六镇讲课……这些有效做法,如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乡村田地的满园春色,为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帮镇扶村工作的聚焦“百千万工程”目标要求,攻打建设硬仗,为一六镇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抒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壮丽篇章。
【采写】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润根 张洪荣
【摄影】钟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