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
韩江
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长久以来见证了世代居民凭江依山傍海而居
城市因江而立、因江而兴的历史进程
和红色火种播撒绽放、江海一脉、家国与共的
传奇故事
形成富有韩江独特气质的灿烂文化
近日,我省首套以韩江为主题的
大众类水文化绘本《韩江》正式发布
绘本《韩江》以由古至今在韩江交织的人、城、事为背景,全景式再现韩江流域古人类遗踪、土汉融合潮客迁衍、潮州府城彰盛、过番回乡、潮汕七日红、三河坝战役、红色交通线、水患治理等韩江经典场景故事,通过手绘卡通插画形式,既呈现出恢宏的历史场景、也勾勒出诸多历史细节和文化符号,以简洁准确、概括性强的图文内容和多彩有趣、积极清新的视觉效果,让读者在了解、领略韩江历史文化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悟韩江之于民的依存共生关系和关爱韩江、保护韩江的重要性。
民·徙
早在远古时期,韩江流域就出现了文明的曙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原住民提供了宽广的食物谱系,纵横的河网赋予他们出入江海的自由。他们来了,又走了。惟有江边深埋地底的文化层留下了他们数千年前的活动痕迹。
到汉晋,韩江历史逐渐清晰
苦于战乱的中原汉族历经多轮南下播迁
最终进入韩江流域
聚族中下游的潮汕,沿循上游散布的客家
形成流域两大主要族群
北源汀江,被称为“天下客家第一江”
纵贯行经之处
像磁铁吸附着客家民系的聚居
西源梅江素有“九险十滩”之称
迁徙路上
客家先祖历经不少艰辛
在支流凤凰溪的曲径深处
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畲族
凤凰山是各地畲族共同认可的祖源地
他们至迟在隋唐之际便生活于此
与不断南迁而来的汉族碰撞、融合、发展
城·迁
在水网纵横的粤东,几乎每一座城、每一个镇的繁荣与发展,都离不开韩江。它们像韩江上流动的明珠,在历史长河里璀璨闪现与流迁。
潮州,粤东千年首府的所在
韩愈驱鳄,恶溪易名
广济楼前千帆过尽,韩文祠里学风蔚然
三利溪水惠及三阳,潮州瓷脉汇融海丝
在明代,韩江的江海交集之处
既是商业重镇,也是倭寇侵扰的前沿
于是,“寨”这种建筑应运而生
龙湖古寨至今维持着昔日的样貌
实体的防御虽已消失
凝聚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
近代以前
汕头只是韩江西溪入海口的一个小渔村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开埠
却也迎来历史机遇
这个被恩格斯誉为
“唯一有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开埠后一跃取代潮州成为粤东的中心
驰名海外
市·生
靠江吃江
在漫长的历史里,居民们以水定产
发展出多种与韩江相关的生计
比如耕种、陶瓷业、货运
客运、放竹排、采茶制茶......
侨·乡
明清以后,流域人口急剧增加,生存空间拥挤,于是有越来越多的潮汕人、客家人循江出海,谋求生路,在韩江掀起一股海外移民浪潮,形成一个新的群体——华侨。身份虽变了,但乡音、乡情、乡愁却仍一如当年。
樟林港像一粒纽扣,扣住韩江与南海
为拥挤闭塞的“省尾国角”敞开一方视界
倾尽繁华
松口古镇
是客家人下南洋的首站
“三江出海,一纸还乡”
侨批是华侨们情系桑梓的见证
红·涌
在20世纪上叶
时代的风云席卷粤东大地
韩江涌动着革命的浪潮
南昌起义失利后,周恩来、叶挺等起义军领导人率领革命军顺韩江南下,建立红色政权,史称“潮汕七日红”。
与此同时,朱德率部分起义军扼守三河坝,掩护大部队南下。“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这场著名的战役,就发生在三江汇源的大埔县。
三年后,一条秘密沟通上海党中央与闽西赣南中央苏区的红色交通线循“韩江——汀江”诞生。它成功为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护送了262名重要领导和技术人员。大埔是整条线路最艰险所在,沿途布满小站、接头点。
红色革命浪潮在韩江流域播撒下革命火种,鼓舞了一批进步青年。杜国庠、洪灵菲、戴平万、冯铿等人相继从韩江奔赴上海,成为推动左翼文化运动的骨干力量。后世称他们为韩江南粤“左联”文学青年。
水·利
新中国成立之时,韩江流域满目疮痍,百废待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韩江大举跨进人民治水的时代。人们对韩江既满怀尊崇敬畏,又寄望合理利用,韩江上的水利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新中国澄海县首任县长余锡渠
率领人民整治河口、修筑下游桥闸
本世纪初
为解决下游及三角洲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政府组织兴建潮州供水枢纽工程
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调配
枢纽还被称为“潮汕人民生命线工程”
在韩江的关口要津处
多个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建成
韩江形成日渐完备的现代水利体系
今天,源远流长的韩江
仍承载着“以水之利,造福一方”的使命
继续奔腾不息……
一段流淌的历史
一部与江息息相关的文明
筚路蓝缕的播迁,耕读传家的立族
人,城,事在韩江的交织
绘本《韩江》全景重现
悠远时空轴上潮客民系世辈的记忆
*绘本《韩江》版权归广东省韩江流域管理局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立
即
加
星
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