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注意!
2024年1月1日起
广州地铁禁止电子设备外放声音
新修订的
《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有哪些新变化?
一图读懂
▽
地铁内禁止电子设备外放声音
大多受访市民表示支持
《条例》第二十二条
明确在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内
禁止9类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场所
容貌、环境卫生的行为
分别是
▽
(一)擅自停放车辆、堆放杂物、摆设摊档或者派发印刷品。
(二)随地吐痰,便溺,吐口香糖,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三)刻画、涂写,擅自张贴、悬挂物品。
(四)携带宠物、家禽等动物乘车,但正在执行公务的专用动物以及有识别标志且采取保护措施的导盲犬、扶助犬除外。
(五)吸烟(含电子烟)。
(六)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
(七)佩戴面具或者带有容易引起他人不适、造成恐慌的妆容、装扮乘车。
(八)乞讨、卖艺、收捡废旧物品。
(九)其他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场所容貌、环境卫生的行为。
地铁内禁止电子设备外放声音
此前在全国多地早有实施
▽
2020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便对此有了明文规定。据了解,目前北京、上海、杭州、贵阳、武汉等多个城市也都以乘客守则、文明公约等法规形式,明文禁止了地铁上外放声音。而今,广州新修订的《条例》与之相关的条款表述,基本保持了与上位法的一致与协同。
《条例》公布后,对于“广州地铁内将禁止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话题,网友纷纷表达不同看法。对此,南都记者此前在广州街头随机对市民进行了采访。
01
大多受访市民支持该项政策
对于该项政策的发布,大多市民表示支持。
▷“我每天下班挤地铁,本来就够烦了,某些人还超大声外放短视频的声音,更烦了。”经常受到“噪音”影响的打工人晓文(化名)生气地和记者分享了往常经历。当谈及广州地铁内将实施禁止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的政策,小文立马表示:“政府早就应该实行,让大家都可以安静地乘坐地铁。”
▷大学生小天经常在周末搭乘地铁在市内游玩。为此,她坐过很多条地铁线,偶尔会听到一旁的乘客在车厢里面外放手机声音,车厢不拥挤的情况下,小天会默默地远离,而如果在车厢拥挤的情况下,只能无奈地戴上耳机,把耳机的声音调到最大,足以掩盖其他噪音为止,然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此,小天习以为常道:“没办法,你劝不动别人,还会被人说多管闲事”。
▷市民文韬则表示,在广州的地铁里,大多数人都漠视手机外放声音的行为,因此很少有人制止,这种置之不理的做法让外放声音的行为更加猖狂,偶尔有人出声劝导,也被“关你什么事”五个字回怼,最后大家都默不作声。“如果这个政策实施,相信以后的情况会好很多。”
02
市民担忧:
那么多人,能管得过来吗?
尽管支持该项政策,但不少市民却表示实际落实尚有难度:那么多人,能管得过来吗?
有媒体指出,对于地铁日常运营管理而言,“禁止入内”易,而“车内执法”难。这也是近些年来极少有“因外放手机声音被处罚”案例曝出的重要原因。
▷上班族思思(化名)担忧:“如果强制实施罚款,很可能会和被投诉/举报的乘客发生矛盾。”
▷大学生小妍则从实际情况出发,认为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人搭乘坐地铁,而大多只有“一面之交”,如果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的市民只乘坐了一站就离开,很难找到人并罚款。乘务员平时忙于指挥乘客上下车,也难以腾出时间来正在管理和制止这些人,“一开始实施确实会有不少困难。”
▷“要投诉那些人很麻烦。”市民梁女士坦言自己曾经想要投诉有人在车厢内故意制造“噪音”,但当时自己根本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记住对方样貌,后来只能不了了之。“会很浪费时间,而且未必能记住具体时间和当前车厢号是什么,整个流程会很麻烦,最后可能就忍一下算了。”
对此,不少市民希望地铁内张贴显眼的投诉方式,一来可以警示乘客,二来可以让有需求的乘客能够快速找到投诉的渠道和方法。
03
声音:
老人群体是否需要特殊照顾
采访过程中,也有市民表示在此政策背景下,应该要给予老年群体特殊的照顾。
特别是戴着助听器的人群或者听力下降的老人,当他们不得不外放声音才能听清楚时,一些特殊情况应该豁免。“应该耐心劝导他们把声音调小,老年人群体需要被照顾。”
你今天搭地铁了吗?
有遇到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的情况吗?
你觉得哪些举措可以
帮助新规更好地落地?
欢迎评论区聊聊~
来源丨南方+、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广州地铁、羊城晚报、广州广播电视台
编辑丨邓聿修
校对丨郭依琳
审核丨龙昊
复核丨曾妮
签发丨徐清杨
出品丨黄埔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丨广州黄埔发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