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海上丝路,阳江窑如何兴衰浮沉?丨阳江历史文化行

南方+ 记者

开栏语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2023年8月底,阳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提出“433”工作安排,将“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列入了重点工作内容,明确提出要传承和弘扬漠阳特色文化,加强阳江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

为此,南方+、南方日报阳江记者站与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策划推出“阳江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围绕阳江历史、海丝文化、文化遗产等进行挖掘和梳理,促进人们进一步了解、关注、传播和弘扬阳江文化,进一步坚定阳江的文化自信和增加文化自觉,助推阳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阳江市地处广东西南沿海,是著名滨海旅游城市,代表文化为漠阳文化,此外高凉文化、海丝文化以及广府文化等在此交相辉映。

很多人都知道著名的“阳江三宝”,即阳江小刀、阳江漆器、阳江豆豉。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也曾经是广东陶瓷制品的重要产地,拥有多处历史悠久的“阳江窑”遗址,是广窑的重要代表。

清雍正《广东通志》载,广东陶器,宋代以阳春、阳江为最著。英国人波西尔(S.W.Bushell)在《中国美术史》一书中也赞道:“阳春之南有县曰阳江,与阳春同隶于肇庆,而较阳春距海尤近,广窑中最著名之窑也。其窑质致密坚固,极耐磨折……昔曾有此窑所制之宝蓝瓶,自北京宫中发出(乾隆时)交唐英(当时的督陶官)在官窑中依式仿造,其精巧可知也。”

历史上,阳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和补给站。这一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也让阳江陶瓷制品得到快速发展,有利于推动产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近日,笔者对部分阳江窑遗址进行了实地走访,并搜集已有资料进行梳理,希望能够从中窥见阳江窑兴衰浮沉的冰山一角。

盛极一时

古代阳江窑是广窑的重要代表

在当地工作人员带领下,沿着乡间小道逐渐深入,穿过几个养着白鹅的池塘,拨开道路两旁的树枝,再往陡峭的山上攀爬数十米——近日,笔者来到位于阳春市岗美镇那漠村的那漠窑址,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破碎古老的瓷片,半山腰上的窑尾映入眼帘,默默述说着往日这里曾经辉煌的“窑火”。

那漠窑址旁散落的瓷片。

在那漠窑址周边,笔者询问了一名80多岁的老者,但他对此并不知情;而另一名50多岁的村民则表示,他在小时候偶尔会来到这里捡瓷片玩,当时还能在地面捡到完整度较高的瓷器,而现在已经很少见。

“如今村里已经不再制造瓷器,也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历史。”阳春市岗美镇那漠村委会主任柯帮华表示,在了解到那漠窑址的阳江窑历史后,村委会已经加强了对遗址的保护,希望后续有专业人员进行发掘利用。

那漠窑址位于阳春市岗美镇那漠村委会枧湾村圆眼岭西面山坡,窑址的位置及其概貌尚可辨认,山坡处可见龙窑的遗迹,呈东西走向,现存有窑壁。山脚处地表明显可见大量的瓷器碎片、少量陶片和烧制工具。器物多为碗、碟等生活用品,胎质坚硬,火候高,内外施豆青釉,开冰裂纹,底露胎无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副研究员林唐欧认为,根据器物的釉色及工艺来分析,此地应是一处明代陶瓷窑址,为研究阳江地区陶瓷发展史又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那漠窑址出土的青釉豆灯。

那漠窑址出土的青釉豆灯。

那漠窑址出土的青釉盘。

那漠窑址出土的青釉盘。

阳江一地,襟带山海,又为两广连接之地,自古为岭南、海北之陆、海交通要地,海贸兴盛。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中,曾记录了一些关于窑场、窑址遗址记载,不过没有如石湾窑、瓦窑头窑址、扫杆岭窑址等,而且也没有记载废弃遗址时间。

林唐欧曾对阳江窑遗址进行了田野调查,认为从遍布江城、阳东、阳春等地的窑场情况来看,阳江古代陶瓷器生产曾盛极一时;而广东省博物馆专家曾广亿在《广东瓷窑遗址考古概要》中写道,阳江地区经过文物普查工作和调查发现,窑址主要集中在唐代(阳春)、宋代鼎盛时期(阳春、阳江)、明清(阳春)几个时期。

那么,阳江窑的烧造年代究竟为何?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说“广窑,始于广州肇庆阳江县,所造盖仿洋磁烧者”;清末民初人许之衡广为流传的《饮流斋说瓷》一书中也秉承此说,并说广窑是宋南渡后建立。

广窑釉的一大特点是,用手抚摸起来非常平滑,釉里出现蓝斑,为霞片,小片的称为星点。许之衡研究,“橄榄尊”款式在广窑中最多。

图翻拍自《饮流斋说瓷》,“橄榄尊”款式以广窑最多。

图翻拍自《饮流斋说瓷》,“橄榄尊”款式以广窑最多。

阳江窑作为广窑的代表,制品胎质粗糙而呈褐色即灰色,所烧制的瓷器多为天蓝色,但不太均匀;釉厚的部位或呈靛蓝色,釉薄的部位或呈灰蓝色,无釉的部位所呈或为黄酱色,或为麻酱色。大多是模仿均窑器而没有红斑和蟹爪纹,这是与均窑不同的地方。

其实,宋代是陶瓷繁盛时代。申家仁在《略论宋元时期石湾陶瓷艺术的发展》中说,以广东而论,宋代窑址已为考古发现的有阳江马槽石湾、东莞石湾、南海石湾、广州西村、西黄帝岗、潮州的百窑村等数百处,广东的这些窑场,总称为“广窑”。

根据《饮流斋说瓷》,广窑地位很特殊,“柴、汝、官、哥、定暨章窑、均窑,皆鼎鼎有名者也,若建、广二窑则别成系统,亦足自树一帜焉。”其他窑为“杂窑”或“小窑”。

阳江窑由于湮没已久,许多人都想知道它的遗址。新中国成立前,邑人叶瀛洲氏曾到石湾村考察,并拾到一些碎片,后来阳江福民医院美国医生都信德雇人到石湾村发掘,希望得一完器,但无所获。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曾多次深入到石湾村考察,并在该村的瓦窑岗作了初步发掘,采集到一批遗物,证明窑址就分布在这个岗上。

南宋时,南恩州内已形成众多瓷窑,除著名的阳江石湾窑外,今阳东区的大八镇,阳春岗美镇的陵环岭、瓦窑岭一带还有瓷窑二十余座。这些窑址大都分布在阳江城的北郊即漠阳江下游河畔附近,因为这一带拥有丰富的瓷土,同时窑址靠近漠阳江主航道和石觉头、北津等港口,方便海运外销。

南宋中期以后,阳江瓷得到快速发展,产品通过南海丝路大量外销。目前阳江(包括阳春地区)普查发现宋代窑址有那洋村窑址、瓦窑头窑址、缸瓮埇窑址、蛤山窑址等,明清窑址有扫杆岭窑址、大坑坳窑址、碗窑岭窑址、牛尾坑窑址、那漠窑址、黄牛头窑址等。

林尚知《阳江县文物概论》古窑址分布图。

林尚知《阳江县文物概论》古窑址分布图。

艺术瑰宝

阳江是石湾陶艺的重要起源地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这是著名文学家郭沫若赞誉石湾陶艺的诗句。

广东石湾陶艺历史悠久,是岭南地区著名民窑之一,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在古代的对外贸易中,石湾陶艺产品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出口,深受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人民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石湾陶艺更是繁荣发展,取得了新的辉煌。

丝路美陶湾——广东石湾陶艺精品展。

丝路美陶湾——广东石湾陶艺精品展。

2018年5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与佛山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了“丝路美陶湾——广东石湾陶艺精品展”,展出陶艺精品80多件(套)。对于与石湾陶瓷有着深厚渊源的阳江来说,此次展览,为市民带来了一场石湾陶艺文化盛宴,也是一次别具意义的“回乡之旅”。

“石湾公仔跟阳江很有渊源,我们祖宗都是从阳江迁到佛山石湾的,所以这次我感觉像回家一样。”在广东石湾陶艺精品展现场,佛山石湾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的话,道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阳江石湾窑,曾经是广东石湾窑的发源地。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广窑,宋南渡后所建,在广东肇庆阳江。”民国时期李景康在《石湾陶业考》中也说:“至今少数石湾陶工,尚有遄返阳江省墓者。是则宋元之交,必有陶工来自阳江……。”

目前,学术界定义的广东石湾窑有三个,一是佛山石湾窑,二是阳江石湾窑,三是博罗石湾窑。阳江石湾窑位于今阳江城郊的南排石湾村东北约1.3公里的瓦窑岗上,烧造年代始于北宋时期。

石湾窑址位于江城区城北街道办事处南排社区石湾村东北面,因古时有河道与漠阳江相通,船只停泊处有石伸出河面而得名。石湾村附近一带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品质优良,这为古代阳江地区生产瓷器奠定了基础。

石湾窑址分布在石湾村东北1.3千米的瓦窑岗上,岗高25米,西面对峙为王光瑯山,西北旁连蟾蜍山,东北三面地势较高,呈鼎立状,其中低平处为百坟坑尾洞,北面200米处现为水库。窑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博物馆曾多次派人到石湾窑址调查,就在瓦窑岗西南面采集到70多件遗物,以刻花、划花、印花等碗、碟为主,也有为数不多的罐、盆、壶、盏以及莲花炉等残片。此外,还有大量窑砖、窑渣、匣钵、垫坯和残破的板瓦、瓦筒、花瓣纹瓦当等窑具与建筑材料。

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瓦窑岗、王光瑯山周围及田基地面,仍有露出的陶瓷片等遗物,瓷片中有素面黑灰釉瓷、弦圈纹白釉中微泛黄色瓷片、白釉中微泛黄色开细冰裂纹瓷片、酱油黄色瓷片及素面残陶片、划纹陶片、灰色陶片等。从前后所采集瓷片标本中,有白胎和灰胎两种,胎质精细、釉色晶莹、纹饰清晰、火候较高、硬度较大、瓷化程度很好,反映了当时的瓷器烧造水平。

宋时的阳江石湾窑,可以看成粤中地区古代陶瓷生产的重要产地。曾广亿在《广东瓷窑遗址考古概要》中说,阳江石湾窑出产的瓷器,胎质纯净细密,颜色分白色和灰白色,上白釉、青釉、青白釉(影青釉)和蓝釉,以造型朴厚端庄又不失典雅精巧,品种繁多著称。

目前,学术界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阳江石湾窑与佛山石湾窑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写道:“‘广窑’在粤,名曰‘石湾’,盖南海县佛山镇之一村名也,自明时已迁于此;宋阳江古窑,今日早已消灭矣。”意思是说先有阳江石湾窑,后有佛山石湾窑。

历史学家张维持在《广东石湾陶器》里推测,明代阳江窑因陶土消竭或天灾人祸而迁徙,部分陶工迁于东莞设窑。查东莞也有石湾村,在东莞和博罗交界处,其附近的黄家山一向出产白垩泥,该地以前曾制陶。大概后因白垩泥不宜制造一般日常用瓷,故又分迁于现在的佛山石湾。

综上可见,阳江石湾窑的加入,为佛山石湾艺术陶注入了新的活力。再加之明代以后,中国南方资本主义萌芽,整个社会对艺术品的追求出现了一个高潮,这导致石湾艺术陶的生产进入另一鼎盛时期。数百年来,石湾艺术陶器在国外享有盛誉,被称为“石湾公仔”,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美誉。

山海之利

阳江陶瓷或是海上丝路重要产品

所谓“兼山海之利,富于渔盐”,就是阳江深得海洋地利的写照。虽限于历史记载的不足,难以为历代的阳江海贸产品列出详尽清单,但就一些文献记载的线索,及有关考古发现、阳江方志与碑刻等资料,可以大致勾勒出阳江参与海上贸易的轮廓。

中国的历代海商浮巨舶、渡重洋,跨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沟通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创造了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广东石湾的陶艺品,也是海上丝路重要的外销产品。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朱彧在《萍洲可谈》记载了北宋广州商船出口情况:“舶船深阔各四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贮货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阳江处在古代沿南海北部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按航程说,它处在自广州启航后的一个中途站。因为这样的缘故,阳江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充当“中运港和补给站”角色的定位。在陶瓷贸易时代,阳江或参与了对外贸易。

在古代,阳江城内水路发达,连接漠阳江可北上也可顺流南下到大海。石湾窑址现在所在位置靠近马曹河,向西南连接漠阳江。根据林唐欧研究,南宋中期以后,阳江陶瓷得到快速发展,产品通过南海丝路大量外销,甚至在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阳江瓷每年出口交纳给市舶司的税收达2万贯以上。

“南海Ⅰ号”沉船是1987年在广东省川山群岛海域附近偶然发现的,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一艘海外贸易商船,这艘古船属古代的“福船”类型,其装载物以东南诸省所产的瓷器为主,另有一批铁器等商货。沉船船体连同其装载物经过打捞后,陈列在海陵岛上专门为之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

“南海Ⅰ号”,这艘满载祖辈印记的宝船,沿着古海上丝路,破浪前行,又历经八百年孤寂,再回到我们身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石湾陶艺遵循传统,又通古达变,海上丝路给石湾陶艺以销路和东西方的技艺交融。石湾陶艺和“南海I号”的相遇,让人触摸到厚重的历史,如同品读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证明,阳江海域航道自古至今在南海航线上都有着重要地位,是广东古代海上交通贸易的出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次,在粤西一海南一西沙的海上航线上,粤西的台山广海、阳江北津港等,都是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过补给港、中转港角色的,它们有效地对途经船只及人员进行了补给。

巧夺天工

阳江窑精品被故宫等机构珍藏

莫开强在《宋代阳江窑研究(初稿)》一文中说,历来阳江窑产瓷器,最受人重视的是故宫藏品。1927年,经古瓷专家郭葆昌鉴定的“修身理性琴”,曾在故宫周刊第十期影印发表,郭葆昌撰《故宫辨琴记》广为介绍,谓“其为器也,象制中程,修短合度,胎骨毕露,其质紫砂,徽十有三,填以白釉,龙池中有铭曰:‘惟沙陶瓦,制从鸿濛,鸢飞鱼跃,为歌南风。’凤沼之内则题‘修身理性琴’四字,字作秦篆,深雕而罩以薄釉,其色月白,极晶莹澄澈之致。”又谓“南宋至今,数百年仅有此器,而又完好若是,不可谓非旷代之瑰宝矣!”

1935年出版的《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第二卷影印着阳江窑烧造的展品三件:即天蓝号筒式小瓶一件,葱绿小尊一件,月白划花牡丹花洗一件,均是故宫藏品,益为世人见重。

1940年春,中国文化协进会搜集广东文物展览于香江,其中有不少阳江窑的瓷器。后精简又印于《广东文物》者,有梅瓶二件、胆瓶一件、象耳瓶一件、天球瓶一件、蟠螭小瓶一件、四合大吉瓶一件、三足炉一件、兔式花盘一件、菱花式盘一件、蟾蜍一件,这些都为中外人士所赞赏。

1963年,广东民间工艺馆举办石湾历代艺术陶展览,征集了一批阳江窑的瓷器,放在展厅的首位,表示阳江窑是现代石湾窑的前身,展出的精品有寿洗(梅斌林藏)、海棠式洗(梁之根藏)、天蓝双耳炉(吴根天藏)、钩釉三足炉(广州艺术陶瓷厂藏)、梅瓶(商承祚藏),展期长达一年。从此,宋代阳江窑渐为广大群众所知,并引起无数学者艺人对它研究的兴趣。

延伸阅读>>

故宫的部分石湾窑藏品赏析

1.广窑楸叶式洗,明,高6.7cm,长26.3cm,宽18.9cm。洗通体仿楸叶形,内外雕刻凹凸的叶脉,叶边堆贴4朵盛开的花,并刻出7枚花蕾。胎体厚重,釉层凝厚,深蓝色釉中渗化出葱白色雨点状花斑。此洗造型新颖,窑变花釉挥洒自如,卷曲的叶边仿佛被微风吹动,颇有天然韵致。

2.石湾窑仿钧釉三足炉,明,高14.5cm,口径11.9cm,足距9cm。炉直口,平出沿,短颈,鼓腹,圈足,圈足下承以三足。炉外施窑变釉,釉色以月白色为主,炉内施白釉,圈足内施酱色釉。胎体厚重,做工精细。此器为石湾窑的典型器物。

3.石湾窑仿钧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明,高4.5cm,口径21.5cm,足距9cm。花盆托呈菱花式。六瓣菱花口,弧壁,平底,底下承以三足。外腹部随花瓣口形状形成凹凸线条。内、外施窑变釉,外底露胎无釉。此花盆托造型模仿宋代钧窑菱花式花盆托,釉色追求宋代钧窑瓷器的窑变釉。

(郭亨文于本文亦有贡献)

【策划】曾超群 杨世华 赵强

【统筹】陈步上

【采写】罗天 通讯员 李田深

【图片】除自行拍摄及注明外,来源于广东海丝馆公众号、引用文献等

编辑 李明秀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