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汤老班”陈丽芳:从知心芳姐到最美教师|东莞年度新闻人物

教育莞家
+订阅

致敬词 

31年,1550多名学生,用一颗滚烫的心、用一片赤诚的爱,润泽学生、成就学生,她是2023年东莞市“最美教师”陈丽芳。从教31年,坚持做班主任31年,续写了从“最年轻”到“最资深”的时光跨度。

12月30日,距离2024年还有一天,东莞市虎门中学足球场上人头攒动,辞旧迎新之际,学校为全体高三学生举办成人礼。高三(13)班班主任陈丽芳悄然来到班上队伍的最后一个位置,将一束鲜花递给了坐着的男生,然后以家长身份带着他、也带着全班学生及家长一起走过成人门。在家长为孩子佩戴成人徽章的互动环节,她郑重地为男生别上寓意成年的徽章。

因家长出差无法到场,男生成为全班唯一无家长观礼的学子!来自老师意料之外的举动,让男生感动不已。

总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便是陈丽芳——一位做了31年班主任的老教师。“芳姐靓汤”“芳妈夜话”“芳师家法”,一个个标签背后,是一名教育人的初心和坚守,择一事终一生,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陈丽芳为学生佩戴徽章

陈丽芳为学生佩戴徽章

天生老师

当班主任累不累?答案不言而喻。

陈丽芳却说,累之余,还有一种乐趣,一种在课堂之外和学生沟通的快乐。用她的话,“和学生斗智斗勇斗谋,斗着斗着其乐无穷”。比如,帮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达成了一项目标,越是这个时候,越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1992年,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陈丽芳被分配到东莞长安中学当老师。对于这个结果,家人丝毫不觉意外。因为姑姑当老师,从小耳濡目染,还未上学的小姑娘曾边玩着泥沙边告诉家人:“以后我也要当老师!”于是,高考填报志愿,清一色的师范院校。

正如当初填报志愿的坚定,从教三十余年,她从未想过更换职业赛道,尽管身边不少朋友纷纷寻求高薪职业或者下海经商。面对外界抛出的橄榄枝,她不为所动。

“天生适合当老师”,这是老同事、老邻居,虎门中学办公室主任文放给陈丽芳的评价,不管什么样的学生、不管什么样的班级,在陈老师手里,最后都妥妥贴贴、皆大欢喜,“学生成绩差、家长难沟通、班级管理棘手等等,所有当班主任会面临的问题,在芳姐那都不是问题”。

获评“2023东莞年度新闻人物”,儿子小林陪同陈丽芳一起领奖,对于妈妈接连收获的荣誉,他说这是“实至名归,当妈妈的学生非常幸福”。

获评“2023东莞年度新闻人物”,儿子小林陪同陈丽芳一起领奖,对于妈妈接连收获的荣誉,他说这是“实至名归,当妈妈的学生非常幸福”。

在学校,陈丽芳有个“救火队队长”的特称,专门接手“困难班”,最终都能带着学生在高考中实现逆袭。为此,每送走一届毕业班,学校各年级级长都想拉她“入伙”。

从教31年、31年班主任,坚持的背后,有苦中寻乐的豁达与智慧,更有来自学生的信任和被需要的幸福。

1997年暑假,这是陈丽芳当老师、也是当班主任的第五个年头。还在产假中,她便接到学校电话:三(6)班学生联名写信给校长,要求她回来继续做他们的班主任。她没有犹豫,这一干又是26年,从未间断。有同事说笑,“如果不给芳姐当班主任,她会不习惯的”。

学校运动会上和学生在一起

学校运动会上和学生在一起

适合当老师、天生当老师,这也得到了家人的盖章认证。“有童心、共情,能和学生走到一起。”陈丽芳的先生林权初一语道破其中的关键。

他直言,陈丽芳有一个最大特点,出现问题不抱怨、不逃避,而是迎上去解决问题,“和学生的这份亲近,让他们师生情谊一直延续,很多学生毕业之后仍保持着联系,结婚、生子、乔迁都会和她分享喜悦。”

多面芳姐

给什么班带什么班,“救火队队长”有自己的诀窍。她是学生无私的关爱者、耐心的倾听者,更是严管善管的教育者。

“魔鬼+菩萨=芳姐”,这是学生给她定义的公式,陈丽芳大笑,“温柔+慈祥=芳姐”,这是她给自己定义的公式。四个关键词,多面芳姐的形象跃然纸上。

毕业学子为芳姐定制的礼物

毕业学子为芳姐定制的礼物

每次接管新的班级,陈丽芳都会和学生“约法三章”。“现在起,在学校,你们就是我的孩子,我就是你们的‘父母’。你们的以前我来不及参与,但从今往后大家的一切都与我息息相关!”

寥寥数句,瞬间拉近了师生距离。紧接着便是条条细数“芳姐不喜欢的事”——比如老师台上讲课学生台下私语,又比如不诚实、上课睡觉、不遵守学校手机管理规定等。一条条下来,成为不容撼动的班规。违反者,“家法”伺候。

陈丽芳的“家法”,是一条长长的戒尺,被郑重地放在讲台上。“如果谁违反班规,他们会自己带上‘家法’来办公室找我。”陈丽芳笑说,这个时候,她一般会问三个问题:“知不知道为什么惩罚你?”“错,错在哪?”“服不服?是心服还是口服?”

当学生认识到错误后,便让学生自己认罚,戒尺打几次,自己说了算。文放老师透露,在虎中,芳姐“家法”也成为特别的存在,学生即便是被她批评和惩戒了,也会开心地向她道谢,然后捧着他们的“家法”乐呵呵地走出办公室。

严苛的背后,是陈丽芳对学生的无私关爱。求学期间,自己经历了离乡背井的寄宿生活,深知来自老师的关爱,是一种莫大的心理慰藉。于是,陈丽芳时常自掏腰包给寄宿的学生煲汤、煲糖水。

无数个周末傍晚,总有一辆载着汤水的电动车从校道慢慢驶向教学区,而这也成为虎中校园另一翻独特的景象。

和学生一起分享“芳姐靓汤”

和学生一起分享“芳姐靓汤”

“芳姐靓汤”成为招牌,“芳姐牌饺子”同样名声响亮。先生林权初透露,陈丽芳经常邀请学生来家里吃饭、包饺子,“有时候她一吆喝,我们就帮着一起准备”。他清楚地记得,有个19届的学生一口气吃了58个饺子!每每念及都不禁笑起,其乐融融,学生也以被芳姐邀请去家里吃饭为荣。

“我一般邀请进步大的学生来家里。”谈及此,陈丽芳悄悄说这也是她的法宝之一,久而久之,师生间达成一种默契,“进步了,被芳姐看到,被认可了,便更有动力往前拼”。一年下来,吃饭的理由各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被叫上一遍。

爱与传承

“多面芳姐”自如切换,陈丽芳有自己准则,“讲台上,我是他们的老师,就是他们的权威;走下讲台,我和他们可以是搭肩的兄弟姐妹、无话不谈”。

看得见的成效,无法度量的却是背后的付出。

常常有毕业的学子向芳姐约饭,只想见见面、聊聊天

常常有毕业的学子向芳姐约饭,只想见见面、聊聊天

每一年接手新班,芳姐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了解学生的背景,包括家庭、父母、学习情况等。她说“只有了解每一个学生,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了解学生,倾听学生,她的电话为每一个学生开放,为此深夜来电也被孩子们善意的调侃为“芳妈夜话”。

而每一次惩罚学生之前,她都会和学生父母充分沟通,有家长甚至表示,“芳姐威武,如果揍得手疼,我负责提供锤子”……

“我做事情的原则,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陈丽芳说,她也希望把这样的态度传递给学生。课堂的知识是教不完的,希望学生不仅仅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立足更远的将来思考问题、努力拼搏。

为此,她总想着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东西都分享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更多,“获得‘最美教师’‘东莞年度新闻人物’,最大的感触就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第一时间就和学生进行了交流。”

历届学子的毕业照

历届学子的毕业照

将心比心,成其久远。真心真意的爱与馈赠,在师生间流淌。正如成人礼当天,典礼完成后,盛装打扮的男生女生们络绎不绝地找陈丽芳合影,定格这特别的一天。而那些毕业的学子,仍念念不忘当年的师生情,直呼她“大家姐”。

陈丽芳常对学生说,“你们的痛苦就是芳姐的快乐,你们痛苦了,说明你们在努力、在奋斗,所以芳姐快乐;将来你们的快乐更是芳姐的快乐,因为你们成功了”,而为了芳姐“更快乐”,便成为了学生的共识。

获评东莞“最美教师”,有学生转发朋友圈祝贺芳姐,忆当年师生情

获评东莞“最美教师”,有学生转发朋友圈祝贺芳姐,忆当年师生情

“当老师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与爱的传承。”陈丽芳直言,在自己的求学生涯,很幸运地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关爱,“刚开始,我只是很单纯地想让学生像我一样,能够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温暖,慢慢地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老师们给我的爱传承下去。”

对话:

南方+:如何看待这座城市?

陈丽芳:我的祖籍在番禺,成长在韶关,1987年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东莞,如今东莞已经成为我的第三故乡。说起来,我是慢慢融入东莞这座城市,比如当初在长安中学教过的第一届学生,我只比他们大四五岁,最开始因为彼此不了解,有一些小问题产生,学生听不太懂普通话讲课,导致第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通过深入了解,改用适合学生的方法,后来他们的成绩跃居年级前茅。

也许是我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到如今他们都喊我“大家姐”。三十多年过去了,见到他们我不用一秒钟,就能喊出他们的名字。耿直、重情是这些学生的特质,一如东莞,时间沉淀够了,就能发现它的魅力所在。

南方+: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三十余年,有什么感触?

陈丽芳:我很感激东莞给予我的平台,同时也很感谢努力的自己,我可以很自豪地说,这么多年从不缺学生“一节课”。2011年,父亲病重住院,我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看完晚修才跑去医院看望父亲。在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后,我硬是调课把所有的课都上完,才跟家人一起去医院接父亲,回家半个小时后父亲便在亲人的陪伴下安详离开。

当老师三十多年,有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唯一的遗憾是当年从长安中学调往虎门则徐中学(2001年与虎门中学合并)时,我带的那届学生,没有陪着他们到毕业,至今想起,仍是心痛。还有几个星期,我就要退休了,这次不管如何,我都会坚持把这一届高三完整带完,绝不再给自己留遗憾了!

编者按:

12月28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分社主办、中国农业银行东莞分行协办的“致敬奋斗者——2023东莞年度新闻人物发布仪式”举办,来自东莞各行业各领域的12位代表获评“2023东莞年度新闻人物”。近期,南方+推出“致敬奋斗者——2023东莞年度新闻人物”系列报道,走进他们2023年的故事,见证他们用勇气和智慧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以奋斗者的姿态在各自领域完成蝶变。敬请垂注!

【策划】江强 黄煜斌

【统筹】黄煜斌 靳延明 吴擒虎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设计】袁永平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