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不安、失眠多梦,中医是如何治疗精神疾病的?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订阅

精神、心理障碍在中医范畴来说都属于神志病,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如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风邪入脑,则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些症状都是神经系统方面的表现。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结合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神经病学理论体系。

而精神疾病是因为身体中几种情绪发生不平衡而导致,中医把人的各种情绪看成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

一旦某种情绪受到挫折或者刺激时,就会对脏腑造成一定的影响,久而久之则表现出各类精神疾病的症状。

中医是怎样认识焦虑症的?

焦虑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它表现出来的病态恐惧和焦虑,是对当前事件的过度反应,以及对未来事件的过度担心。

这些都可能引起躯体性症状,如心慌、出汗、颤抖等。

中医将焦虑症、抑郁症以及所有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统称为情志病。

依据这种焦虑所表现出来的持续紧张不安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精神心理变化,中医将其归属于“郁证”的范畴,与心、脾、肝、肾等脏器有密切关系。

从中医角度看,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加,人际关系趋于复杂,大家普遍存在精神压力过大、过度思虑的问题。

当这些因素作用于“心”,容易损伤心神,暗耗阴血,使得心失所养而引发一系列症状,造成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继而形成焦虑。

图|王主任为患者把脉

中医辨证治疗焦虑症的3种方法

目前,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考虑到焦虑症的产生,主要是由心血耗损,心阴亏虚,这两个核心病机所引起的。

因此在治疗原则上,中医采取“调和阴阳、安神定志”的辨证治疗方案,对“心”“肝”“肾”进行综合调理。

◆从心论治焦虑:养心血、安心神

传统中医学认为,“心”作为五脏之一,主血脉,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和主宰精神、意识、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它只有依赖心血的滋养,才能对外界的客观事物或信息做出正确判断;但若因精神高度紧张做出错误理解和判断(也就是上面中医所说的“心失所养”),并引起情绪问题,最终导致焦虑症等精神类疾病的发生。

所以,针对“心”的治疗上,多以调血脉、安心神为主,用中草药补养心气、益气和中,达到养心安神的作用。

◆从肝论治焦虑:调肝体、助肝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王铮辉表示,在接诊的焦虑病人中,常见到肝郁气滞的病机,并且在大部分焦虑病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

中医上讲,肝依赖于精血滋养,并与人的情志活动尤为密切。当人遇事不随意、心情不畅等外界刺激,就会导致肝气郁滞、肝血不足,进而会表现虚烦焦虑、失眠多梦等症状。

基于中医“肝藏魂”理论,针对“肝”的中医药治疗上,多采用补肝血、疏肝解郁的中草药,使肝血充实、肝气顺畅、心有所养,焦虑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从肾论治焦虑:补肾精、安神志肝脏在中医中被视为主要的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器官,并且因为肝与心在生理上能通过经络而相互联系,所以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与心有关外,与肝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运行。但如果肾精亏虚,则较容易出现心慌惊恐、紧张不安、精神不振等症状。因此,在针对“肾”的治疗上,主要选用补肾、安神的中草药进行调理。

中医特色疗法

目前,西医对于焦虑症的确切治疗手段,主要采取心理、药物或二者联合治疗的方式。

中医在这方面疾病治疗上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少的优势,并且临床治疗上注重整体观念,结合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以偏纠偏的方法,把患者体质的偏性纠正过来后达到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焦虑症状就可以逐渐缓解。

因此,对于焦虑症较严重的患者,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抗焦虑药物的同时,配合中医多项治疗手段进行有效治疗。

王主任介绍,除上述中药汤剂对于广泛性焦虑症有明显疗效外,中医针灸常选取百会、太冲、内关、三阴交、太溪、神门、背俞穴等穴位,用于焦虑症的治疗。它对于缓解患者精神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促进体液循环,都有明显作用。

最后,王主任提醒广大精神疾病患者,越早诊断,越早治疗,预后效果就越好。在专科规范治疗下,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临床康复,恢复往日的愉快心情。

当然,焦虑症的治疗也需要一个逐渐好转的过程,相信通过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和配合,焦虑症患者能够摆脱焦虑的痛苦,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图|针灸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