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2023年多了一天……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已经来到2023年的尽头。
365天,8760个小时,525600分钟,31536000秒。
2023的每一个时刻,都在生发着纷繁的线条。它们相遇、缠绕,欣喜、温情、激动、欢快、遗憾……故事和际遇随之而来,体验和触动由此而生。
四季交替,人间冷暖。站在年尾回看,多少瞬间让你难忘?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二区主任曾诚一直记得,那个在门诊面色惨白如纸的中年女性。
作为资深的妇科医生,曾诚见过太多像她这样的情况——因子宫肌瘤而导致的严重贫血。
她很担心,做手术是否会让自己女性的身份不再完整,另外还有手术的费用问题。门诊病人太多了,曾诚只能“流程化”地进行简单解答。
可能是回答没有打消她的顾虑,也可能是已经获得想要了解的信息,她最终没有选择住院治疗,而是拖着病体走出医院。
结束门诊后,曾诚越想越不放心。他拨通了患者留下的手机号,但始终无人接通。“如果当时多叮嘱几句,多解释几句,或许她就能及时得到治疗。希望现在她已经接受了妥善的治疗,重归健康。”
2023年10月4日,这是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汛旱风灾害救援处处长郑挺印象最深刻的一天。当天,是他爷爷的百岁诞辰。
作为家中长孙,此时的郑挺正和同事忙于防御台风“小犬”。今年以来,广东遭遇30轮强降雨和6个台风。在指挥调度最紧要的17天里,郑挺几乎都在办公室值守。
战风斗雨抗旱,郑挺和同事们圆满完成任务。缺席爷爷的生日宴,是他不得不说的遗憾:“我希望能亲手为爷爷点上生日蜡烛,为他唱一首生日歌。”
对于斐济华侨涂志辉,2023年的主题词是重逢。今年4月,他时隔数年再次回到家乡广东。返乡行程中最重要的安排之一,就是去广州市新沙麻风病康复村,探望那里的老人。
15年前,涂志辉通过志愿活动与这些麻风康复老人结缘。自那之后,他总会定期组织志愿者,为老人们送去需要的物资,以及心灵的陪伴。
2015年,涂志辉前往斐济,从事中医药教学和诊疗。只要回国,他都会去新沙走一走,看一看,这次也不例外。再度重逢,老人们拉着他的手,他也拉着老人的手,“真想把那一天永远定格”。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会长王颂汤已经85岁了。今年,是他不间断工作的第62个年头。近20年来,他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做慈善上,帮助病童和失学儿童脱离困境。
每年收到多少善款,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慈善组织只有募到钱,才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王颂汤一直盼望着2023年12月31日零时的到来,善款总额正式确定,全年“成绩单”火热出炉,“那一刻最让人高兴”。
假如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2023年多了一天,你又会去做什么?
“继续工作。”这是王颂汤的回答。“坚持了大半辈子,多一天还是两天,对我来说都一样,都要好好干。”
曾诚希望全部医护人员都能够放假一天,回家好好陪陪家人。“但前提是,医院的所有病患都治愈出院,我们一起回家!”
12月底,新沙麻风病康复村的老人们搬去了新住处,涂志辉很挂念他们。“如果2023年多了一天,我希望去看看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有没有交到新朋友?”
“对应急人来说,每一天都是‘在岗’。”郑挺笑着说,如果有12月32日,我还是会留在岗位上,继续干好三防工作。
假如……假如……
的确,2023年并不会真的多一天。岁月以相同的方式经过每个人,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度过岁月。
去日不可追,来日尤可期。太阳总会照常升起,你我终将继续前行。
来年,曾诚希望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郑挺希望风调雨顺,万事安康;涂志辉希望有更多人关心和爱护麻风康复老人们;王颂汤则希望一切向上,让慈善变得更有力量……
带着来自2023的期望,敞开怀抱,迎接2024的第一缕晨光。
【脚本/文字】南方+记者 钱明雅 陈嵘伟 卢轶
【剪辑】南方+记者 钱明雅
【拍摄】南方+记者 钱明雅 陈嵘伟
【海报】南方+记者 陈嵘伟
【资料支持】南方+记者 许舒智 张令
【策划】卢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