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七个关键词看广东医疗|医线观察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2023年即将过去。今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4名广东医生受邀参会,接受表彰。他们,是广东医生尤其是援外医生群体的优秀代表。

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广东医疗大事不断。年初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出台的《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推进新形势下广东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定下基调、明确方向。一年来,广东卫生健康出现了哪些变化?我们梳理了七大关键词——

01


上新

今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正式启用。智能轨道物流系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家“花园式医院”处处充满未来感。

南区空中连廊。

2023年是院区“上新”之年,多家广东医院的新院区有新进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整体搬进嘉禾院区,未来总床位可达3100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黄埔院区新生儿科病房启用,新增新生儿救治床位100张。

更多院区进入启用“倒计时”:南方医院白云分院黄石院区建设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预计明年6月交付;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等也将很快开业。

不远的未来,南方医科大学第九附属医院项目一期建设500张床位,打造国家级区域皮肤性病医疗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白云院区项目将充分发挥重点专科优势,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心血管国际医学中心、老年病防治诊疗中心、保健医疗服务中心……新增的床位和资源,进一步满足群众医疗卫生需求。

院区忙“上新”,医院也不忘“升级”。

7月,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名单发布,广东实现“+3”,新增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横琴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这是一类依托高水平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建设的区域医疗中心,能有效提升当地医疗能力。

从明年1月1日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横琴医院(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中心医院)将正式开业,钟南山院士团队进驻,不仅带来呼吸内科、胸外科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省市重点专科团队,还将开设综合内科、综合外科等病房。

放眼全国,“广东医疗”的“上新”力度也不弱——中山一院广西医院、中山一院贵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海南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娄底医院等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2月20日,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全面开诊;12月22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与福建省长汀县启动合作,将共建福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02

硬核

科技是推动医学进步与保障全民健康的根本力量。这一年,更多新技术在临床一线落地应用,在与疾病的战斗中,广东医生有了更多硬核“武器”。

9月,广东省首届优秀医药成果发布暨转化签约大会举行,全省首批33项优秀医药成果亮相,其中10项与转化合作企业现场签约,助推医药创新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大会现场。

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的SK08活菌散,是我国首个获批临床、并进入期临床阶段的活体生物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荧惑”,可以对1岁半到2岁半儿童进行孤独症的辅助诊断;新一代高性能眼科光学影像诊断装备,推动我国眼病诊断从“结构成像”向“功能成像”模式跨越……

新成果、新技术,推动临床治疗实现新突破。过去医生们做不到、想不到的术式,正在逐步走进现实。

国产“人工心脏”投入临床,为“等不及”供体心脏的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了另一条求生之路;“立体定向放疗+免疫”治疗,让晚期肾癌全身转移的患者实现肿瘤消失8年未复发;世界首例“隔离”肝癌病灶定向治疗,让“哪个器官生病,只治疗哪个器官”成为可能……

近年来,广东在推动医药科技协同创新上不断开展新实践,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进入全国前列,产生一批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

由于在器官移植领域的亮眼成绩,应美国梅奥医学中心邀请,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联合心脏外科、体外循环科和麻醉科的专家,与梅奥中心的心脏移植团队线上交流,探讨无缺血心脏移植技术。梅奥医学中心专家认为,该技术能提升心脏移植疗效,扩大边缘性供心的使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03

守护

这一年,广东努力给足妈妈们“安全感”。

6月1日,新修订的《广东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涵盖了从备孕到怀孕,再到分娩的“全流程关照”,如为群众提供免费的婚前孕前医学检查服务,为孕产妇提供孕产期健康管理、产后访视和产后四十二天健康检查服务,对胎儿生长发育进行监护等。

产妇心理保健也被纳入了条例中。条例鼓励支持心理援助机构、社会工作机构、志愿服务组织以及社区为有需要的孕产妇提供心理健康援助服务。

一条条细化的条文,彰显着广东温度。

艾滋病、梅毒、乙肝作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困扰着想要孕育下一代的感染者。今年11月24日,广东正式通过国家评估,成为第一批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省份。

自2003年起,广东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经过20余年的努力,从干预艾滋病一个病种扩大到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三个病种,实施范围从一个区扩展到全省,项目从“预防”到“消除”,工作不断提质升级,全力保障母婴健康。

呵护好母婴安全的同时,广东也让新生儿事项办理更便利——

12月8日,广东省“出生一件事”集成化办理系统正式上线粤省事客户端,生育登记凭证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申领、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申领等大事项实现“一站式”在线办理,实现了群众“零跑腿”。

04

强基

今年,广东实行多项措施,让群众在“家门口”放心看病。

4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印发《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新一轮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2023—2027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三大工程16个具体项目,每项都旨在加快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助力解决群众就医“痛点”——

到2027年底,全省不少于100家县级公立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县域医共体全部实现紧密型治理;

超过1名医师下乡开展医疗卫生服务,超过1000项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至基层,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8月29日,一个事关基层卫生健康的现场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广州花都、深圳罗湖、清远英德等24个县(市、区、镇街)都有了一个新身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及建设单位。

这意味着,这些地方将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让群众就医更方便。

9月初,“强基层”力度继续加大——广东省卫健委推出基层卫生“便民惠民十条”,家庭医生可以直接进驻到小区业主群服务;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开设412周长期处方,省去奔波。

广州市海珠区江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区。南方+记者 梁钜聪 摄

这一年,集中在广东大城市、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正源源不断下沉到基层。在实施“百千万工程”中,将有更多好医生来到“家门口”,让更多广东居民在“家门口”看好病。

05


“养生”

广东人有爱中医、信中医和用中医的传统。养生,还是看广东人,如今对于年轻人来说,家门口的中医馆,是恢复能量的好去处。下班之后做一做针灸推拿,已成为一种新潮流。

数年来,广东先后投入1.8亿元部署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工作,目前全省已建成中医馆1831个,实现省域全覆盖。

中医馆,不仅要有,而且要好。2023年起,重点安排1380万元支持粤东粤西粤北9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馆内涵建设,安排1742万元支持87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中医阁。

在民间,虽然中医疗效非常好,但都被“吐槽”不知道为什么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成为一些中医人的心病。

12月28日,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广州举行。该实验室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牵头,珠海市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为主要参建单位。实验室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牵头,将聚焦中医药原创理论、重大疾病防治、中药新药创制、国际科技竞争四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

从此,广东中医人做科研,就有了更多利器加持。

中医经典是中医药几千年智慧的集大成者,是中医理论、中医临床的源头,用好中医经典,对中医学的传承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今年,广东确定10家医院为广东省中医经典病房建设试点单位,计划到2025年,以中医经典病房诊疗实践为基础,形成5到10个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培养一支具有经典中医思维的优秀临床中医师队伍,让中医经典发挥更大价值。

06


开放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医疗资源加速融合接轨。

于2021年正式落地的“港澳药械通”政策,让还未在内地上市但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以及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在临床急需的情况下,可以在大湾区内的指定医疗机构使用。

一年来,纳入这一政策的药械目录不断更新——

9月,首个偏头痛创新口服药经“港澳药械通”落地佛山;

11月,一名左耳失聪患者在中山一成功植入了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引进的首款人工耳蜗;

12月,一种治疗淋巴瘤的药品通过“港澳药械通”首批落地广东医院。

“健康湾区”建设加速,满足多元化的就医需求。

广州南沙、海珠等区实现综合三甲医院内“先全科后专科”的港式服务模式;南沙区建成“市一南沙医院—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和金牌全科门诊部,为辖区居民提供直通香港的一站式医疗服务……

立足湾区,面向世界,这一年,广东医疗加强对外合作,与全球共同探讨重大健康问题——

2023年泛太平洋健康创新大会云集近百名来自全球的医学“大牛”共商医学创新发展;

中山一院与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探讨无缺血心脏移植技术;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我国唯一的“世界卫生组织眼健康与视觉合作中心”;

合作中心揭牌。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广东省人民医院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强强联手,开展心血管病学领域全方位合作……

这些无不凸显着广东医疗正在大踏步前进,在世界舞台上唱响“广东声音”。

07


“圈粉”

这一年,广东医生凭实力“圈粉”:从“最美医生”到“时代楷模”再到“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与个人”,广东医生不曾缺席。

8月,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被评为全国“最美医生”,是今年广东唯一入选医生。在同事眼中,他是精通业务的“康神”,也是明察秋毫的“病毒侦探”。他说,公卫医生开出的是“社会处方”,每一次挺身而出的他,都是“最美”的。

假如广东医疗有热搜榜,那么,这一年,“援外”一定榜上有名。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10月,“80后”广东援外医生、中山一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吴德熙作为中国援外医疗队代表,登上“时代楷模”领奖台。聚光灯下略带腼腆的他,却凭借在多米尼克开展的多个“第一”,成为当地半个国家的人都认识的“Doctor Wu”。

吴德熙医生成功开展多米尼克首例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12月29日,国家高规格表彰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广东1个集体、3名个人上榜,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领队彭志强、第30批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陈少基、第11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队长于冬男和吴德熙赴京接受表彰。

荣誉背后,是一批批援外医生的坚定选择与默默付出。此刻,仍有数十名来自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深圳市中医院等医院的医生们,奋战在加纳、多米尼克、赤几医疗事业的一线,即将在1万多公里外迎来新年。

南方+记者 卞德龙 黄锦辉 钟哲 陈伊纯 厉思璇 见习记者 吴雅楠

编辑 冯颖妍 陈梅玉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