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高铁来上班!迈入“高铁时代”的汕尾唤得“人才归”

南方+ 记者

9月26日,广汕高铁开通,汕尾融入广州一小时交通圈;12月26日,汕汕高铁开通,汕尾到汕头车程缩短至40分钟左右。

至此,两条以汕尾城市命名、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沿海高铁“双龙交”,汕尾全面迈入“高铁时代”,架起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汕潮揭都市圈的“人才通道”。

汕尾迈入高铁时代。

汕尾迈入高铁时代。

“350公里/小时”的双向奔赴

“奔向海陆丰,只需一粒钟”。随着高铁的开通,海陆丰革命老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系日益紧密,逐步从“双城”变为“同城”。

“广汕高铁开通后,我往返汕尾与广州更加方便快捷,还能将省出来的时间用在研究病例上,坐着高铁来汕尾上班的感觉不错。”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派驻深汕中心医院的全时专家莫颖倩说。自2021年5月深汕中心医院门诊运营以来,莫颖倩往返广州与汕尾两地数百次,在汕尾接诊过数千名患者。

两条以汕尾城市命名、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沿海高铁“双龙交会”。

两条以汕尾城市命名、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沿海高铁“双龙交会”。

“看到家乡来我们学校招揽人才,既骄傲又自豪!自从广汕高铁开通之后,我给师弟师妹推荐汕尾更加有底气。”广东工业大学毕业生小庄激动地说。

迈入“双高铁时代”的汕尾,距离已不再是问题。

柔性引才再发力

提速的交通拉了城市的距离,也破除了传统引才的思维,人才拉锯战正转变为人才拉“距”战。

汕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后,更多人才将发展目光聚焦汕尾,将汕尾视作展现自我价值的新选择。

“老区人民有需求,我们就来了。”2021年深汕中心医院开业,教授姚燕丹作为第一批“开荒牛”从广州来到了汕尾,年多时间往返两地。“广汕高铁开通前,大家过来汕尾通勤比较麻烦,时间精力很多耗费在路途中,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作的效率。现在我们能大大缩减往返两地的时间,大家到汕尾来工作的热情也更高了”。

深汕中心医院。

深汕中心医院。

深汕中心医院开业至今,汕尾市域内住院率增加4.1%,本地重症患者外转数减少超过1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7个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4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全方位平移到汕尾,也把技术、人才、学科优势带到了汕尾。如今,跟姚燕丹一样往返两地的,还有深汕中心医院的203名全时派驻专家和柔性引进的177名人才。

引才的核心在于用才。柔性引才就是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破解本地引才难、留才难等困局,方式更加便捷、灵活,且见效更快、成本更低,能有效解决急需紧缺的“燃眉之急”。面对越来越激烈的人才拉“距”战,汕尾抢抓交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顺势而为,开辟多种渠道引才,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在招才引智中蹚出了竞争优势。

“对特殊人才采取一事一议商定待遇补贴”,“对享受运营经费支持的人才飞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在汕尾缴纳的,经认定可不受参保地限制,同等享受汕尾市人才政策”……柔性引才,汕尾诚意满满。上个月正式发布的《汕尾市“善美英才”计划》,明确提出柔性引才的具体政策,对柔性引才的对象、方式、奖补等予以明确,以“鼓励柔性引才”“加大与湾区人才交流”“‘飞地’引才”等3方面政策措施,不拘一格引才聚才。

“我愿意尽自己的余热去培养汕尾地区的名师、名校长,以教师自身发展带动学生高质量发展,让拔尖创新人才在革命老区落地生根。”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首任会长吴颖民在被聘任为华南师范大学“创新实验班”总顾问时说。今年3月,华南师范大学在汕尾市林伟华中学、陆丰市龙山中学、海丰县彭湃中学设立“创新实验班”,依托汕尾校区的建设,借力多条高铁开通的便利,引导越来越多来自校本部的名师大咖到汕尾开展科研教学,带动汕尾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

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

“对我们高校来说,我们可以把其他校区的人才引进来服务汕尾,有了这个柔性引进政策,更有助于汕尾引进优质人才。”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管委会学生工作办主任、行知书院副院长唐小煜说。

值得一提的是,《汕尾市“善美英才”计划》还从保障人才生活服务、干事创业、交友交流、福利待遇等方面提出了多条政策措施,提供“上管老下管小”服务。为支持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人才引进工作,在学校附近的金町湾社区中建设了人才周转房,设立全市首个“人才知心大姐”工作室,解决异地工作人才的工作生活难题,贴心办好人才“关键小事”;定期举办人才见面会,打造“品清湖论坛”系列活动,倾听人才心声,共话汕尾发展……

“高铁+”文章大有可为

高铁压缩了时空距离,也进一步聚集了科技、经济、人文等不同领域的资源要素,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

今年前三季度,汕尾地区生产总值968.26亿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27元,同比增长6%……

如今的汕尾未来可期,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更渴求人才。

近年来,汕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走出去、揽人才,持续用好“四拜访一锁定”机制,以高铁线作为“人才引流线”,仅2023年已经引进近400名硕博士、近10000名大学生,其中来自大湾区的8610名,占比约62%。

在11月召开的第三届汕尾发展大会上,汕尾全面启动“百校千企·我献力”活动,与广东省科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7家院校单位分别签订名校大院科技赋能汕尾“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并公布了一批拟合作开展的十大项目。

“坐着高铁来上班”成为一种新潮流。汕尾将以更强的优势、更优的生态、更实的举措,开好“高铁引才列车”,让更多大湾区的专家、医生、教师、企业家等人才向汕而行、逐梦汕尾。

南方+记者 陈欣欣

编辑 冯颖妍 童慧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