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血脉!霞山东纯村点“绿”成金,留住乡村记忆

南方+

霞山区共有33个行政村,每个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最早的村落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短的也有近400年的文化沉积。位于霞山区东边的特呈岛、中部的霞山村、西部的南柳村……数百年的人文积淀造就了如今的乡风文明。

霞山区这片村落都发生了哪些故事?他们因何而成?以何为名?为了挖掘霞山村落的历史,保护好优秀的乡村文化,霞山特以“传承村史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带大家了解霞山各村落名字的由来和故事……

走进霞山区东纯村,只见村屋错落有致,土地广袤肥沃,平坦开阔的柏油路穿梭于绿树碧水之间,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面映入眼帘。

东纯村的村名由来有一种流传下来的说法——传说,东纯村原称为“东屯村”,后演变为“东纯村”,由于年代久远,具体是怎样来源已无法考究。值得肯定的是,当时建村的先祖能以这么美好的名字作为自己的村名,说明先民们对文化的崇尚,也寄托了先民们对美丽乡村的向往。

村落档案——东纯村

东纯村位于霞山区海头街道,是单一杨姓自然村,也是革命老区村庄。其背靠三岭山公园,毗邻湛江大道、华港工业园以及未来的广湛高铁站,附近的快速路有湛江大道、湖光快线、疏港大道以及规划中的森林大道。

这座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的村庄绿化面积达70%—80%以上,是霞山大力推进“西拓东提”城市发展战略的点“绿”之笔,对霞山绿美生态建设的示范引领意义重大。因为距离城区较近,东纯村坚持耕旅结合、产业多元发展,推动具有本土特色的文旅一体化产业发展,擦亮“绿美东纯”招牌。先后获评“湛江市生态文明村”“湛江市最美的村庄”等荣誉称号。

探村史

东纯村始建于明代末期。杨氏祖先本居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有一支迁居广东高州府吴川县瑚琳村(年代不详);后来,始祖杨易忠从瑚琳村迁居吴川南三都特呈岛。

先民们在特呈岛居住,历经四代,经常受海盗侵扰,无法生存,四世孙果断携全家迁至雷州府遂溪县崇礼乡二十二都调巷(今调丰)定居,后又因自然环境与耕作条件不理想,再择居现址东纯村。

定居东纯村后,人丁兴旺,繁衍生息。

探文化

东纯村的农耕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到1984年前期,东纯村村民在农业生产方面,主要采用“牛拉犁耕”农业生产方式,这既是农耕生产效率低下的方式,也是导致农业生产经济差的根源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在各自的承包地纷纷种上灯笼椒(青椒)。村庄种植的青椒极其高产,是村庄的重要产业和村民经济来源,东纯成为湛江市闻名的“青椒村”。

青椒盛产五六年后,勤劳智慧的东纯人又找到了一条致富的新路——运输业,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运输车辆最多达60多辆,解决100多人的就业,村庄盖起了几十栋两三层的新楼房,是沿线村庄新盖楼房最多的村庄。

探历史

东纯村是革命老区村庄,东纯人民秉持“杨家将”精忠报国精神,积极投身革命,一段红色岁月,厚植了东纯村的红色文化。早期的革命志士林铁、黎浩连、林挺、林秋生、冯清、长脚杨等在东纯引导村民支持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村民经常自告奋勇为游击队放哨,热心为革命者挑水、煮饭补衣服等等。

一直以来,东纯村的干部群众积极做好拥军工作,大力宣传军人的尊崇地位,鼓励村中更多的适龄青年参军,建立了“拥军奖励制度”并张榜表彰。东纯村现有退役、现役军人超过30人。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东纯村将法治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紧密结合,通过农旅产业融合,全力打造绿美东纯。坚持耕旅结合、产业多元发展,将闲置空间资源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抓手,以观光农业为主线促进乡村旅游。

东纯村内,霞山“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示范点态势感知平台正在运作。

新建的圆筒也画上了精美的图绘,变成了别具一格的乡村打卡点。

向上望去,无人机缓缓升空,螺旋桨在空中“嗡嗡”作响,按照规划好的路线,无人机在农田中匀速飞行,雾状的农药均匀地散落在农作物上。

再往前走,便是东纯村生态农业观光园,这是湛江市霞山区和广州市越秀区在“百千万工程”中合作共建的重点项目。

东纯村生态农业观光园占地约260亩,推出玉米地露营、稻鱼共生、生态鱼垂钓、菜园认种、研学基地等多元化农旅学项目,打造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微度假”胜地。

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拟成立村企自行建设运营或寻求合作方合作经营项目,通过门票、菜园认种、生态餐饮、住宿旅游、分红等多种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总投资约900万元,目前已投入500多万元。

走进榕园文体旅大公园,能看到一片根系古拙苍老但生机盎然的榕树群,枝干上系着铁牌子记录着它们的身份信息。

东纯村有古榕树34棵,树龄300多年,是湛江市绿美建设示范点。20世纪60年代,《赤道战鼓》曾在榕树下取景拍摄。

老人们坐在石凳上闲聊,孩童围着树嬉戏……满眼皆是人与树和谐相处的景象,这里已成为村民的休闲胜地。

下一步,东纯村将依托古树资源,因地制宜建设250亩农科教育观光生态园和霞山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示范点自然教育服务能力。同时,建设260亩欢乐田园项目,包含农耕文化乐园、时蔬瓜果采摘园、百果观光园等,促进乡村旅游,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

【撰文】李怡茜

编辑 陈玮琪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