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医生”梁帆:从海归创业者到行业“小巨人”|东莞年度新闻人物

南方+ 记者

致敬词:

放弃海外高校教职回国创业的梁帆,立下用所学、所研、所做驰骋人工智能领域的铮铮誓言。在无数个日夜中,他成为奋战在铁路线上的“特护医生”,已为全国超五分之一的铁路提供智能探伤服务。

大数据可以做什么?是看不见的数字,抑或是摸不到的云端?

在梁帆眼中,大数据是华佗,是仲景,可以“望闻问切”,实实在在解决社会痛点。“我们正处在最好的时间,处在数字经济大潮的浪尖,正好可以将多年所学用于社会发展所需。”

从大洋彼岸来到粤港澳大湾区,梁帆创办了东莞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下称“先知大数据”),并担任企业总裁和研发中心总经理,在国内开启了事业的“第二春”。

离开高校课堂走入创业圈,在1800 多个日夜里,这位海归创业者带着团队一路奔跑,行走在风沙横飞的铁路钢轨上、暗黑的下水道上、轰鸣的车间里。在海外,他是一位文质彬彬的高校教授;如今,他是风尘仆仆的“轨道医生”。

年近岁末,梁帆晒出了今年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个人获评为东莞首批“最美工程师”,先知大数据入选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估值再翻番达23亿,产品推广更迎来了爆发期。开年后,梁帆就变成“空中飞人”,奔赴全国各地开展“行军式”出差,迎来“史上最拼”的一年。“我们的产品已经积累了6年的创新成果,是时候要向市场广泛推广了。”

时至今天,先知大数据的钢轨探伤智能生态产品已运用于中国五分之一的铁路;“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系统服务东莞超1800个学校、托幼机构食堂……这些数据还在不断地被刷新。“过去6年,我们一直在努力着,降低行业决策的门槛和成本,尽己所能赋能产业,让产业发展的步伐走得更快一点。”梁帆说。

从“人找问题”到“问题找人”

奔赴在数据一线

从2011年到现在,中国高铁已经运营整整10年,钢轨也将进入断轨频发的高风险期,地质特殊的四川、贵州、重庆、云南昭通等地只占全国铁路运营里程的一小部分,但断轨数量在2017年以前却非常多。在铁路的背后,有一群奋战在一线的“特护医生”,他们每天奔忙于维护和检修铁路线中,从海外刚归国后的梁帆也加入“轨道医生”的阵列中。

在沪昆线、川黔线、内六线的崇山峻岭间,梁帆和团队背着仪器,像小学徒般跟探伤工们在轨道上敲敲打打,一边学习一边研发,把每次敲打出来的“动静”进行量化、固化,并在脑海中形成算法,运用在智能设备中。

“我这身黝黑的皮肤正是那时候晒的。”梁帆黝黑的脸蛋上不时浮现出羞赧的笑容,那段难忘的经历恍如昨日,历历在目,“如何判定一根钢轨里面有伤?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去做‘探伤工’,这相当于一切从头学起。但内心中又隐隐涌现出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一定要攻坚克难完成这项挑战。”

整整八个月,顶着烈日当空,梁帆团队扎进西南铁路干线,跟着探伤工人一同上道工作。“经过240多个日夜的现场勘查,团队积累了海量的、有价值的数据,算法逐渐清晰和准确,当时算法的精确度相当于全国探伤大赛的冠军,超过了世界七八个高手‘会诊’的结果。”梁帆表示,随后又经历3年漫长的人工与机器对比实验和迭代,“扁鹊”探伤车、“仲景”分析仪、“华佗”大修决策平台等一整套钢轨探伤智能生态产品诞生,并逐渐成熟、投入使用。

“特别自豪的是,目前全国五分之一的铁路都用上了这套‘探伤’设备。”梁帆说,这套钢轨探伤智能生态产品更是实现了从‘人找问题’到‘问题找人’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一刀切的决策方式。当系统发现‘伤情’,就会发出警报,并提供解决方案。它不仅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还解决困扰行业几十年的工务探伤漏判多、错判率高且大量依靠人工回放的行业痛点。

梁帆给钢轨“智能探伤”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的探伤工作变得简单高效多了,过去1名探伤工5年才能出师,现在3个月就能快速上手。同时,这套产品解决了精准化换轨难题,以前轨道要‘周期修’,疑似伤损也要补,现在‘状态修’便可,这不仅节省大量的更换轨道成本和运营费用,还能提升铁路运营安全水平。”

从初创企业到“小巨人”

上手十八般“武艺”

凌晨3点,在漆黑的下水道,梁帆带着团队趁着夜阑人静,提着灯为地下管网做体检,收集地下水管的声音,以进行数据分析形成漏损报告。清晨8点,梁帆又来到了位于东城的办公室,处理公司的日常事务。

以前只需钻研技术的梁帆,现在也得走到“台前”。“1天24个小时都不够用。管理、财务、法务、金融、市场……十八般‘武艺’都得上手。”梁帆说:“创业是极富挑战性的行动,全方位考验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专业技能,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很多都是我的知识体系之外的。”

就这样,梁帆带着团队奔跑了6年时间。“这几年,企业的增长速度还是蛮快的,从2018年2亿元估值,到2019年8亿元估值、2021年估值增至15亿元、2022年估值23亿元,我们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态势,发展趋势健康且快速。”

先知大数据在产业竞逐的赛道上越跑越快,也吸引了创投圈的注意。去年,东莞金控管理的引导基金1000万元融资为其发展注入“活水”,同一轮参与的投资机构还包括井冈山北汽基金、东城旗科产投等机构,该轮融资总金额为6500万元。

“这笔资金助力我们打造东莞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人工智能数据科学转型基地。此后,我们承接东莞市创新重大研发项目、国家和省重大科研计划就更有底气了。”梁帆说。

有资金、有技术、有政策、有市场,先知大数据逐渐成为千万创业大军中的“领头羊”。2019年,工信部公布全国首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优秀技术供应商,先知大数据与许多知名企业一起上榜,是入选的17家企业中最“年轻”的一家。今年先知大数据还获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成为行业中名副其实的“冠军”企业。

从教授到老板

怀揣着梦想回国创业

“回国创业去!”六年前,梁帆在与“兄弟”余旸商量后,一起动身从海外回到国内,从高校课堂走向了创业圈,创办了先知大数据。虽然创业背后是一路闯关的辛酸,但是毕竟创业让梁帆离少时梦想更近了一些。在他看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打小梁帆就对机器人、数字、机械等领域感兴趣,因此在大学就选择了信息管理专业,这也成为梁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梁帆回忆道:“在大学求学期间,我就跟着导师参与到国家多个重大项目中,曾在草原和戈壁见证到星辰大海,这让我更加渴望用青春和热血报效祖国。”梁帆说起话来语速平缓,透露出敏捷的思维和满满的自信。

“当时国内的技术与世界水平仍有不少差距,还不掌握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这是我们需克服的短板。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困局,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填补产业空白,我暗自许下了立志为祖国弥补产业空白的承诺。”梁帆说。

要实现梦想,最终靠的是实力。

2007年,梁帆远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此后的10年时间,梁帆扎在机器人控制和嵌入式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回国前在海外任教职,一边钻研技术,一边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在海外的日子挺安逸的,工作和生活都按部就班,有种让人一眼到头的感觉,我不甘心长期持续这样的平静,于是一直在寻找突破口和机会。”梁帆说。

时间走到2017年,梁帆敏锐地嗅到机会来了。

当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人工智能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正式吹响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号角。“在人工智能成为国家战略之际,我认识到所学、所研、所做皆为此事业准备,年少时的梦想再度浮现了。”

“我的想法与大学室友余旸博士不谋而合,双方都迫切期望报效祖国,于是彼此都辞去了海外高校的教职,结伴回国创业。”梁帆表示:“在很多人看来,我们的选择是疯狂和冒险的,但在我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对话】

梁帆:扎根东莞,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南方+:请你谈谈东莞为初创企业创造的科创环境、营商环境?

梁帆:创业企业没有知名度,没有政府“帮扶一把”是很难活下去的。我选择来东莞是被其产业基础、市场环境、营商环境所吸引的。东莞对高新技术、高端人才表现出强大的需求,并愿意给予最大限度的帮扶。正因为东莞这样产业环境和创新氛围,让我决定在东莞扎根,开启我的创业之路、继续我的职业生涯。

一直以来,东莞对人才非常重视和支持,我们也切实享受到了很多的优才政策。在东莞刚举办的“工程师日”活动中,我获评为“最美工程师”,这让我们感受到这座城市对我们对尊敬和礼遇。未来我跟团队将继续扎根东莞,为东莞产业发展、高层次人才集聚以及民生服务贡献力量,让我们勠力同心,勇立潮头,力争为东莞、为湾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编者按:

12月28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分社主办、中国农业银行东莞分行协办的“致敬奋斗者——2023东莞年度新闻人物发布仪式”举办,来自东莞各行业各领域的12位代表获评“2023东莞年度新闻人物”。近期,南方+推出“致敬奋斗者——2023东莞年度新闻人物”系列报道,走进他们2023年的故事,见证他们用勇气和智慧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以奋斗者的姿态在各自领域完成蝶变。敬请垂注!

【策划】江强 黄煜斌

【统筹】黄煜斌 靳延明 吴擒虎

【采写】南方+记者 叶永茵 何绮莹

【摄影】 何绮莹 受访者供图

【设计】袁永平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