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顾月冰
责任编辑 | 姚忆江
可以看到,犹太学生和阿拉伯学生没有别的共识,但他们都相信,美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偏见。
在主流舆论引导下,巴以冲突不但撕裂了美国高校,也刺激了高校内的“取消文化”。
谈论巴勒斯坦“已经成了美国公共生活最后的禁言区”。犹太学生和阿拉伯学生没有别的共识,但他们都相信,美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偏见。
2023年12月5日,美国华盛顿,一场“高校反犹”听证会在提问环节进入高潮。
“马吉尔女士,(学生)呼吁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的言论,是否构成欺凌或骚扰?Yes or No?”纽约共和党众议员埃莉斯·斯特凡尼克厉声质问。
“如果(言论)是有针对性的、严重的、普遍的,那就是骚扰。”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利兹·马吉尔微笑地答。
“那么(你的)答案是,‘Yes’。” 斯特凡尼克说。
“议员,这是一个需要视情况而定的答案。”马吉尔强调。
“这就是你今天的证词?呼吁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取决于具体情况吗?……”斯特凡尼克提高了语调。
“如果言论变成行为,那就是欺凌或骚扰。”马吉尔答。
“行为,只有实施了种族灭绝的行为(才是骚扰),而言论就不是?这是不被接受的,马吉尔女士。我要再给你一次机会让全世界听到你的答案!”斯特凡尼克再次提高了声调。
当时,一同接受听证的还有哈佛大学校长克劳丁·盖伊、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莎莉·科恩布鲁斯。她们均受到了斯特凡尼克议员的拷问。
自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后,美国高校已经成为巴以冲突的另一个“战场”。校园内,亲巴勒斯坦团体和亲犹太团体分别展开抗议,一些高校甚至出现了暴力冲突。
听证会结束后,舆论直指三位校长。美国政商、高校人士和犹太团体谴责三位校长闪烁其词,并未坚决反对“犹太仇恨言论”。
这场中东世界的战火仍在美国高校扩散,它正一步步将大学拖进“反犹主义”漩涡。
校长辞职风波
听证会第二天,三位校长遭受了各界谴责。宾州长乔什·夏皮罗指责马吉尔的回答“不可接受”,他是宾大校董事会成员。美国华尔街巨头、对冲基金经理罗斯·史蒂文斯称其将撤回对宾大一笔价值约1亿美元的捐款。
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劳伦斯·特里布则认为,哈佛校长盖伊“给出了犹豫不决、公式化和令人奇怪的闪烁其词的答案”。美国白宫副新闻秘书、发言人安德鲁·贝茨称,“种族灭绝的呼声是可怕的,与我们国家所代表的一切背道而驰。”
12月8日,美国74名国会议员呼吁解雇宾大校长马吉尔、哈佛校长盖伊和麻省校长科恩布鲁斯。其中包括71名是共和党人, 3名是民主党人。
在舆论压力下,宾大发布了校长的辞职视频。马吉尔在辞职时提到,“当今仇恨以多年未见的方式在校园和世界扩散,这些(校园言论)政策需要澄清和评估。”
“校长们的回答已经很克制了。而听证会议员只想要一个Yes or No。”中国留学生刘若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刘若轩在美国东部一所文理学院就读,她身边的阿拉伯同学很少会和犹太同学对话,双方见面也会有敌对心态。
亲巴勒斯坦人则认为,他们是在“为生活在加沙边缘、被压迫的民众发声”,长久以来,以色列对加沙实施了监狱式的封锁,亲巴勒斯坦是“反殖民主义”的运动。而美国的“反犹主义”已经成为压制、转移加沙人苦难的一种方式。
美国的犹太人普遍支持“以色列在哈马斯袭击后有自卫权”,如果指责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会被视作“反犹主义”。
美国主流舆论认为,朝犹太人说“因提发达”,就意味着向他们释放“实施暴力攻击”的信号。因提发达(Intifada)经常出现在巴勒斯坦团体抗议口号,它在阿拉伯语中译做“起义”,最早使用于1987年的第一次巴以冲突。
在听证会上,共和党议员斯特凡尼克就是如此定义“因提发达”的。
很快,听证会事件的“主攻”议员斯特凡尼克发了一条推文,“一个下台了,还有两个”。她认为,“马吉尔被迫辞职只是解决校园反犹主义的开始”。
随后,哈佛校长盖伊则在校报《哈佛深红色》的采访中道歉。“听证会时,我陷入了有关政策和程序的长时间激烈交流。”盖伊说,她当时应该冷静呼吁“对犹太社区或学生施暴的人在哈佛没有立足之地”。
巴以冲突席卷美国校园
自10月7日以来,巴以冲突在美国高校中延续。
“嘿!席尔,你今天杀了多少孩子?”在西北大学一场巴勒斯坦集会上,游行学生高呼该校犹太裔校长迈克尔·席尔之名。
在回宿舍的路上,该校犹太裔学生斯特罗森伯格看到了一张海报:加沙是“现代集中营”。斯特罗森伯格感觉到校园里的“反犹主义”,为了保证人身安全,他摘掉了脖子上的六芒星挂坠。
一些美国犹太裔同学的不安全感在加深。在宾大一个犹太兄弟会旁边,有人潦草地写着“犹太人对抗纳粹”,校园的玻璃上常常被打上“解放巴勒斯坦,从河流到大海”的字样。
“一位阿拉伯裔朋友的弟弟,只有16岁,被白人指着鼻子说,‘我不喜欢你!’”刘若轩有些激动。
亲巴勒斯坦者和亲以色列者出现在美国各大高校,他们互相反驳、攻击,甚至发生暴力事件。
在10月12日的哥伦比亚大学内,数百名学生聚集在主广场,他们站成“两组人马”。
亲以的学生披着蓝白相间的国旗,在活动的大部分时间,他们举着哈马斯劫持人质的海报,保持沉默。另一侧的亲巴学生则挥舞着标语“自由巴勒斯坦”“结束占领”。
“头一个月里,两方在学校里的暴力冲突较多,每周能有一两次。”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张瑞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美国出现学生死亡事件后,哥大校园设立了刷卡进出机制。
美国主流舆论整体更倾向以色列。美国NPR/PBS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美国人更公开支持以色列。
在主流舆论引导下,巴以冲突不但撕裂了美国高校,也刺激了高校内的“取消文化”。
以哈佛为例,10月7日冲突爆发后,哈佛数十个学生团体签署了哈佛巴勒斯坦团结委员会 (PSC) 的一封信,要求以色列“对所有正在发生的暴力行为负全部责任”。
该信引起了学生、教师、知名校友、政界人士甚至哈佛大学校长的强烈反对。一些团体撤回了联名,不过大多数成员被公开人肉搜索。
另一起“取消文化”事件发生在纽约大学。10月10日,该校学生律师协会主席莱纳·沃克曼公开支持巴勒斯坦,称“以色列对巨大生命损失负有全责”。当日,她便遭到了未来律所Winston的解雇。Winston公开回复称,该候选人有悖公司的价值观,公司支持“以色列和平存在的权力”。
“亲巴言论比亲以言论更有可能引起教职人员或学生被解雇、调查或制裁的运动。”美国个人权利与表达基金会(FIRE)一份数据显示。
是反犹主义抬头,还是种族歧视延续?
“界限在哪里?到底什么程度的言论才是‘反犹’?”面对本次听证会事件,张瑞霖向南方周末记者抛出几个问题。
自巴以冲突后,即便张瑞霖没怎么参加过学校内的集会,她也能感觉到“立场”对个人学生、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程度。
出面道歉的哈佛校长盖伊,早就谴责过“从河流到海洋”这类反犹言论。“我想说的是,哈佛支持你。”10月13日,盖伊还参加了犹太组织Chabad 主办的晚宴,向以色列表示支持。
即便如此,盖伊仍在听证会后被指控“反犹”倾向。
边界在哪里?《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弗兰奇(David French)给出的解释与已经辞职的马吉尔校长一样,“当言论变成骚扰行为时。”
他认为,抗议者可以高呼口号,但是不能将反对方困在学校的图书馆里。
面对这次听证会对校长的指控,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中东语言和文化教授丹尼尔·莱夫科维茨则提到,将“因提法达”由“起义”延伸至“种族灭绝”也是不合理的解释。2000年代初,莱夫科维茨在以色列生活了几年。
早在二十多年前,巴勒斯坦籍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就指出,谈论巴勒斯坦“已经成了美国公共生活最后的禁言区”。
刘若轩认同萨义德的观点,在美国,阿拉伯裔依旧是少数族裔,他们遭受种族歧视的经历可能伴随一生。
个人权利与表达基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格雷格·卢基安诺夫提到,本轮冲突下,美国社会对亲巴勒斯坦者的裁员、调查,像是一种“新麦卡锡主义”,比过去的影响更大。
麦卡锡主义,即指用大规模宣传和没有证据的指控,对他人人格和名誉进行诽谤。
可以看到,犹太学生和阿拉伯学生没有别的共识,但他们都相信,美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偏见。
犹太校园组织Hillel报告称,本轮巴以冲突一个月里,全美129个校园里发生了309起反犹主义事件。而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表示,近一个月里收到了近1300起反穆斯林事件的请求和投诉,同比增加200%以上。
(刘若轩、张瑞霖为化名。南方周末实习生蒋来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期编辑:王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