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的声音》是东莞图书馆推出的图书音频解读栏目,2023年12月更名为《馆员拆读》,每期解读一本图书,不定期更新,并附音频的脑图和文字内容。
12月13日,第一期我们推出的《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讲述了中国古代废除人祭宗教的伟大历程,本期我们隆重推介另一本介绍中华文化的好书《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
欢迎读者朋友听阅!
△点击音频,边听边看
《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
关于作者
陈文波,复旦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在读博士,美国布朗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访问学者。他本硕阶段受过较为严格的文学学与古文学学训练,博士阶段从事宋代金石文化研究,著有文字学普及读物《汉字的味道》《汉字的旅程》等。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古汉字普及读物,作者通过对300多个古汉字的深度解读,呈现古代的天文、地理、家庭、祭祀、战争、农业、工业、人文等,勾勒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图谱。该书以分析文字形体源流为主,穿插解读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试图透字见史、透字见人,可以称得上一部小型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字的世界,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并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核心内容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本书通过对汉字的拆读,从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等入手,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与结构,揭示了汉字与生活、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汉字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脑图
△点击脑图,放大查看
正文
前言
各位读者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关于汉字的书籍,书名是《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汉字,是我们每天使用的文字,我们似乎对它很熟悉。但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对于汉字到底了解多少呢?你是不是常常在写字时突然大脑一片空白,或者一不小心就写错了字,汉字仿佛成为了我们最熟悉却又陌生的存在。如今,汉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其中中华诗词、服饰、美食等受到许多人的喜爱。而在神秘的中华文化中,语言肯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汉语也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拥有最具活力和历史底蕴的汉字,它不仅是我们用来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今天,通过《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这本书,你将会了解到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这本书将带领我们重新走过汉字见证的人类历史,揭示许多关于汉字的秘密。比如,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秋”字的原型来自于蟋蟀的形象,而“来去”的“来”字的本义竟然是“麦子”。此外,“同”和“用”都象征着容器,而看似毫无关联的“今天”的“今”与“子曰”的“曰”是反义词。
在了解本书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认识这本书的作者。陈文波,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士、硕士,目前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在本科和硕士阶段接受了严格的文学和古文学的训练,而博士阶段专注于宋代金石文化的研究,储备了大量古文献相关的知识,并且对中国历史文化充满了热情。这使得他的书具备专业性,我们也能通过阅读本书感受到作者在古文字学方面的深厚功底。
然而,与我们通常对古文字学的印象不同,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晦涩难懂。一方面,这是因为作者的文笔清晰流畅,可供读者轻松阅读。另一方面,他运用了大量的插图,展示了丰富的帛纸书画、铜器装饰、壁画、拓片以及各种出土的古代日常用品的照片,以及作者亲自临摹的、清晰的文字谱系图,让读者能理解书中的内容,并且获得文字之外的各种古代文物知识。
无论你对汉字深有研究,还是对汉字一知半解,相信当你听完这本书的解读,都能对汉字内涵的深度和广度有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对本书的探索,我希望能为你打开汉字的神秘之门,一起领略汉字里的生活世界。
接下来,我将从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结构、汉字与日常生活、汉字的艺术与象征四个部分对本书进行解读。首先,我们一起踏上时光之旅,回顾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程。
第一部分 篇章起航——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关于汉字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仓颉造字”的故事。相传在上古时代,仓颉是黄帝的臣子,他为了记录和传承人类的智慧,决定创造一种有效的文字系统。仓颉观察了大自然的变化和动物的形态,灵感被激发了。他用鸟儿的脚印、动物的形态以及天地间的自然景象为基础,创造了最早的象形文字。他将这些图形和符号记录在竹简上,从而形成了汉字的雏形。另一则传说与黄帝有关。据说他巡游四方,目睹了大自然的美景和生物的形态,他决定利用这些形象创造文字。于是,黄帝召集了一群聪明的学者和智者,共同发明了汉字。所以,这些汉字的形态和结构的灵感源自于天地万物的美。
这些传说故事在不同地区和时代存在各种版本,虽然传说很难证实,但却为我们提供了解释汉字起源的视角,即汉字最初来源于世间万事万物的形象。
当然,现代学者通过考古,也在不断深入探索。经考证发现,在远古时期,人们用图形符号来表达事物和思想。之后,这些图形符号逐渐演变成象形文字,形成了一种文字系统,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化,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汉字。这就是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发展历程也非常曲折。前面所说,汉字逐渐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文字系统,是从商代时期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不断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每个汉字的演变历程,作者为每个字都总结了一份字体演变谱系图表。这些图表详细列举了每个汉字在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等不同阶段的字形,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现代汉字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在漫长的汉字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次重大的转折。从战国晚期开始,秦国的文字发生了改变,原本圆转的线条被分解为方折、平直的笔画,复杂的构造也因为被省略、合并和改变而趋向简化。这些变化的趋势延续下去,导致了汉字象形程度大大降低,产生了隶书这种新字体。隶书兴起、篆书衰退,这个过程被称为隶变。从隶变开始,产生的字体就可以称为现代汉字了。
除了字形的变化,汉字的意义也有时会发生演变。比如说,“金”这个字在古代并不是专指黄金,而是特指青铜,后来又泛指所有金属。这个字至今还是保留着它原始的意义,并衍生了多种意思,如“金文”指的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戈铁马”中的“金”是指金属,“淘金”里的“金”则特指黄金。
汉字演变的过程呈现了几个主要特征:累增偏旁、简省分化、变形音化、形近讹混,换言之,就是添加偏旁、简化、变形变音,以及因字形相似而误用或混用,这些都有大量的实物验证。下面我们举两个个例子说明。
“车”字的古文字字形表现了车轮的形象,包括把与车轮相连的几个主要构件都画了出来。后来,人们把“车”字顺时针旋转了90°,并省去代表附件的部分,再把两个轮子简化成一个,就成了小篆里的“车”字。再之后,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中,汉字的圆转笔画变为方折笔画,于是车轮的形状变成了“田”形,成了繁体的“車”。通过这个字的变化,可以发现里面有汉字的简化、变形。
再来看一个例子。“肉”字的古文字字形就像一大块悬挂起来的肉。在演变过程中,它的形体与“月”字相近,因此,“肉”“月”两个字在很长时间里很容易混淆。因此,人们曾经想过一些办法来区分它们,就小篆而言,“肉”字中间的两笔象肉的纹路,被写成弯曲状,而“月”字里面的两笔则被写成平直状。篆书向隶书演变时,“肉”字内部的两个曲笔向“入”形靠拢,“月”字的两横则基本保持原貌。虽然“肉”“月”二字在作为独体字的时候已经区分清楚了,但它们作为偏旁还是会被误用。所以,在现代通行的楷书中,很多字里的“月”旁实际上本应该是“肉”旁,比如跟人体相关的“肠”“胃”“肝”“胆”等。
从图形符号到象形文字的推行,从繁体到简体的发展,从文字的形状到意义的演变,我们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下面,我们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与构造,这就是第二个部分。
第二部分 历史演绎——汉字的造字方法与结构
当我们谈到汉字时,经常会被它们复杂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所吸引。汉字看似复杂,但它们的造字方法和结构是有规律的。
通常认为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转注和假借是使用文字的方法,因此造字方法主要是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第一种,象形,是一种通过线条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方法。一般来说,用于表示实物,能够画出形态的字都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形状来猜测一些简单的象形字的含义,类似于“看图识字”。因为古代早期的文字中常见的是象形字,所以这种方法在识别早期古文字时特别有用。比如“日”“月”“山”“水”这样的简单象形字,都是通过这种方法识别出来的。
第二种,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上指示符号,或者完全由符号组成的造字方法。人们通过在某个特定的象形字中加入圈、点、方框等符号来指示字义,创造了指事字。例如在“木”字的上端和下端添加短横,创造了分别表示树根和树梢的字“本”和“末”。
第三种,会意,是把几个字义相关的字或象形符号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人们进一步将象形的单字作为基本单元组合成了会意字。例如,“日”和“月”组合在一起形成“明”,表示光明闪耀的意思。
第四种,形声,是一种由形符和声符共同构成的造字方法。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或属性,叫做形符;另一部分表示字的发音,叫做声符。形声这种方法非常强大,大部分汉字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例如,人们以“水”为形符、声符为“立”,创造了新的字“泣”,表示哭泣的意思。
此外,在使用汉字的过程里,延申出了假借和转注两种用字方法。假借是先民们用声音作为媒介,直接借用某个已有的字或图形来记录与其发音相同或相近的新词。例如“我”字,单凭形状很难为第一人称代词“我”创造一个字,但是,恰巧有一种兵器与“我”发音相同,所以人们借用它代表第一人称“我”。转注主要是为了适应方音分歧和语音的发展而来的。比如,本来已经有“老”字表示年纪大的意思,但是由于时间和地区的差异,有的时候又用“kǎo”这个音表示老的意思,于是,人们造出了一个与“老”字部首相同、读音相近、意义相同的“考”字。
以上就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下面,我们探讨汉字的结构。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它的基本构造由笔画、偏旁和部首组成,每个元素都有着自己特有的含义和作用。举个例子,我们来看看“木”字,它由横、竖、撇、捺这四个笔画组成,代表了树木的形状和特征。“木”字还可以与其他字组合在一起,形成更多的汉字,比如“林”“树”“桑”等。从这些汉字的结构中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分类。汉字主要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合体字的结构主要有八种: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穿插结构、品字形结构等。
前面,我们了解了汉字的造字方法和结构,知道了汉字并非随意生成,汉字形成的背后有着特有规律。事实上,汉字不仅包含了大量的表示读音的成分,还融入了丰富的表达意思的成分。因此,通过研究汉字,我们还可以与古代留存下来的生活图景相对照,这对于我们深入探索“古人的生活世界”非常重要。
第三部分 生活印迹——汉字与古人的日常生活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说:“解释一个汉字就等于创作一部文化史。”这是因为汉字的形状、发音和意义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们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古文字作为媒介,我们能够穿越时空,进入古人的生活世界,以古人的视角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与古人在思维和情感层面进行交流,从而了解今天一切常见事物的来历。接下来,我们将进入第三部分,了解汉字与古人日常生活。
作者选取了约300个早期构形明确、争议较小、与现代汉字联系紧密的古文字。通过综合考虑它们的造字本义、使用情况和字形之间的关联,以相对宽松的标准将它们归类到了十个主题中。这十个主题涵盖了古代生活世界的各个基本方面,包括天文、地理、人体、家庭、祭祀、战争、农业、工业、饮食和艺文。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点点滴滴,重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作者在讲述汉字演变的同时,重现了汉字产生的社会背景,并且向我们普及了一些历史知识。比如,在“天文”一章中,作者通过梳理“春、夏、秋、冬”四个字的字体演变,阐述了古人对季节的认识。古人通过观察天象和物候的变化来感知时间流逝和季节更替,起初,只把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到西周晚期,才细分为四季,并且顺序是“冬—春—夏—秋”。后来,人们意识到冬季并不适合耕种,把它排在一年的开头不太合适。因此,人们决定以春季为一年的开始,才形成了我们如今的“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
再比如,在“人体”一章中,作者透过“监视”的“监”一词,普及了古人如何观察自己的容貌。对于现代人而言,了解自己的外貌可以通过镜子实现。但是,镜子是在战国之后才开始流行起来。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借助一种方法,就是把头低下去、对着装水的盆子看。古文字中的“监”字刚好反映了这样的场景。“监”字的一边是代表盛水器皿的“皿”旁,另一边是跪坐的“人”形,“人”的上面的部分是表示睁大眼睛的“臣”旁,“监”字传达的意思就是人们睁大眼睛看水盆。因为使用“监”的方式来看脸时,视线是自上而下的。所以,人们把从上至下观察的行为称作“监”,这就是后来监察、监视等意思的来源之一。
其次,汉字的发展见证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寄托。在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相对有限,人们经历的世界超出了个体的认知范围,生活中的各种难以解释的现象困扰着他们的精神世界。面对未知,人们渴望通过与天地、祖先沟通,探寻未来的奥秘,并从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从“天”字和“祖”字的古文字字形,可以看出它们被视为超自然力量,被看作预示先知。此外,祭祀和占卜成为上古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人们创造了一系列的文字,包括祭祀对象、祭祀用具、占卜材料以及占卜过程的细节。例如,“祭祀”的“祭”字,最早的写法,由代表右手的“又”字、代表祭品的“肉”字、代表祭祀对象的“示”字三个部分组成。
再有,汉字见证着人类生存空间的变化。从穴居野外到营造宫殿,华夏先民努力地的生存和发展,勤奋地开辟生活空间,努力改善生活环境。早期古文字中涉及居住环境的字形,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在“出”和“各”这两个字的古文字形中,我们能看到地穴或半地穴式建筑的意象,它们真实地描绘了人类早期的居住环境;在“家”“安”“向”等字中看到人类逐渐在土地上扎根、安居乐业的情形。
最后,汉字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决心。古代文字中的天象、季节、植物和动物字形中蕴含着许多故事,我们从中能领略到他古人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和对和谐共处之路的不懈追求。例如,甲骨文中的“兔”字形象地描绘了兔子的形态:蜷缩的身体、长长的耳朵和翘起的尾巴,像是一只机灵可爱的野兔在草原上奔跑,反映了人们对兔子的喜爱之情。有诗写道:“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天子不教人射杀,玉鞭遮到马蹄前。”诗中写了人们舍不得捕杀可爱的小兔,甚至皇帝都下令保护小动物,这可以说是早期的捕杀动物的禁令。
总之,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中华传统智慧和理念的主要载体。接下来,我们探讨第四部分,聚焦汉字的艺术性和象征意义。
第四部分 文化符号——汉字的艺术与象征
汉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艺术表达和文化符号。首先,汉字的字形本身就具有艺术价值。每个汉字都由一系列笔画组成,它们的长度、曲线和连接方式都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和完善。一些汉字的字形优美、流畅,如“曲”字,几个弯曲的笔画相互穿越,像是一条活泼的曲线舞蹈;而一些汉字的字形刚劲有力,如“力”字,直线勾勒出一种力量感。
其次,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象征,代表着一种思想、价值观或传统习俗。比如,“福”字是中国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之一,代表着幸福和祝福;“年”代表了收获和喜悦;而“爱”字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意。汉字作为文化符号,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汉字作为思想外现的方式,承载了先辈们超凡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也寄托了他们的生活智慧和哲学观念。每个汉字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寓意。作者通过汉字相关的典故、谚语、成语等,深入探讨了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引领读者从另一个视角领略汉字。
比如,“水”字。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一句是说:水作为大地的血脉,滋润着世间万物,却不争功好胜,暗喻顺其自然、无欲不争才能成事。第二句的意思是:水虽然柔弱,但滴水却能穿石,适度的柔弱往往能战胜一味的强硬,隐喻默默坚持、以柔克刚也能无往不胜。
再以“竹”字为例。竹子是制作竹简和纸张这两种历史上最重要的书写材料的原料,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因此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赞赏。《诗经·淇奥》中的“绿竹猗猗”歌颂了博学多才的君子精神面貌。而清代郑燮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颂扬了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
汉字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也有着重要意义。汉字记录着先民们的语言,使得早期的文明成果得以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例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能够世代相传,正是因为有了如“饮”“食”“鼎”“斗”“果”“肉”等记录与饮食活动、器具以及食材相关的字,我们才能重见过去的生活情境,感知酸甜苦辣背后的滋味。
总的来说,汉字的艺术表达和文化象征体现在字形的美感以及承载着智慧、象征的意义里,这些共同构成了汉字的独特魅力。无论是汉字的书写者还是阅读者,都可以透过汉字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享受到汉字的美妙。
总结
以上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了。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文学图书。我们将本书分为了四个部分进行解读,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一下。
第一部分,是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起源于图形符号、象形文字,随着社会发展,历经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等不同阶段的字形演变,通过累增偏旁、简省分化、变形音化、形近讹混等,发展为今天常用的简体汉字。
第二部分,是汉字的造字规律与结构。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增加了假借和转注的方法。汉字的基本结构由笔画、偏旁和部首组成,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作用,通过这些元素,我们可以对汉字字义进行理解和分析。
第三部分,是汉字与古人的日常生活。作者综合汉字的造字本义、使用状况及字形之间的关联,把它们归纳到了十个主题中,呈现了汉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也举例说明了汉字发展对人们的生活背景、内心世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
第四部分,是汉字的艺术与象征。汉字不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对汉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精髓,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智慧。
各位读者朋友,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与祖先的对话桥梁,更是我们对世界表达的方式。通过本书,希望能够激发你对汉字的兴趣,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本书的作者陈文波还著有《汉字的味道》和《汉字的旅程》,分别选择了与饮食文化和旅行文化有关的汉字进行解说。这两本书与《字说中国》所选汉字有交叉,但解读的角度不完全相同。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汉字的知识,可以去阅读这些书,去探索汉字的魅力,感受汉字里蕴藏着的丰富生活世界!让我们一起用“字”说中国,理解和传承汉字文化的美!
策划:业务部
文稿:陈香
音频:胡霄
素材编辑:张宽路
总编辑:陈柳红
初审:张宽路
审核:李正祥
审定:冯玲
订阅号编辑:周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