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元旦去哪玩?广州这条母亲河值得打卡|走进美丽河湖

南方+ 记者

05:22

Vlog:元旦去哪玩?广州这条母亲河值得打卡|走进美丽河湖

在广州提到河流,大部分人想到的是珠江,但你是否知道北部还有一条母亲河?它的名字叫流溪河。

流溪河发源于从化,流经从化、花都、白云,最后汇入珠江西航道,干流全长157公里,哺育着2290平方公里流域内的居民。

但在数年前,因大量污染物排入,流溪河水质持续恶化。今年,流溪河入选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我们走近这条河,听听它的蝶变故事。

治理水环境:

89条一级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

“这条是流溪河的一级支流,以前污染最严重,村民路过都要捂住鼻子。”在白云区钟落潭镇良田村,村党委副书记蔡结玲回忆着良田坑涌多年前的模样。

这并不是个例。随着人口激增和经济社会发展,流溪河一度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到2016年底,流溪河有89条一级支流,其中46条为劣Ⅴ类,11条更是重度黑臭。生态系统也严重损害,生物多样性下降。

水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治水是系统工程,广州从建机制入手,其中河湖长制起到重要作用。当地设立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市政府副市长同时担任的流域双河长,联合建立下沉督导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推行流域立法立规,颁布实施《广州市流溪河流域保护条例》,并成立流域管理机构,开展生态保护补偿试点。

以制度为基础,广州开始源头、系统、综合治水,并确定“以流域为体系,以网格为单元”的系统治水思路,强化水质监测预警和污染源监管执法,加大重点区域一级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其中,抓源头治理。实施污涝同治、网格治水,推进流域内2568个排水单元达标改造,开展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还推动“三源”(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四洗”(洗楼、洗井、洗管、洗河)专项行动,清理整治“散乱污”场所3万余个,倒逼企业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生活污染源,流域内积极补齐污水治理设施短板。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3座,污水处理能力从42.6万吨/日提升至114.3万吨/日,配套管网长度增加15倍,并建成农村分散式处理设施站点1200多个,最大程度实现污水不入河。

在治理中,更多现代化的长效机制也得以建立,其中广泛分布的水质监测点串联起一张“大网”,守护着流溪河。

“从化范围内,干流已经设置4个自动监测点位,明年还要新增18个水质监测站,主要针对区内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重点支流。”广州生态环境局从化分局副局长陈永谦说。

记者从广州市生态环境局获悉,目前流溪河流域内主要设有5个水质监测断面,分别是良口、流溪河山庄、李溪坝3个国考断面和流溪河水库省考断面,以及流溪河河口流域交接断面。目前已对89条一级支流开展水质加密监测,通过水质APP、数据共享等,实时掌握考核断面水质数据、及时预警提醒相关责任单位采取水质改善措施。

多措并举下,流溪河水污染逐步得到治理。在2022年,流溪河河口流域交接断面水质提升至Ⅲ类,流溪河干流水质首次全线达到优良,89条一级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如今,流溪河水质也继续保持Ⅲ类。

“治理的时候清理了很多重污染企业、屠宰场,后来又建了污水厂、配套管网,村里全部做了雨污分流,良田坑涌重新变美了。”蔡结玲说,现在很多在外边住的村民又回到了村里,“河边现在成了大家散步的最好场所。”

做美水生态:

科学调配稳定实现“有河有水”

从从化区夏湾拿大道向下望,只见流溪河水面开阔,如同一条丝带向下游延展。“现在流溪河生态流量保障率达到了90%以上,稳定实现了‘有河有水’。”流溪河流域管理中心四级调研员王仕翔介绍。

水污染得到控制后,广州继续做优流溪河的水生态。

当地制定《广州市流溪河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广州市流溪河基于生态流量保障的水量调度方案》,2021年以来,每年编制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及调度计划,实行汛期、枯水期分类管控,实现主要断面生态流量7天滚动分析。同时。流域内建设生态公益林131.6万亩,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升,流溪河源头实现Ⅱ类以上水质。另外,还加强巡查监督,严密水质监测,实现流域9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达标。

水资源有了,珍稀物种也回来了。流域内加强本地特有物种的保护,划定从化唐鱼自然保护区面积2200余亩、流溪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3万余亩。同时强化增殖放流,维护鱼类种质资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稳步提升。

另外,流域内还积极防治外来入侵物种,保护河道生态系统。通过采取源头预防、综合治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等措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近3年清除五爪金龙面积1000余亩,防治薇甘菊130余亩,释放本地物种生存空间。

如今,流溪河两岸植物生长繁茂,花草摇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愈发多见。

拓展水空间:

170多公里碧道串联起市民亲水廊道

“这里空气好,河又漂亮,还有走廊也可休息,基本吃完晚饭都会到这里散步,沿这条路可以走很远。”在位于从化区流溪御景前的亲水平台,居民李阿姨倚着栏杆说,“河边走走可舒服了。”

而这个亲水平台此前还是一片滩涂地。“以前这一片杂草丛生,附近居民把垃圾堆放到这里,没人愿意亲近。”流溪河流域管理中心四级调研员王仕翔介绍,以碧道建设为契机,最终建成了这个亲水空间,并通过步道连接起从化城区、临近村庄和周边社区。

如今,在流溪河沿岸,这样的亲水平台还有很多。与治水同步,广州大力建设碧道,开拓出滨河空间,让市民有了亲水平台,生态环境治理成果转化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治水以来,广州将流溪河沿岸融入碧道建设总体规划,修复滨河两岸缓冲带,建设生态护岸、恢复水生态系统。王仕翔介绍,目前流溪河流域已建成碧道170多公里,并打造流溪碧湾的“有声碧道”,沿线布设超17个景点。

好环境也正带来了好经济。近年来,流溪河流域内,建起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以及10余个生态小镇,并吸引世界生态设计大会永久落户。同时,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流域内建起高标准农田140余个,“从化流溪娟鱼”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动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治水也营造起全民参与的热情。在流溪河治理中,探索政企联合开展河道整治、养护模式,组建网格化巡查队伍近百人,合力守护流域河湖健康。同时,引导市民参与治水,组织民间河长志愿巡河,开展“河小青”公益活动,推动流域保护宣传进社区、进学校。

通过统筹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广州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生态治水之路,如今流溪河已然成为广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窗口和靓丽名片。

南方+ 谭唯 制图

【文字】南方+记者 张子俊

【拍摄】南方+记者 张令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设计】谭唯

编辑 冯颖妍 彭奕菲
校对 曹柏英 冯志坚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