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只“鸟中国宝”东方白鹳同框“做客”海丰鸟类保护区

南方+ 记者

隆冬时节,本是寒风呼啸、万物萧疏的季节,海丰却因充足的阳光、宜人的气候成为许多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每年冬天,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都会吸引来大量的珍稀候鸟过冬,被誉为“鸟中国宝”的东方白鹳就是其中的一种。

近期,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日常监测、巡护过程中发现一群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经过清点,此次“亮相”的东方白鹳多达170只。

170只东方白鹳。曾向武 摄

东方白鹳是一种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通常生活在湿地、湖泊等水域附近,以鱼类、虾类等水生动物为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东方白鹳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到2009年全世界仅有3000只。近年来,通过加大保护力度,东方白鹳全球种群逐渐恢复到9000多只,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号称“鸟中国宝”,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首次发现的东方白鹳。曾向武 摄

近年来,海丰县对湿地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鸟类监测显示,海丰县鸟类种群数量逐年呈稳定上升趋势,鸟类物种从初建保护区时的72种,到目前的25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51种。

此次“亮相”的170只东方白鹳是保护区自2009年首次记录到东方白鹳以来的最高纪录,在2023年黑脸琵鹭全球同步调查过程中,保护区管理处就曾记录到东方白鹳35只,日前170只同框出现,实属难得。

飞翔中的东方白鹳。曾向武 摄

目前,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经迎来了成群结队的迁徙候鸟。为进一步加强冬季候鸟保护工作,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护区全面加强鸟类及栖息地保护,完善网格化巡护制度,落实网格化管理,组织人员加强巡护,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维护鸟类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安全。

南方+记者 郭杨阳

通讯员 曾国明 吕嘉宇 曾向武

编辑 李幔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