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请注意!这些东西易成瘾,正伤害青少年

广东禁毒
+订阅

“9点50分,o了12t。”

“我第一次od了12t,

一点反应也没有,

第二次直接48t。”

……

以上对话,你能看懂吗?

“od、o、OD”,是英文overdose(过度服药)的缩写,“t”是指tablet(药片)。

这些“黑话”在社交平台流通,甚至成了药物交易灰产的掩护。有人坦言自己上瘾的过程,“真的很难戒”。

“黑话”在互联网蔓延,背后的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也露出了冰山一角。

非医疗目的滥用药物

正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药物滥用,是指反复、大量地使用具有依赖性特性或依赖性潜力的药物,这种用药与公认的医疗需要无关,属于非医疗目的用药。

滥用的药物有非医药制剂和医药制剂,其中包括禁止医疗使用的违禁物质和列入管制的药品。

药物滥用可导致药物成瘾,以及其他行为障碍,影响个人健康和正常生活,甚至引发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网上有不少人描述滥用药物后的可怕感受:

“青少年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旦对部分药物形成依赖,临床上会表现出抑郁、焦躁、出现幻觉等不同方式的精神症状,还会降低青少年食欲、睡眠等方面的基本生理诉求,导致营养不良、发育减缓。身心方面则呈现反应速度降低、记忆力减退、人格改变等问题。”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刘浩说,药物滥用导致的急性中毒,甚至可能危及青少年的生命。

从药品到毒品的距离

仅一步之遥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未成年人非医疗目的滥用感冒药、止咳药、止痛药等,不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而且可能走上吸食毒品等违法乃至犯罪的道路。

部分感冒药中含有麻黄碱或伪麻黄碱,属于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过量服用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兴奋和幻觉。

部分止咳水中含有可待因成分,滥用会形成心理依赖,过量服用可导致抽筋、神志失常、中毒性精神病、昏迷、心跳停止及呼吸停顿引致窒息死亡。

自2015年5月1日起,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液体制剂(包括口服溶液剂、糖浆剂)被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

药物滥用危害大

那么

应该如何预防青少年滥用药物呢?

对于处方药网络销售,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处方药网络销售实行实名制,通过处方审核前,不得展示说明书等信息,不得提供处方药购买的相关服务,同时要求落实药品经营主体和第三方销售平台的相关责任。

预防青少年滥用药物,仅靠监管力度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家长及学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

(1)加强药物滥用预防知识学习;

(2)对滥用物质有警觉戒备意识,坚决采取拒绝的态度,决不尝试;

(3)谨慎交友,遇到困难或心理压力及时向家长和老师求助;

(4)服药遵医嘱,按药品说明书使用。

家长

(1)家长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2)了解预防药物滥用相关知识,合理用药;

(3)教育孩子如何结交朋友,不接受陌生人的物品;

(4)发现孩子性格和行为有异常表现,引起警惕和重视。

学校

(1)加强预防药物滥用知识教育,提高对滥用药物危害的认识;

(2)引导学生排解压力,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

(3)发现学生行为举止异常,应及时谈心交流了解情况;

(4)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是药三分毒

毒品与药品之间

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大家在服用相关药物时

一定要谨遵医嘱

避免药物滥用!

来源:江苏禁毒、福建禁毒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