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院民四庭副庭长辜恩臻:潜心涉外审判20年,实现零的突破

南方法治
+订阅

“新时代广东政法英模风采”系列报道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广东法院涉外案件数量约占全国的1/3。

从事涉外审判20年,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辜恩臻办理了超过3000个案件,其中包括多个“全国首案”,为广东实现涉外审判领域指导性案例零的突破,积极探索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司法实践。

“涉外案件虽然数量不多,但一个案件可能关系到一个行业的布局发展,关系到一国司法的国际公信力。20年的涉外审判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胸怀‘国之大者’并不是一句口号,而要具体体现到每一个案件的办理中。”辜恩臻说,对于涉外审判的法官而言,知识领域的匮乏感是长期的,要在一个个案件的审理中不停学习,在个案裁判中阐释“中国态度”、传递“中国自信”。

疑难案件二审改判获“权威认证”

在辜恩臻的职业生涯中,骏荣宏鹰案的“争议性”令她印象深刻——不仅是因为裁判结果不为大众朴素情感所接受,还因为国内企业“主场作战”二审被改判败诉。

2011年,骏荣公司把近500万元的货物交付给英国买家指定的货代公司宏鹰公司,此后英国公司破产,骏荣公司要求宏鹰公司停运,可货物仍被对方收取。

骏荣公司钱货两空,起诉宏鹰公司赔偿损失。

在买方负责运输的贸易模式下,货代身份的可能性很多。宏鹰公司是否有义务按要求停运并控制货物?辜恩臻牵住了案子的“牛鼻子”:宏鹰公司给骏荣公司签发的货代货物收据。

近年来,货代货物收据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但其性质和效力如何一直存在争议。一审法院判决宏鹰公司承担责任,就是认为该单据足以认定两家公司之间成立运输合同关系。

辜恩臻经大量调研后发现,该单据确实出现过用以认定运输关系的情形,但不能一概而论,且案涉单据还明确记载了宏鹰公司作为货运代理而非承运人的内容。

但是,辜恩臻没有轻易就此否定宏鹰公司的义务,“这个单据本身很具争议性和迷惑性,当时相关案件很少,判下去可能就有指引作用。如果要否掉一审判决,必须有非常充分的依据。”

涉外案件的总量不大,但其审理却事关一国司法的国际公信力。辜恩臻不敢怠慢,从收取的费用、前后的行为及双方交易习惯等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结合国际贸易惯例和航运规则作了多方探讨,最终认定,宏鹰公司没有为骏荣公司控制货物的义务,改判驳回骏荣公司的诉讼请求。

该案判决后,骏荣公司提起再审申请,最高院经审查认为,二审判决并无不当。三年后,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裁判思路得到了“权威认证”。

再提起这个案件时,辜恩臻坦言:“平等保护不能是盲目的,虽然个案的企业败诉了,但警示的将是整个行业。对规则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关注与提升,将帮助我国企业赢得更大的海外市场。”

细数这些年来辜恩臻审理的案件,不乏撤销原判、改判。每次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她都会抽丝剥茧,充分了解、探讨和研究,确保查得准确、判得扎实、说理充分、裁判衡平。

一年两案入选最高院指导性案例

去年最高院发布一批6件仲裁司法审查指导性案例,广东2案入选。案件在高院审查时的主审法官,都是辜恩臻。

作为成文法国家,我国指导性案例具有总结审判经验、统一法律适用、加强监督指导的重要作用。13年来,全国法院年审结案件超千万件,最高院共仅发布指导性案例224件。

一个案例就是一个标杆。在仲裁司法审查领域,指导性案例还有更深远的意味。

作为国际通行解决商事争议的重要途径,仲裁因高效、灵活、自主、保密等特点广受商事主体青睐。其司法审查不仅直接影响着境外当事人对国内司法环境的评价,也体现出我国司法对国际经贸领域的公共政策导向。

2018年,高某申请撤销全国首例涉比特币仲裁裁决案来到了辜恩臻的案头。该裁决在来到法院前就已广受关注,并获评年度十大经典仲裁案例。按照“有限监督”的理念,除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外,法院不得基于实体问题撤销仲裁裁决。

“违背社会公共利益”是司法干预仲裁的最后“杀手锏”,各国适用都极为谨慎。然而就在两年后,涉比特币仲裁第一案,成为了涉比特币仲裁被撤第一案,理由正是“违背社会公共利益”。

“这个案件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当时确实很有压力。”但审查过程中,裁决中的处理方式引起辜恩臻的警觉:赔偿与比特币等值的美元,再将美元折算成人民币,不是变相支持了比特币与法定货币的兑付和交易吗?

比特币属于虚拟资产,易滋生洗钱等金融风险,虽然已有国家认可并支持,但我国仍采取严厉的管制措施。“如果开通其与法定货币的兑付渠道,将违反我国金融监管秩序,影响金融安全。”辜恩臻说。

该案后被最高院确定为指导性案例,作为全国法院类案审理的参照,业界高度评价其“精准把握了虚拟货币交易合法性与违反金融监管禁止性规定之间的边界”。

勤施案外功夫助力湾区法律规则衔接

2011年,辜恩臻参与最高院委托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实施情况调研。最终出台的司法解释21条有16条采纳调研报告建议,让她备受鼓舞的同时,更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同年,辜恩臻执笔、统稿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司法保障问题研究”课题结项,在法律冲突与司法应对、诉讼便利创新、商事纠纷解决、区际司法合作等方面,为最高院意见出台提供基础。

“现有的意见、方案都是在宏观层面给予指引,几批典型案例反馈虽好但偏具体,中间层面还缺少对最能落地见效的做法的梳理。”完成课题的同时,也引发辜恩臻更深的思考,她开始了新一轮的烦琐论证调研,把一些思路和想法最终固定了下来——

2022年,广东高院涉港澳商事纠纷司法规则衔接审判指引正式公布,在处理平行诉讼、简化认证手续、推动判决流通等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港澳同胞的强烈反响。

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方泉撰文,称其“为进一步落实规则衔接及机制对接提供了良好立法思路”。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员王禹在《澳门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其出台将“有利于鼓励港澳居民和企业回内地投资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大湾区建设中进一步发挥港澳‘一国两制’优势。”

出色的成果,让辜恩臻暴露在聚光灯下,越来越多的荣誉随之而来: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法院调研工作先进个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表彰,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辜恩臻从未表露出一丝骄傲,一心扑在工作上。最近,她正在牵头起草《规则衔接指引(二)》,继续为探索大湾区法律规则衔接贡献力量。

【采写】南方+记者 杜玮淦

摄影】徐志毅

通讯员 粤政宣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