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耕荒地披“绿装”,澄海隆都这个村变身网红“打卡点”

南方+ 记者

“阿叔拍粟甩斗边,阿娘在内烧豆枝,红花桡赴科期,科期科期科……”近日,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埔村的田间地头里传出了欢乐的童谣。当天,隆侨中学七年级全体师生在千亩稻田开展研学活动。老师们撸起袖子,拿起镰刀,利落的示范收割;同学们争相学习收割,忙着采访农民伯伯,倾听袁隆平爷爷与水稻的故事。

“衷心感谢前埔村村委会特别预留了二亩地,给师生体验手工收割,传承潮汕人吃苦耐劳的品质。”该校的老师感激道,春种秋收,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手工收割的意义更多在于对农耕文化的传承。

难以想象的是,前埔村这千亩稻田以前还是一片被弃耕荒废、私搭乱建、不堪入目的土地。近年来,隆都镇前埔村紧抓“百千万工程”实施契机,立足村情实际,治顽疾、破瓶颈,大力推进垦造水田项目建设,引导村民将手中零散的耕地进行流转。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垦造拆除违建工作中,村“两委”干部始终保持铁腕治违,敢于动真碰硬,直面拆违过程中出现的棘手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通过走脚皮、磨嘴皮,逐步改善干群关系,共计拆除违建户58户,违建面积近百亩,一改村庄私搭乱建的不良风气。同时,前埔村也聚焦解决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主动帮助老华侨解决因历史原因所导致的土地手续不完善问题,积极维护百姓的合法权益,做到拆违不“拆心”。

过去的前埔村私搭乱建情况较为突出,许多村民私自占用集体土地和公共空间建设附属房,村容村貌的提升停滞不前。针对村内“断头路、秧歌路”多的难题,前埔村借助水田垦造项目打造17公里水泥路,让昔日低效散地蝶变为“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区。此外,前埔村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发动华侨乡贤,易址新建党群服务中心,一改过去公务车到不了村址的历史,努力实现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打造凝聚党心民心的红色阵地。

垦造水田,不仅增量惠农,更让乡村呈现新面貌,提升旅游热度。前不久,千亩连片垦造的水田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前往打卡。如今,晚稻收割后,前埔村200多亩地已洒下油菜花种子,堤边还种植了一些桃花树,可以预见明年春节,前埔村又将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

从“脏乱差、无人管”到“洁净美、主动管”,翻看前埔村在“百千万工程”工作交上的“成绩单”,是一份融入全镇万里碧道规划蓝图的亮丽答卷,也是一份写进群众心里的幸福答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前埔村也是澄海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缩影。近年来,澄海区在巩固夯实水田垦造成效的基础上,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打造集机械化水稻种植、观光休闲旅游、耕地保护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综合体,助力“百千万工程”。如今,在澄海各地,一幅幅“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家园好”的绿美生态画卷正在前埔沃野徐徐展开。

南方+记者 郑淼鑫

通讯员 蔡桂涵 蔡梓纯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编辑 吴夏晴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