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龙樱》,到底是谁给它的勇气?

24楼影院
+订阅

聚焦高中生活的青春群像剧,素来是创作者的心头好,远有《十八岁的天空》,近有《风犬少年的天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今年,也有两部较受关注的此类作品,一部是暑期档开播的《追光的日子》,另一部是当下热播的《鸣龙少年》。

这两部剧集在布局谋篇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废柴老师重掌教鞭,以个性化教学征服手下的刺头学生,带领整个高三班级步步向上的奇迹故事。

相较《追光的日子》,《鸣龙少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部改编剧——改编自日剧《龙樱》。

原作《龙樱》讲的是阿部宽饰演的樱木老师带着一众“平均分36的笨蛋差生”考上了日本第一学府东京大学。该剧犹如一剂鸡血,陪伴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剧中的热血言论,至今回想起来,仍叫人心潮澎湃:“不想一辈子受骗,那就去学习吧!”“考试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但人生有很多正确答案。”

可改编后的《鸣龙少年》,学到了表面,未得精髓。《鸣龙少年》既想继承原作的热血励志,又想立足本土反映一定的现实问题,结果得不偿失,理想与现实都没拍好。

《鸣龙少年》和《龙樱》一样,一上来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用一年时间,让垫底差生逆袭考上顶尖名校,这可能吗?

故事起始于两所学校的合并,一本上线率高达98%的鸣英中学和二本上线率只有20%的龙海中学合并,两所学校合并后,校名各取一字,合称“鸣龙中学”。会议上,两所学校的校长因学生的教育理念发生分歧,争执不下的他们,提出了一个方案,决定外聘一名教师,成立一个费用全免的实验班,实验班由差生构成,报名的学生需不少于五人,目标是让这些学生一年后逆袭考上一本。

他们聘请的老师,就是张若昀饰演的金牌讲师雷鸣。雷鸣出身教育世家,父亲是一名退休教师。因故退出教育行业后,雷鸣干过广告,做过手游,搞过新媒体,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教育领域。

入职鸣龙后,雷鸣给自己的工作上调了数个难度,他不但要让实验班(11班)的学生考上一本,还要让他们考上清北这样的顶级学校。而眼下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一周之内招到五个学生,让这个实验班成型。于是,该剧的前五集就主要围绕雷鸣的“招兵买马”所展开。

与《龙樱》比起来,《鸣龙少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叙事重点不同。《龙樱》将叙事重点放在了樱木老师身上,把樱木老师对差生的针对性训练刻画得十分细致。比如,他想让学生考东京大学,东大英语作文的评分标准是减分制,哪怕你通篇都是常见词汇、简单语法,但只要不出错,就能拿高分。为此,樱木老师便对症下药,让学生从基础抓起,通过努力和技巧考上最高学府。

而《鸣龙少年》则将叙事重点放在了学生身上:雷鸣老师的带领固然重要,可学生们的天赋亦不能小瞧。编剧对实验班里的每个学生,都编排出了一幅愁苦的原生家庭图景。

每个学生,都是实打实的“问题学生”。

李燃,人称“龙海乔布斯”,人设是典型的“帅强惨”。由于父亲早逝、母亲离家,李燃自幼与奶奶相依为命,日子清贫且居无定所。他本身是个物理天才,聪慧过人,物理成绩考过全校单科第一,他之所以没把心思花在学习上,是因为他过早地被社会催熟,认为“最重要的考试不是高考,而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程雨杉的人设是数学天才,随手就能画出斐波那契螺旋线,做数学卷子只做最后一道大题。她同样有着可悲的原生家庭,母亲改嫁后与继父生下弟弟,她不仅成了家里的外人,住在吵嚷的麻将馆里,甚至被继父安监控偷窥,惶恐不安。如此种种,都让她无心向学,想要迫切地逃离家庭。

和李燃、程雨杉类似,其他三个学生,也有着各自的困扰。边晓晓寄养在姑妈家,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形成了“讨好型人格”;江晴朗有着优渥的家庭条件,父母均毕业于名校,但家庭矛盾与父母的控制欲,让江晴朗产生厌学情绪,不得不靠考试作弊保持体面;而老实巴交的禹洋,在母亲的强势关注下失去了自我,患上了严重的社交障碍,留级并遭遇校园霸凌。

《鸣龙少年》通过原生家庭塑造这五位“问题学生”,其意图非常明显,无非是想由此折射社会问题,向现实主义靠拢。剧中设置桑夏这个心理教师的角色,也是为了关照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但这种设定,会直接推导出一种剧情逻辑,就是原生家庭产生问题会影响孩子心理,使他们成为差生,而一旦解开孩子们的心结,他们就会奋起直追,成为好学生。

须知,这种剧情逻辑,放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成立。它把差生的学习问题,全部归咎于家庭,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

说得好听点,它是过分理想主义;说得不好听,它就是剧情悬浮。

另外,《鸣龙少年》的另一矛盾点,还在于它把几个“问题学生”,都设置成了“千里马”式的天才少年。他们的才能之所以没有显露出来,是因为他们缺少一位像雷鸣这样的“伯乐”。

这种人物设定,看似是为“差生拼一年考清北”找补,实则却偏离了原作“笨蛋学生也能考东大”的创作初衷。

《龙樱》的故事,是一场普通人的翻盘之战;而改编后的《鸣龙少年》,却是偷梁换柱,将普通人排除在外,讲千里马遇伯乐的故事。

当然,产生这种落差,与两国的高考制度不同也有关系。日本的升学考试,学生先进行统考,拿到敲门砖后,才能选择自己想要报考的大学进行专门的考试。所以,日本的考生只要针对目标大学的对口专业进行突击准备,就很有希望考上。比如《龙樱》里几位差生报考的都是东京大学录取分数最低的专业,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准备也足够充分。

而我国高考却不是这种“对症下药”的模式。所以,让差生努力一年考上“清北”,也显得不切实际。

作为一部以高考为背景的青春群像剧,《鸣龙少年》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将“考大学”落地化。毕竟,绝大部分观众对高考都无比熟悉。一旦这部分拍得悬浮,失了准头,那整部剧都会失去根基,化为空中楼阁。

而《鸣龙少年》最大的问题,恰恰在此。它有反映现实的雄心,有编排“奇迹”的野心,却偏偏失了让故事落地的能力。

追剧过程中,一旦代入现实,你或多或少都会觉得剧中的故事不怎么成立,也经不起推敲。

作为一部翻拍剧,如果它的本土化能更贴合一点,戏剧化能收敛节制一点,或许会吸引到更多的观众。但可惜,在平衡现实和理想方面,它做得还不够好。

作者 | 钢瓒儿

编辑 | 楼   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