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在购物时,都会有这样的经历:牛奶成箱买、零食成盒拿,一通操作下来,购物车瞬间满满当当,着实有一种丰收的喜悦。
但回到家打开包装却发现,一箱牛奶仅有几小盒,剩余两倍空间用纸板填充;看似塞满糖果的盒子,打开盖子却发现logo贴纸下面挡住的部分空空如也......
一瞬间,丰收的喜悦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给人气笑了”的愤怒与无奈。而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商品包装里的“公摊面积”。
随着新年将至,当各种零食、礼品、年货逐渐成为年关顶流消费品之一时,商品“公摊面积”的问题,是该拉出来好好说道一下了。
商品“公摊面积”指的是什么?
“公摊面积”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房地产领域,指楼梯、走廊等公共区域。网友由此延伸出的商品“公摊面积”,在包装行业有一个专业名词与之对应,即包装空隙率,指包装内去除内装物占有的必要空间容积与包装总容积的比率。
按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新修订的GB23350-2021《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食品包装不应超过三层,生产组织应采取措施,控制除直接与内包装物接触的包装之外所有包装的成本不超过产品销售的20%。以一件净含量大于50ML/g的食品为例,其空隙率不得超过30%。
▲来源: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标准文件)
根据国标要求,一旦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以及混装要求有一项不符合规定,即判定为过度包装。
标准很明确,消费者却不了解
显然,这些清晰的规定与明确的数字,都给包装做了有力的限制。但较为尴尬的是,作为最能直观感受过度包装问题的消费端口,许多消费者对这个规定并不了解。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3月份发布的《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研究和消费者感知调查报告》,在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相关认知盲点方面,虽然82.6%的消费者听说过商品过度包装,但66.0%的消费者不知道商品过度包装的正确定义,92.2%的消费者不熟悉商品过度包装的判别标准。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消费者判别商品是否属于过度包装主要靠个人感觉,从外观判断包装是否“豪华”是使用率最高的方法。国家标准中计算包装空隙率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专业度过高,普及有难度,消费者自行判别过度包装难度大且容易误判。
除了对国标的不了解之外,面对疑似过度包装商品,尽管许多消费者维权意识强,但实际维权行动弱,变相降低了国标在监督与执行层面的力度与对商家的威慑力。
在表示买到疑似过度包装商品的受访者中,高达71.3%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商品内部情况,商品看起来体积很大,打开包装后才发现内部产品其实很小,感觉受到欺骗”,但只有14.7%的消费者进行了投诉维权。
真正精美的“包装”
是产品自身的过硬质量
对作为平价消费品的各类零食、化妆品而言,包装仅仅是“锦上添花”,产品本身的性价比才是是消费者评判其好坏的主要标准。商家要想赢得消费者信赖,应当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心存侥幸,把外包装当作产品质量欠缺的“遮羞布”。
从消费心理上看,如果商家把包装得非常精美,会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极高的心理预期,但若打开包装一看,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稀松平常,消费者的失望情绪就会因华丽的外包装而放大,可能对商品产生厌恶心理,最终落得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骂名。
此外,数据显示,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至40%,其中大部分属于过度包装。在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的当下,过度包装也在相当程度上引发了消费者的抵制,更违背了绿色消费、简约适度的原则,给环境保护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总的来说,商家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精美的“包装”,是产品自身的过硬质量。只有摒弃过度包装,主动拥抱理性、绿色的消费风潮,让产品“干干净净”呈现在货架上与消费者面前,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让品牌形象长久“支棱”起来。
让国标“深入人心”
促成共同监督
回顾前文不难看出,虽然有关部门对过度包装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但这一产品标准目前还不太被广大消费者所熟知,遍历各大线上线下购物平台,“包装空隙率”也尚未成为产品的必要标识元素。
想要规范产品包装,光指望商家遵守标准是不够的,只有“包装空隙率”得到广泛“曝光”,提升为与条码、净含量、质量一样的强制展出标识,成为消费者购物、比货时的重要依据之一,才能让国标“深入人心”,促成有关部门与消费者对产品的共同监督,倒逼市场形成良性竞争。
另外,我们必须意识到,消费者对过度包装问题的关注值得肯定,但实际维权行为却稀疏零散。殊不知,这种“忍忍就过去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实际上是主动放弃了自身的合法权益,给了过度包装这一侵权行为更多的姑息空间。对消费者而言,面对此类权益侵害,要主动维权、敢于维权,如拨打“12315”消费者权益保护热线、网络曝光或向有关部门积极反应情况等,让商家不敢“顶风作案”,这才是保护自身权益的长久之计。
小贴士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及化妆品类商品时
如何快速判断是否存在过度包装?
据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副司长魏宏介绍,消费者通过“一看、二问、三算”,就能简单判断出食品、化妆品等商品是否属于过度包装:
一是看商品的外包装是否为豪华包装,包装材料是否属于昂贵的材质。
二是新标准严格限定了包装层数要求,在不能拆开包装的情况下,要问包装有几层,层数是否符合要求。
三是测量或估算外包装的体积,并与允许的最大外包装体积进行对比,看是否超标。
根据现行国标,食品或化妆品内装物的体积是用净含量乘以必要空间系数来表示,必要空间系数的取值依据产品而定。以酒类商品为例,酒的必要空间系数是13,一瓶500毫升的白酒允许的包装空隙率不超过30%,可以计算出这瓶白酒外包装的最大允许体积为9285.7立方厘米。假设这瓶酒外包装的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30厘米,则实际外包装体积为9000立方厘米,小于最大允许值,符合标准要求。
参考资料
[1] 《零食“公摊面积”为何越来越大?》. 中国新闻周刊 2023.12.24
[2] 《中经评论:治理“过度包装” 提倡绿色消费》. 中国经济网 2022.5.19
[3]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商品过度包装问题调查报告 超九成消费者不熟悉判别标准》. 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2023.3.28
[4] 《国家标准|GB 23350-2021》. 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 2021.8.10[5] 《市场监管总局召开〈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专题新闻发布会》. 市场监管总局网站 2021.9.3
[6] 《一箱牛奶仅5小盒,零食也要把“公摊面积”挤掉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2023.12.24
[7] 《商品过度包装现象普遍 过度包装为何仍难“瘦身”》. 工人日报 2021.8.9
[8] 《如何判断是否过度包装?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包装废弃物》. 法治日报 2021.9.13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