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一届网友的喜好多少是有点抽象的。某电商平台连续举办了几年的丑东西大赛,大家看得不亦乐乎。
经过为期一周的全网征集和层层选拔,“碧绿青蛙勺子”荣获“拔得头丑奖”。“从来没有一个奖让我觉得如此‘烫手’。”获奖店主说道。
颁奖盛典在欢呼声中落幕,我们也在欣赏“丑”中收获快乐、感受慰藉、汲取力量。
如果说快乐是“丑东西大赛”的表层情绪,那么慰藉则是其深层的心理需求,我们其实更容易被真实和不完美所打动。“丑东西”们让我们看到了不完美的存在。
我们将情感投射到这些“丑东西”上,通过对物品也“不完美”而产生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减轻内心的压力和焦虑,也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足。这种慰藉让我们的精神得以放松,不再紧绷于社会审美标准的束缚。
“恋丑”是一种积极品质
“恋丑癖”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更多的是我们对上述现象的一种感性描述。恋丑也不是真的一种癖好,而是部分人群对不符合主流审美的外形,及其附带的一些特点的喜爱。
从自我认知的角度来说,恋丑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大部分人多少都有点不太满意自己的外貌。因此,一些外形丑但是业务能力不错的对象,就很容易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认同和赞赏。
此外,从网友们对“恋丑癖”的描述来看,也体现出这些人似乎有着更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能够欣赏对方更多方面的优点,大五人格特质理论将这样的人格特质定义为“开放性(Openness)”。开放性高的人往往有着更广泛的兴趣,更强的好奇心,喜欢尝试和接纳新事物。有研究发现,开放性高的人往往思维更加发散,表现为思维视野较为广阔,总是会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事物。
另一项研究还发现,开放性高的人往往具有欣赏美与卓越的性格优势,这是由积极心理学家提出24种性格优势的其中一种,指的是个体对美丽的感知,卓越品质的欣赏,这样的人同时也更注重细节,更关注他人的积极品质。
因此,有点“恋丑癖”的人更能从多个维度来看待他人或事物,而不是单一地仅从外貌来判断对方的优劣。他们积极地挖掘事物的宝藏之处,也让他们更加坚信外貌只是其次,内在品质才更加难能可贵。
“恋丑”其实是渴望真实
从网友列出来的“恋丑癖”的好处中,不难看出,这其实和“发疯文学”一样,我们是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真实想法。
而“恋丑”所表达的内心想法,也许就是对真实感的渴望。因为那些虽然先天条件不佳,但是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后来居上的人,显得更加真实,更像是我们现实中普通人也能做到的事情。
随着如今社交媒体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所相信的真实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例如近年来“塌房”事件屡有发生,直播带货开始表演起了剧本,网红为了博取流量而假装撕破脸皮对骂等等。
没有人喜欢虚假的东西,只是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也许更渴望真实感。
“恋丑癖”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了我们对真实感的缺失与追求。因为现实中没那么多360度无死角的美貌,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完美的妆容,大部分人在外貌上总有那么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这才是真实的我们。
如果说喜欢好看的东西是一种天性,而喜欢没那么好看的东西,则是回归到了理性与现实。是在这个真实感缺失的互联网时代里,保留那么一丝属于自己的真实感。
我们如何看待丑?
2023十大流行语之一的“质疑它,理解它,成为它”或许可以作为我们面对“丑东西”现象的态度指南。从一开始的质疑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它们只是无意义的“博眼球”和浪费,到后来理解它们可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一种批判精神、叛逆态度或对传统的挑战。
当真正接受了“丑东西”现象后,再尝试参与其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丑东西”。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审美观念,还可以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独特想法和创意,从而建立起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丑”的重新定义和理解。这也正是个体与社会环境在互动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缩影。
某社交平台上有一个小组叫做“丑东西保护协会”,大家在这里分享一些虽然丑但是很有趣好玩的东西。在小组介绍中有这么一句话:“去发现被囿于固有形态之外的美”。这句话实在太美妙了,因为它告诉我们,不要只把眼光放在形态上的美,也去探寻那些形态之下的内在美。
来源:网络平台截图
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看那些丑东西分享博文的评论,会看到大部分评论都是:“哈哈哈哈太好笑了”“虽然丑,但是我觉得好可爱啊”。
所以,丑真的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缺点吗?其实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TA。
正如书中说道:“不完美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样才有人味,也是可爱之处。”也许TA形态上是丑的,但精神层面却很美,或者是很温柔善良的;也许TA看着挺丑,可是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情绪价值,甚至让我们感受到TA是充满力量的。
也许我们还是会“吐槽”TA的丑,但这样的吐槽却是满带着爱意和赞赏的,因为那是超越了形态上的美。
#今日话题#
你喜欢“丑东西”吗?
你会跟大家安利
自己心爱的“丑东西”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参考文献:
[1] 罗杰,戴晓阳.(2015).中文形容词大五人格量表的初步编制Ⅰ:理论框架与测验信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3),381-385.
[2] Peterson,C.,&Seligman, M. E.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Vol. 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Deci, E. L., & Ryan, R. M. (Eds.). (2004).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University Rochester Press.
[4] (美)欧文·戈夫曼 著, 冯钢 译. (2008). 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来源:科普中国(审核: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光明网
编辑:软
(本期封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