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广东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召开。会上宣读了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阳江3镇入选,阳东区东平镇为其中之一。
作为阳东区唯一入选的典型镇,东平镇何以出圈?滨海小镇如何演变成乡村旅游网红目的地?东平之美,美在何处?
近日,笔者走访东平,在镇委书记谭洛的介绍下了解了东平雄厚的“家底”:拥有国家级中心渔港—东平渔港、4A级景区—大澳渔村,以及一批海产品加工企业,建有全国首个渔家文化专题馆,发展多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当前,东平镇坚决按照省、市、区相关工作部署,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打造美丽圩镇“东平样板”。
今年11月,阳东区东平镇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 梁文栋 摄
产业先行
从文旅到农渔,全面夯实镇域发展根基
近段时间,东平镇一条“粉色网红路”圈粉无数,这条路从珍珠湾大酒店至渔家风情街,全长约6公里,串联起东平民宿风情街、鸳鸯路、飞鹅岭公园、东平国家中心渔港等多个景点,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到现场打卡的市民。
海湾环抱、渔舟唱晚,生态公园点缀其间……“粉色网红路”走红的背后,迸发出东平旅游业蓬勃生机。
东平镇“粉色网红路”从珍珠湾大酒店至渔家风情街,全长约6公里,串联起东平民宿风情街、鸳鸯路、飞鹅岭公园、东平国家中心渔港等多个景点。梁文栋 摄
今年以来,东平镇围绕打造“渔家风情、浪漫小镇”的旅游品牌,立足旅游强镇战略定位,以文铸魂、以旅兴业,通过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民宿产业、精品旅游路线等途径,全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
东平镇大澳渔村是中国古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港口,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年3月,大澳渔村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全市旅游业新添一块“金字招牌”。近日,笔者走进大澳渔村,入口处停了几辆房车,据大澳党支部书记杨怀键介绍,他们都是来自北方省份的“候鸟老人”,因为南方温度宜人,加之东平山海相依,环境优美,每年都有一批“候鸟老人”通过康养旅居的形式,在此度过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冬季。
漫步在大澳渔村的街巷中,不时能看见专心捣制虾酱的妇人,低头织补渔网的白发老翁,鱼虾干货摆卖从街头到街尾……站在大澳星空仓的露台上,面朝大海,尽情呼吸着略带鲜咸味的空气,感受百年渔村的安详淳朴,不禁让人感叹疍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东平镇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保留特色文化的同时,大力推动大澳渔村景区实现市场化运营管理。近年来,东平镇委、镇政府依托文化资源禀赋,对大澳渔村景区升级改造进行全面谋划,景区运营已从过去的村民自主经营管理,向市场化、规范化运作管理方向转变,进一步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为带旺旅游活力,提升旅游承载力,东平镇创新开展“一月一主题”活动,重点规划“三天两夜”旅游精品路线,积极建设飞鹅岭星空仓民宿、大澳星空仓民宿等民宿集群,并打造全市首条民宿文化创意街,培育特色鲜明的民宿产业。“试营业以来,每逢周末房间都是爆满状态。”杨怀键介绍,首期大澳星空仓民宿分为10个星空仓,10个地球舱,全部面向大海,房间配备投影仪、自动窗帘等智能设备,吸引了许多年轻游客前来打卡。
背山面海的大澳星空仓。梁文栋 摄
作为滨海重镇,东平镇在抓好文旅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渔业现代化建设。在农业产业方面,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以允泊黑骨茶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投入320万元建设510平方米农特产品展销馆及6000平方米户外卖场,辐射带动口洋莲藕、瓦北糯米糍荔枝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渔业产业方面,深挖现代农渔产品新势能,重点培育鼎元食品、深海水产、海龙尊等一批海产品深加工企业,以海产品为突破口,助推海产品精深加工和预制菜产业高速发展;同时,推动东平国家中心渔港升级改造,结合阳东区海洋牧场规划,利用渔港周边42万平方米建设用地谋划仓储物流加工服务基地项目,打造海洋牧场重要后勤基地,推动东平渔业向现代化渔业转型发展。
星空仓房间配备投影仪、自动窗帘等智能设备,吸引了许多年轻游客前来打卡。梁文栋 摄
此外,依托阳江核电“链主”企业的凝聚力、号召力,围绕建设“能源大镇”的发展战略,东平镇积极对接国家重大能源战略布局和阳江市能源规划,将打造特色鲜明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目前已成功争取深圳淮电检修有限公司在东平设立分公司,正在积极协调成都海光核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广东拓奇电力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核电下游企业在东平设立分公司并入库纳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黑骨茶展销馆效果图。资料图
资源整合
多路径壮大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东平镇坚持聚焦资源配置,探索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不断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自2022年起运营,允兴公司的年营收已从130余万元增至160多万元,今年可为村集体创收超50万元。”说起村里的发展,东平镇允泊村党委书记莫计展满是欣慰。
据莫计展介绍,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东平镇允泊村集体企业—阳江允兴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今年来,允兴公司业务实现大拓展,除了阳江核电周边道路清洁,还与金锋公司签约,承接珍珠湾景区业务,年营收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在新聘总经理的指导下,公司管理更加规范,16名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工作更加高效。
建强村集体企业,提升乡村振兴造血功能,阳江允兴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只是允泊村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的缩影。
近年来,允泊村通过建强村集体企业、入股海产品深加工合作项目、打造广东省首条“百美村庄”乡村振兴综合示范村等途径,大力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允泊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莫计展笑着道。
百美驿站效果图。资料图
与允泊村一样,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东平镇各村、渔委会纷纷发力壮大村集体经济。自允泊村建立村企的梦想照进现实,瓦北村与中广核铀业公司将赋能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共建的重要内容,把这一成功经验复制到瓦北村,成立了“阳江瓦北旭晖清洁服务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承接铀业公司的保洁和园林绿化工作等,为瓦北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20万元,9名村民(员工)人均增加收入4万元。
今年5月,东平镇强镇富村公司——阳江市阳东区山海韵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由10个村经济合作联社共同入股,承接各村农村保洁、农产品销售、土地流转以及镇区公共场所物业管理业务。“预计每年营业额超500万元,每村分红收益超10万元。”东平镇委副书记郑民倍感兴奋地介绍。此外,由9个渔委会共同入股注册成立恒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接全镇渔业服务项目,预计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
通过成立“强镇富村”公司,形成“村村入股、村村参与、村村分红”的工作格局,东平镇农村集体经济“腾飞”的步伐正在加速实现。
绿美宜居
全域推进和美东平建设
来到东平镇,到处都是平整干净的沥青路,开车在“粉色网红路”上,人们可以惬意地感受沿海街道暖冬的柔风。
改造城镇道路,升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升圩镇整体环境品质……镇街犹如一座桥梁,一端通向城市,一端连接乡村,是落实“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东平镇锚定中心镇目标,聚焦镇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对镇区主要街道雨污管网、道路、文化等基础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以创建国家级卫生镇为契机,打造绿美宜居乡镇新样板。
开车在镇上“粉色网红路”,人们可以惬意地感受沿海街道暖冬的柔风。梁文栋 摄
据东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深入推进,东平镇以“七个一”进行规划建设。目前已完成一个美丽乡镇入口通道—投入2300万元建设东平珍珠湾生态公园,打造了一个美丽乡镇入口通道;一个绿美生态小公园—东平镇现有飞鹅岭森林公园、文化广场、鸳鸯石公园、山后园公园4个公园;一个干净整洁农贸市场—东平农贸市场已升级改造,合理规划市场摊位和过道,提升市场的整体美观度和形象;一个美丽圩镇客厅—郑和广场升级改造,为游客及居民提供了优质的魅力圩镇会客厅;一处房屋外立面提升样板—统筹规划一河两岸房屋建筑外立面,打造一河两岸房屋外立面提升样板街;一条美丽示范主街—投入2000万元建设东平渔家风情街项目,目前已完成工程90%;一条美丽河道—投入2600万元推动阳江市阳东区珍珠湾美丽海湾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一期)建设,预计在2024年1月动工。
在全力打造“渔家风情、浪漫小镇”过程中,东平镇借助阳东区“百社联百村—助力‘百千万工程’”专项行动契机,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多项民生项目加速建设,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感。如:与省渔业互保协会达成初步合作。由省渔业互保协会组织东平镇渔民参加渔业互保,深入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工作,提供优质理赔服务,减轻渔民风险负担;积极对接省书豪李群体育事业公益基金会,由基金会帮助东平镇将镇区学校11个老旧篮球场进行改造升级。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治理。为加强和完善乡村治理,东平镇积极深化“积分超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通过“积分制”,将人居环境、兴业致富、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工作细化分类、量化赋值,引导村民以户为单位通过实际行动赚取积分,践行乡风文明新风尚。同时,深化“五室合一”机制,建立综治信访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接访服务。该镇还创新设置了“旅游纠纷调处室”,专门解决游客在东平游玩时遇到的矛盾纠纷问题,全力助推诚信东平、友好东平品牌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该镇通过大力发展人才驿站,为乡村振兴集智聚力。目前,已建成镇级人才驿站1个,村级人才驿站1个。以人才驿站为阵地多次举办“红十字救护员”、渔业捕捞技术、海蜇加工技术等技能人才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近700名。其中允泊村人才驿站举办“广东技工”(低压电工取证)培训班,为111名村民取得低压电工证,60余人在阳江核电合作单位实现家门口取证即就业。
谭洛表示,东平镇下一步将坚持示范带动,围绕打造“渔家风情、浪漫小镇”的发展定位和“中心镇”的发展目标,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加强招商引资,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持续补短板强弱项等措施,全力夯实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示范镇。
南方+记者 黄林
通讯员 梁宗发 邓冠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